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8日訊這位身穿白大褂,肩背行醫箱,身子傾斜,走路歪扭的身影,就是山東日照深山中的鄉村醫生王遠平,雖身患殘疾,卻依然堅持走村串戶,為鄉親們行醫送藥,這一晃就是15年。
西王家村地處日照市東港區的山凹里,三縣交界,四面環山,即使是在寒冬臘月,也依然能感到這里優美的自然環境。蜿蜒盤旋的水泥路,早已疏通好了去往城里的期盼。年輕人大都順著這條路進了城,村里的老人們則大都留了下來,守著世代的家園。“全村在戶的有492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有219位,80歲以上的約50人,老年人占了一半。”這是初見王遠平時,他向閃電新聞記者介紹的目前情況。
圖為鄉村醫生王遠平入戶為村民診療。
因患強直性脊柱炎,王遠平的腰部、腿部僵直,不能彎腰。很多時候,為方便診斷檢查,他要和病人保持同一高度,所以常常選擇跪立的姿勢為病人診療。1975年,王遠平出生在西王家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因父親常年身患重病,一家人全靠體弱的母親勉強維持生計。在讀高一那年,王遠平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原本健壯的小伙,突然臥床不起,這為本就是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圖為夜晚王遠平接到村民電話,趕赴村民家中“跪地”診療。
王遠平輟學四處求醫,輾轉多家醫院,治療效果甚微,疾病導致他的雙腿髖關節強直疼痛難忍,漸漸地他已不能再下地走路。這是一種不能根除的疾病,貧困的家境不允許再繼續治療下去,懂事的王遠平默默地躺在床上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疼痛,甚至曾一度大小便不能自理。王遠平曾幾次想一死來減輕家里的負擔,但想起上學的時候,曾聽到過的張海迪等身殘志堅的勵志事跡,他又堅定了活下去的信心。
圖為王遠平走訪病患。
目睹飽受病痛折磨的父親,自己又歷經多年病痛的折磨,讓王遠平下定決心當一名醫生,期望更多病人早日擺脫痛苦。他開始強迫自己重新學習行走,不知摔了多少跤,流了多少血,他始終咬緊牙關,忍受疼痛,漸漸地王遠平可以拋開拐杖慢慢行走了。2006年王遠平考進東港衛生學校,2010年,好學的王遠平又成功取得鄉村醫生資格證書并被三莊鎮衛生院招聘錄用。從此,王遠平在小山村里開始了鄉村醫生的職業生涯。
圖為王遠平深夜匆忙送藥的身影。
西王家村獨居老人較多,王遠平既要守在診室,也要像“家庭保姆”一樣隨時了解老人在家中的狀況。這天王遠平突然接到電話,老人的孩子在城里打工,通過家里的攝像頭發現獨居老人已經一天沒有活動了,王遠平趕緊去探望老人,可院外的一把鎖擋住了他去路,最終與其他村民合力把鎖鋸開,才得以進入。經王遠平查看,獨居老人因腦供血不足,暈在家中,經過緊急救治,身體得以緩解。
圖為王遠平正在查看村里基礎病老人的健康檔案。
王遠平向記者介紹,鄉村醫生要掌握村里每個人的身體健康情況,并對慢性疾病村民建檔,定期走訪,村里共有70多名高血壓患者,24名糖尿病患者,每個季度都定期走訪,對基礎病老年人能做到很好的檢測管理。
圖為王遠平正在查看藥品。
為更好地服務老年人,王遠平的手機里保存了全村外出子女的電話號碼。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獨居老人、長期臥床的老人是王遠平最關心的人群,鄉村醫生王遠平成了他們身邊最重要的健康“守護人”。
圖為王遠平行走在陡峭的路上。15年里,王遠平已經記不清他在行醫的路上摔過多少次跤。
圖為一名村民來到衛生室請王遠平充電費。
王遠平今年已經50歲了,可在村里的長居人口中還屬于“年輕人”,也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除了懂醫學,現代的信息生活方式他都比較熟悉。電費、手機費等,王遠平在手機里操作一番就幫老年人繳費成功了,老人們不必再趕到20里外的鎮上去繳費。好學的王遠平對電腦也十分鉆研,有村民遇到電腦問題就來找他請教。
鄉村行醫的15年里,王遠平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平凡英雄”“山東好人之星”等稱號,靚麗的榮耀沒有讓王遠平忘卻初心,即使多次有機會進城工作,身患殘疾的他,依然堅定地選擇留在鄉村。
王遠平向閃電新聞記者說:“作為一名醫生,最重要的是醫德,村里老年人多,需要我的服務,我就不能出去,覺得這樣的工作最踏實,我要把自己的責任心,留在最熟悉的這片山,這片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