爆發于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如今已經過去了60多年,60年風云變幻,印度國內對待那場邊境戰爭的觀點仍保持不變——“中國侵略了印度”。在印度看來,我們現在西藏地區的部分領土是1962年“侵略印度”得來的,直到今天印度仍有不少人將我們稱之為“侵略者”。
放眼全球,印度對待我們的態度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體驗過的,那英國呢?印度可是被英國侵略統治了150年(也有說200年,本文以印度學者高興的150年為準),印度不僅不恨英國,反而很愿意對英國俯首稱臣,這是什么心態?
鳳凰電視臺曾在節目中對印度學者高興進行過一次專題采訪,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印度學者高興表達了印度始終不愿同中國友好相處的原因:“依然還是有那種情結在里頭。”
什么情結至于讓印度記恨我們幾十年?自然是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印度學者高興在采訪過程中表達了他以及印度國內很大一部分青年以及學者對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觀點: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國32天給印度的心靈創傷比英國的150年殖民統治還嚴重。
在后續采訪中,印度學者高興很委屈:明明是你們中國進去了印度,然后說你們是受害者。中印雙方對1962年邊境戰爭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而中印邊境爭議地區問題始終無法解決,就是和1962年的戰爭有很大的關系,如果那個矛盾不發生,中印邊界問題可能早就解決了,這個傷痕印度無法遺忘。
另外,印度學者高興在采訪過程中還表達了“印度無法遺忘1962年傷痕”的原因:第一,印度在1962年以前也沒和任何國家打過仗,但中國的出現打破了印度的一貫路線;第二,1962年的戰爭中印度國防部沒有做好準備。那場戰爭對印度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這是比英國人侵犯侵略印度,統治印度150年更大的一個傷害;第三,除了中國,印度主要和巴基斯坦打了幾個小規模的仗,1965年打了,1971年也打了,1999年也打了,打得很激烈,每天都交火,但始終都沒有達到1962年和中國作戰的規模。”
在陳述完印度無法忘記1962年傷痕的原因后,高興表示:“印度跟任何一個國家歷史上沒有產生過戰爭,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很難理解印度,印度也很難理解中國,導致印度對中國不友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雙方還沒有走出來1962年的那個情結,到底是誰打了誰,分不清楚。”
我們就印度學者高興的觀點來分析一下。首先,高興說在1962年之前印度沒有和任何國家打過仗。其實不是的,在1962年之前,印度曾經和其他國家進行過三次作戰,分別是1947年第一次印巴戰爭、1948年吞并海得拉巴、1961年吞并果阿。
印度于1947年8月宣布獨立,在短時間內就向巴基斯坦和海得拉巴發動了戰爭,事實證明,印度在1962年和我軍作戰前是和其他國家發生過戰爭的,而且還是主動發動的戰爭。
就談離中印戰爭最近的果阿戰爭,1961年印軍進攻吞并果阿,盡管他們是為了從葡萄牙殖民勢力手中奪回領土,但與葡萄牙殖民者發生戰爭的事實不可爭辯。
其次,高興說印度國防部在1962年的戰爭中沒有做好戰斗準備。事實上,早在1951年印度就開始在我邊境地區派出軍隊實施騷擾、侵占活動,3年時間內侵占了我方90000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同時,我方政府在1962年10月中印軍隊交火之前已經多次希望用和平手段解決問題,還記得毛主席說的那句: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沒明白,印度為什么要進攻中國?
