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過日子,廚房、衛生間發生漏水維修起來非常麻煩,經常需要砸墻、砸瓷磚。不過,最近號稱有一種新技術,不用砸墻砸磚,僅需灌注一種“膠水”,兩三個小時就能解決漏水問題。這對咱消費者來說可算是個好消息,然而最近頻繁有消費者投訴,說因為用了免砸墻補漏技術,漏沒補好,反而出現了很多意料之外的問題。
消費者找防水施工遇到新技術
張先生家住上海,不久前家中衛生間出現漏水。他在微信視頻號上搜索“防水”,看到這樣的視頻。
新科技防水,通過多年實踐經驗加上專業的檢測儀器,精確找出漏水原因,采用四位一體靶向補漏技術,快速修復家庭漏水問題,不影響正常生活。全國連鎖先現場報價后施工,點擊視頻下方鏈接即可預約同城師傅上門維修。
張先生在公眾號里面留下聯系方式,很快就有維修人員上門。
消費者 張先生:他說一斤(膠水)大概260塊錢,你們家這種情況大概應該有個四五斤,我也就答應了,然后就聽到灌了以后就跟我講,現在一共灌下去76斤,然后他就講要大約13000塊錢。但是我手機里面當時只有4000塊錢,然后他說,你隔一天再把錢補給他。
然而,不僅價格遠超預期,漏水問題也根本沒有解決。
消費者 張先生:樓下還是漏水,我因為做這個事情做得傷心了。我給了樓下(鄰居)4000塊錢,我想你們自己找人幫著自己修一修吧。
張先生的遭遇并非個例。家住上海的劉女士同樣因為漏水被鄰居投訴,她在美團上下單了一項“39元上門檢測”服務。
消費者 劉女士:后來我就是在美團上找了一個免費上門檢測漏水,我下單以后就團購了一個券,39塊上門檢測,然后我還沒有使用這個券,就有人給我打電話了,我就安排時間上門來檢測。
上門的兩名維修人員同樣推薦通過注入一種膠水的方式來堵漏。
消費者 劉女士:200多塊錢一斤(膠水),我們家可能用了40多斤(膠水)。
第二天,劉女士發現漏水情況并未改善,反復聯系維修人員。
消費者 劉女士:他跟我講的是膠有一個凝固的過程,我們就等了7天,我7天以后就給他打電話,他就說你再等等,我又等了,還是不行。
直到重新請人檢查,劉女士才知道,真正的問題出在一根水管上。
消費者 劉女士:其實漏水點根本就不在浴室里,就是管子老化了。那我就跟他砍價,最后砍到了500塊錢。
500塊錢就能解決的漏水問題,劉女士折騰了將近一個月,還白白花費了一萬六千多元。而類似遭遇,還有不少。
消費者 馬先生:他們上門維修,他說有198元和268元兩種,都是10年質保,一般就是要打個10斤左右的膠水,然后他們打進去80斤,總價19800元。
消費者 潘先生:結束了之后,他們就跟我說報價,一開始報價是48000元,我一個衛生間大概總的就三個平方,他們灌了大概有120斤(膠水)。
在整個堵漏過程中,“注入膠水”是核心環節。那么,這種膠水到底是什么?這種所謂的新技術又是什么?
多位消費者花大價錢卻沒解決漏水問題
由于收費金額遠超消費者預期、漏水點又沒有堵住,上海的多名消費者向警方報警。上海警方在收集大量證據后,展開行動,先后以涉嫌詐騙罪和強迫交易罪抓捕多名犯罪嫌疑人。
據犯罪嫌疑人交代,他們通常由兩三人組成小組,駕駛小貨車,隨車攜帶幾桶膠水、注漿設備等工具,進行所謂的“免砸墻堵漏”作業。
犯罪嫌疑人 韓某:在地上打個孔,然后會塞一個那種槍針一樣的東西,然后把這個一接,就是插到地上,這就是注漿(膠水)的,還有開關然后插好了,這是開關摁一下,然后就把閥門打開。
犯罪嫌疑人也不清楚膠水成分
據犯罪嫌疑人韓某交代,這種膠水分為A膠和B膠,兩種液體混合后迅速反應為膠狀物,他自己也不清楚具體成分。
據韓某交代,產品都是從老家批發的,價格比正規產品便宜一半左右。
記者從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了解到,正規的“免砸墻注膠”所用的材料,多為丙烯酸鹽灌漿料。這種材料常用于隧道、水利等大型工程,需高壓注漿設備,施工難度較大,一般不用在居民家庭漏水維修。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住宅裝飾裝修和部品產業分會 副秘書長 張寅秋:采用高壓注漿的這種方式,首先要有專業的人員來操作高壓注漿機,尤其這些“游擊隊”,有可能破壞這個結構或者建筑其他區域,甚至會影響到水路電路等等。
免砸墻注膠補漏效果差且有安全隱患
多名犯罪嫌疑人承認,他們從未接受專業培訓,不清楚設備原理和施工規范。專家指出,在家庭環境中由非專業人員操作高壓注漿機,不僅難以真正堵漏,還可能帶來新的安全隱患。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住宅裝飾裝修和部品產業分會 副秘書長 張寅秋:這種注膠方式其實它并不是在修復防水層,只是把這種材料打到防水層上面的砂漿層,只是暫時的一個止漏效果,時間長以后,可能會出現開裂老化等現象,繼續滲漏的。
建筑防水專家告訴記者,對于房齡較長、存在多點滲漏的住宅,當滲漏水確認是防水層出現問題時,目前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仍需拆除裝飾層重做防水層。雖然工程周期需7到15個工作日,但正規施工可確保防水體系維持5~10年有效期。
調查顯示,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住戶"怕破壞裝修、求快速解決"的心理實施詐騙。警方取證發現,涉事團伙使用的注膠材料實際成本僅每斤2-3元,可是他們賣給消費者的價格是每斤兩三百元,甚至更高,利潤率超百倍。這些三無膠水不僅防水性能存疑,更可能釋放有害物質,形成二次污染。那么這些不法分子又設計了哪些陷阱讓消費者步步深陷?
