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董某瑩事件:權力與學術的“暗涌”…
近期,董某瑩事件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從入學資格造假到學術不端,一系列問題引發公眾對教育公平和學術誠信的深刻反思。“背書”一詞在這一事件中,從普通的擔保支持,演變成權力與學術勾結的代名詞,背后隱藏的是“權力尋租”和“學術不端”的惡劣行徑。
董某瑩的求學和入職之路堪稱“傳奇”。她三次曲線入仕,先是留學海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女子學院,回國后憑借這份學歷,偽造學分,成功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4+4”臨床醫學博士試點班。
畢業之后,又通過人事代理機構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規培,眼看就要成為三甲醫院的醫生。這一路順風順水的背后,是一連串令人咋舌的違規操作。
規培特權、論文抄襲、科研失信、學分造假,樁樁件件,觸目驚心。試問,誰敢為這些行為擔保?而在董某瑩事件里,卻真的有人為其一路“保駕護航”。
據調查,董某瑩2019年申請北京協和醫學院“4+4”試點班時,報名提供的4門課程、共計16學分系偽造,不符合當年報考資格。其2023年博士學位論文主體部分與同年畢業的北京科技大學他人學位論文重復率超過20%,存在嚴重抄襲剽竊行為。
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也存在不當署名、重復發表等科研誠信問題 。這種“不學無術”卻能在學術領域“暢行無阻”的現象,若非背后有強大的“背書團隊”,實在難以想象。
其家庭背景或許能為這一“背書團隊”提供線索。董某瑩的父親是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董事,母親是北京科技大學某學院副院長,姑姑是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教授,甚至她的博士畢業論文都和姑姑等人的發明專利有關。
為了給董某瑩“鋪路”,這個“背書團隊”可謂煞費苦心。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如今他們恐怕已如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
此事件引發眾多官媒關注,《新華社》發聲:“醫學,是一門關乎生命健康的學科;醫生,承擔著救死扶傷的崇高使命。”話語雖含蓄,卻直擊要害,質問董某瑩這般學術造假之人,怎能學好醫學、當好醫生?人民熱評更是指出,改革就要刀刃向內,不徹底根除這些“毒瘤”,早晚還會復發。
的確,醫學關乎生命,醫生肩負信任,若不破除利益藩籬,如何彌合公眾信任的裂痕?北京協和醫學院給予董某瑩珍貴機會,她卻一路造假;患者信任肖某,將生命托付,他卻在手術中擅自離開。他們將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置于何地?
國家衛生健康委迅速成立調查組徹查此事,已撤銷董某瑩的畢業證書、學位證書、醫師資格證書和醫師執業證書,肖某也被吊銷醫師執業證書,五年以上禁止從事醫療衛生服務。
但調查并未就此結束,聯合調查組還將深入調查相關單位和個人,對違規違紀違法等問題嚴肅追責問責。
這一“清算”行動大快人心,也勢在必行,必須斬草除根,方能彰顯公平正義,重塑醫學教育和醫療行業的良好風氣。
在此次事件中,北京協和醫學院的“4+4”培養模式也備受爭議。該模式旨在推動醫學教育與多學科融合,探索八年制醫學教育改革,選拔的是本科非醫學專業的佼佼者。從對國內外畢業院校的檔次要求來看,選拔初衷是好的,也有其優勢,如吸引其他領域優秀學生,讓對醫學有興趣的學生在心智成熟后重新選擇賽道。
原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知名專家張雪峰等都表示,4+4培養模式本身沒有問題,但相關卡口必須把好關。此次董某瑩事件,暴露出北京協和醫學院在錄取資格確定、臨床實習管理、學位論文答辯與審查,以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學校也正在深入整改。國家衛生健康委正在會同教育部對該試點進行全面評估,督促改革完善。
如今,董某瑩事件仍在持續發酵,大眾在關注調查進展和責任劃分的同時,也對一些后續情況充滿好奇。比如董某瑩臨近臨產,她是否會留住孩子,又是否會繼續和已前途盡毀的肖某在一起?這些私人生活的走向雖屬個人選擇,但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一事件對他們人生的巨大沖擊。
對于董某瑩而言,一切似乎回到原點,但這又何嘗不是回歸正軌?年輕人犯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認識錯誤,憑借自己的本事重新奮斗。而對于整個社會而言,董某瑩事件是一記沉重的警鐘,它提醒我們要時刻捍衛教育公平和學術誠信,絕不容許權力和利益肆意踐踏規則。
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和醫療事業才能健康發展,真正為人民的幸福和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