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戒O1
你們好,我是歪歪
十年磨一芯,#小米終于造出了自己的旗艦級SoC芯片——#玄戒O1。
從參數表看,它足夠亮眼:
臺積電N4P制程,GPU超驍龍8 Gen2,AI算力達40 TOPS,甚至部分測試跑分接近蘋果A16。
按理說,這該是歡呼雀躍的時刻。
但現實卻顯得相當“錯位”:
官宣之后,評論區不是一水的祝賀,而是質疑、冷嘲,甚至群嘲。
為什么小米“造芯成功”,反而成了全網口誅筆伐的對象?
玄戒O1到底踩了哪個“原罪”?
01|這塊芯片,真的是“自研”嗎?
我們先來看最核心的問題:玄戒O1到底“自研”了多少?
CPU架構是ARM公版“1+3+4”,和高通、聯發科過去的做法一樣,沒有自研CPU內核;GPU來自英國Imagination授權,CXT48-1536核心;通信基帶則是外掛聯發科,連5G功能都沒有集成在SoC里。
這聽起來更像是一次“定制化拼裝”而非“白手起家”。
當然,在現有全球半導體分工體系下,哪怕是蘋果的A系列,也依賴臺積電代工、ARM指令集授權。
- 只是蘋果把CPU、GPU架構完全自己設計;高通則在向自研Oryon核心過渡;華為麒麟雖然工藝落后,但CPU、NPU、基帶都在自己手里。
相比之下,玄戒O1雖稱“自研”,但在架構層級仍依賴外部資源。
車外殼換成了自己的,但發動機還是別人家的。
能開,但不能說“從引擎到輪胎,都是我造的”。
——源于微博
02|技術不錯,但來晚了
玄戒O1采用的是臺積電第二代4nm工藝N4P,晶體管密度較初代提升6%,能效也優化不少。
但2025年的當下,蘋果A18 Pro、驍龍8 Gen4都已切換到臺積電N3E(3nm)節點,屬于下一代工藝。
在性能方面,玄戒O1的CPU部分采用Cortex-X3大核,中核A715,小核A510,Geekbench 6單核2200、多核7500分左右,確實接近驍龍8 Gen2。
但問題也在這:它對標的是兩年前的主流旗艦。
GPU方面,Imagination CXT48系列在圖形性能上甚至略超驍龍8 Gen2的Adreno 740,8K視頻解碼、高幀游戲體驗也都安排上了。
但圖形計算以外,它對AI、圖像神經處理、基帶集成的支持,還未形成壓倒性優勢。
AI方面,小米宣稱40 TOPS AI算力,聽起來不錯,但高通8 Gen4是60 TOPS,蘋果A18也有50 TOPS。
你剛剛追上別人兩年前的影子,對方又向前跳了一代。
另外,玄戒O1并未內置基帶芯片,而是采用“外掛聯發科5G基帶”的方案。
這種設計,過去常見于入門級SoC方案。
從技術角度,這并不影響基礎功能——它依然支持5G、Sub-6GHz,甚至還兼容5G-A網絡。
但從能效和穩定性看,外掛基帶天生劣勢明顯:
功耗高、延遲多,整機發熱也更難控。
更關鍵的是,外掛意味著協同優化難度成倍上升。
你無法像高通那樣把SoC、基帶、射頻放在同一張圖紙上設計,也不像蘋果那樣為了iPhone去調校每一瓦特。
這就構成了玄戒O1的第二層“原罪”:
用“中端配置”承擔“高端宣傳”。
——源于網絡
03|那為什么小米要堅持做玄戒?
這是戰略必修課。
小米十年前就開始造芯,2014年成立松果電子,2017年推出澎湃S1,28nm工藝、定位中低端,后因能力和市場雙重夾擊而停擺。
此后數年,小米沒有直接回到SoC主賽道,而是轉向電源管理芯片、影像ISP、快充芯片等“小芯片”領域積累。
玄戒O1某種意義上,是這十年技術、組織、戰略三方面交匯后的結果。
它的重要性不在于“現在能賣幾臺手機”,而在于小米能不能在供應鏈更加脆弱的未來,有一張“底牌”。
畢竟,過去三年我們已經見識到什么叫“卡脖子”——
一夜之間從旗艦到停產,只因一顆芯片缺貨。
而玄戒O1,至少能在關鍵節點上,把SoC從“全依賴”變成“部分控制”。
從這個角度看,它是一種不賺錢的“國家戰略項目”。
玄戒O1首發于小米15S Pro特別版,定價可能在3000~3500元區間。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產品策略:
- 第一,它沒有直接沖擊高端價位段,避免與高通芯片內戰;
- 第二,選擇周年紀念版手機,拉足了品牌情懷;
- 第三,試水市場反饋,摸清消費者對“自研芯”的真實接受度。
換句話說,小米是在用“部分量產 + 特別版旗艦”這條路,為玄戒O1開一個口子,不求大爆,只求可控。
初期產能計劃200~300萬片,未來提升至500萬片,這個量級不小也不大,剛好支撐幾個機型的輪換,甚至也能服務平板、小米汽車等生態設備。
可以說,小米沒有“ALL IN”,但已經上桌下注。
——雷軍
04|罵聲的背后,是技術身份焦慮
從發布到現在,圍繞玄戒O1最大的爭議并非性能,而是
“這到底算不算自研?”
這背后其實是一種典型的技術身份焦慮——
在“全棧自研=牛逼”的語境下,“拼接型設計”天然被認為技術含量不足;
而只要還在用ARM的東西,就被視作“貼牌組裝”。
可問題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鏈本就是模塊化、協同化的產物。
蘋果也沒有制造工廠,高通從未自己造過晶圓。
就連華為麒麟也不是“從零打造”的純粹SoC,它也要依賴臺積電流片和ARM授權。
所以“是不是自研”的爭議,更多是關于話語權的戰爭。
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科技公司想要技術尊嚴,又必須承擔“技術路徑的污名”。
而小米之所以被罵得最狠,說到底,不是因為玄戒O1做得不夠好,而是它終于從“整合廠商”邁入了“設計廠商”的門檻。
這個門檻不高,但在中國互聯網環境里,卻容易被拔高成“誰配叫自研”的投名狀。
這,才是玄戒O1的原罪。
它像一塊試金石,檢驗小米在供應鏈、芯片設計、系統協同上的真實底氣。
你不能否認:這一步走出來了,就意味著中國芯片產業的路線圖,又多了一個可選解。
真正值得討論的不是“小米憑什么叫自研”,而是:
在蘋果、三星、華為都開始掌握芯片主導權的時代,
中國還能有多少家公司,愿意像小米一樣,把利潤押在不確定的未來?
所以,玄戒O1最大的意義,不是跑分,它點燃了又一輪國產芯片路線上的討論。
而這,遠比一顆芯片本身重要。
關注我,猛猛吐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