印度始終執迷不悟,我們也不得不動用武力手段反擊。但印度卻絲毫不把我們的警告當回事,只是一味的認為我們不敢真的動用武力手段,這也是尼赫魯執政的一個決策失誤。
另外,在表達中印1962年邊境戰爭給印度帶來的傷害的同時,高興把英國殖民者搬了出來,其通過對比印度人民被英國殖民者控制150年和被我們打敗的態度,來凸顯戰爭給中印關系帶來的影響。
1757年,英國殖民者成立了東印度公司,他們在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進行殖民統治。到1858年東印度公司完成代管使命,正式向英國女王移交管理印度的權力,在之后的時間里,印度改名為印度帝國。在1858年—1947年的這90年間,印度人民繼續接受英國殖民者的奴役,為英國的輕重工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這樣看來,在1947年以前印度都處于英國殖民者的控制之下。英國殖民者統治印度期間,建立了以英國人為核心的官僚統治體系,印度人只能擔任低級職位,當時印度的鐵路、銀行和種植園全部處于英國人的控制之下,全體印度人成為了殖民者的廉價勞動力,殖民者依靠印度勞力賺的錢全部回流至英國。
在經濟上,英國殖民者向農民征收高額的土地稅,導致巨量農民破產和多次饑荒,僅孟加拉在1770年的饑荒中就有約1000萬人死亡,為了保證給英國的糧食供應,印度也發生過多次饑荒,共有約3000萬人喪生。英國殖民者還摧毀了印度的傳統紡織業,強行將印度改造成為了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不注重發展當地經濟,導致印度在1947年獨立后在長時間內難以擺脫低端產業鏈,直到1991年經濟自由化改革前,印度的工業基礎都非常薄弱。
不僅如此,印度社會長期存在的財富分配不均問題也是在殖民時期導致的,今天印度的富豪階層熱衷于與跨國資本合作,也是對殖民時代依附性經濟模式的延續。
同時,在統治印度期間,英國殖民者在印度當地大力招募年輕士兵組成軍隊,當時英國就是靠著在印度組織起來的軍隊在全球作戰的。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有130萬名印度士兵參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有250萬名印度士兵參戰。本來這些士兵是不需要經歷戰爭的,但他們受英國殖民者直接命令,必須參戰。
另外,殖民者在文化上的統治才是對印度影響最深刻的。殖民統治期間,英語成為精英階層的標志,本土語言被邊緣化,直到今天印度的中產階級仍以能流利說英語為榮。英國殖民者統治印度期間,大力推行“白人優越論”,這和印度本土的階級統治文化有相似之處,使得印度精英內化殖民者價值觀,進一步加重印度種姓制度化,形成對西方文化的仰視心態。
這些都是英國殖民統治對印度帶來的巨大危害,這些負面影響長期影響著印度的發展,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反而慶幸能夠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并接受英國殖民者150年的統治。
印度“被奴役心態”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種扭曲心理,是殖民創傷與獨立后民族主義雜交的產物。在被英國殖民統治的150年時間內,印度的民族心理、國家行為甚至民族文化已經被深刻改變,他們絲毫沒有意識到英國殖民者的政治壓迫、經濟剝削、文化滲透和制度改造所帶來的危害。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的印度青年、平民和學者都認為,是英國殖民者為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制度,并促進了印度的現代化發展。盡管英國殖民者的統治確實在某種程度上為印度帶來了先進文化,但相比于殖民統治的危害,這點好處微不足道。
印度人始終認為,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所帶來的危害比英國殖民者統治印度150年更大。自己的國家被別人統治控制150年,到頭來還要感謝別人,三哥的腦回路也是沒誰了。
最后,印度學者高興談及和巴基斯坦作戰的規模始終都沒有達到1962年和我軍作戰的規模,難道這是我們的錯嗎?這樣的理由也未免太過于牽強,印度主動招惹比他們強大的國家,還要埋怨強大國家打敗了他們?難道等著印度士兵一步步蠶食我們的領土?還有,當時我們在中印邊境地區部署的軍隊數量和印軍數量是差不多的,兵力上不存在絕對壓制(純實力壓制)。
1962年10月20日印軍向我軍發動大規模入侵行動,其在中印邊境交界地帶的我方邊境的東段和西段地區共部署了20000人的兵力,我軍在第一階段作戰時出動的武裝部隊也在20000人左右。
第一階段作戰結束后,我方政府主動停火,再次向尼赫魯提出和談建議,遭到對方多次堅定的拒絕。之后印軍先行向中印邊境增兵10000多人,我軍為應對作戰也增援了10000多人的部隊。所以在整個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印雙方的參戰兵力是對等的,要說戰爭規模大也不是我們造成的,是他們派出了30000人的部隊,我們派出30000人的部隊應戰,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甚至還可以說是對他們手下留情了。
印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始終將自己偽裝成“受害者”,實際上卻是一頭披著羊皮的狼。1962年的邊境戰爭,如果尼赫魯不推行所謂的“前進政策”,如果不是他們的軍隊在我方境內設立軍事據點,多次打傷我邊境軍民,如果尼赫魯真的愿意談判,我們會和他們交火嗎?戰爭還會爆發嗎?
至于印度人所認為的“1962年戰爭危害大于被英國奴役150年”,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在1962年的戰爭中,我軍在本屬于我們的領土內和印軍作戰,從根本上來說我軍的行動只是把印軍趕出我方領土,所以在1962年11月21日我方在印軍退至中印邊境傳統習慣線以南地區的時候宣布中國停火、退兵。
至于戰爭給印度帶來的直接影響,當時我們并未向印度境內發動進攻,只是擊殺、俘虜了印度士兵。相比于英國殖民者給印度帶來的危害,我們簡直對他們太仁慈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