虛構產品來源
在調查中,記者注意到,上海警方查獲的膠水桶外包裝均為英文標識,且印有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后,頁面顯示產品名為“納米結晶灌漿料H-81”,產地標注為德國,零售價高達9188元。
犯罪嫌疑人 韓某:主要就是給客戶看,做好了,如果他嫌貴,會讓他掃一下,就說這個價格就是這個樣子。
通過這樣的包裝,這些成本僅幾元的膠水被“包裝”成了德國進口的“高端材料”。
上海市公安局寶山分局刑偵支隊民警 王夢宸:經過調查下來發現這個二維碼都是由一個個人申請的二維碼,然后里面的內容都是可以自由編輯的。所以說只要嫌疑人想讓你看到什么,他們就可以編輯成什么樣。
偽造產品檢測報告
記者注意到,犯罪嫌疑人手中保存的所謂“檢測報告”,其中一份樣品名稱為“納米結晶灌漿料H-81”,另一份為“環氧高彈丙烯酸酯灌漿料”,兩份報告編號完全一致,顯示出自同一檢測機構。記者據此前往報告上顯示的單位進行核查。
檢測機構人員根據編號找到了對應報告,但發現樣品名稱、委托單位等關鍵信息與原始報告完全不符。
北京建筑材料檢驗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質量負責人 于祖龍:您提供的這兩份報告里面的委托單位從來都沒有到我們這邊做過委托,其中的委托單位信息和您對應的產品信息,通過和我們的存檔報告進行核對也是完全不一致的,實際上它是一個仿冒的報告。
據犯罪嫌疑人交代,偽造這些檢測報告,目的就是在客戶質疑時拿來“背書”,以營造正規、專業的假象。
低報價誘導成交 施工后高額收費
但所謂“高科技進口材料”與“權威檢測認證”只是第一步,更具誤導性的,是他們精心設計的報價陷阱。在銷售過程中,維修人員通常會以“少量用膠”為由報出較低費用,取得用戶信任后,在施工中大幅增加用膠量,導致最終賬單遠超預期。即使消費者質疑,也往往迫于現實無奈付款。
以騷擾、恐嚇等方法收款
一旦遇到有消費者對消費金額有異議,這些人就會動用各種手段給消費者施加壓力。
這段視頻是警方在罪犯李某手中查獲的。畫面中這名哭泣的男子,就是一位使用了免砸墻注膠補漏的消費者,被高額收費逼至崩潰。李某交代,他們還經常使用短信轟炸,電話恐嚇等辦法催促消費者付款。
罪犯 李某:剛開始要跟他好好協商,協商不了我們就吵架,我們有的時候用短信轟,就是炸一下你的手機。
目前李某已經被以強迫交易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三個月,并處罰金三萬元。其他犯罪嫌疑人所涉案件還在偵辦中。
調查中記者也了解到,有一些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有一些防范意識,發現問題后積極采取維權措施,有效減少了損失。山東的肖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消費者。
山東的肖先生在裝修新買的二手房時,發現衛生間存在漏水問題,他上58同城,想找一個能做防水堵漏施工的商家修補一下。
消費者 肖先生:從58(同城)平臺上找了一家,搜防水的時候就彈出來是第一家,評分5.0,并且8000多個評價,所以反饋出來評價是好的。
很快,兩名維修人員上門,簡單看了現場后,推薦使用注膠的方式進行堵漏。
消費者 肖先生:他只是給了一個單價,就說258元一斤,具體用量多少,他一直也沒說,一直就含含糊糊的,整個過程也不過10分鐘左右,然后他反饋說用膠水是20多斤,費用是6700多塊錢。
最終肖先生支付了2700塊錢,要求維修人員提供所用膠水的合格證書后再支付余款。
消費者 肖先生:我說你什么時候先把相關證明相關合同發給我,然后我把剩下的尾款給你,然后他就是說一直因為提供不出來,后來就沒再打電話。
更糟的是,維修過后漏水問題依舊未解決,肖先生對所謂用膠數量和質量產生懷疑,但是之前上門維修人員留的電話始終處于無人接聽狀態,為了解決問題,肖先生只能向平臺進行投訴。
消費者 肖先生:他們說58平臺是一個信息交流平臺,所以他們是只提供信息的。我跟這個平臺反饋,包括要廠家的公司名,包括防水資質,還有使用膠水的膠水材料證明,然后58平臺給出反饋,說是沒有權力去跟廠家去要這些資質的。
電商售賣防水施工服務卻不顯示防水資質
記者從商家頁面上只查到了一張營業執照的圖片,顯示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建筑防水卷材產品銷售。記者從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住宅產業分會了解到,如果要進行防水施工還需要取得住建部門頒發的施工資質。也就是說,進行防水施工需要營業執照加上施工資質,僅有營業執照是不夠的。
據肖先生介紹,他多次撥打平臺客服電話進行投訴,提出要求,查看商家防水施工資質以及商家所銷售的產品質量合格證明等,以上要求均未得到回復,肖先生提供了他與平臺客服人員的通話錄音。
消費者 肖先生:我現在是想讓你們提供一下當時廠家關于材料的合格證明,還有生產廠家的一些信息,這一直提供不出來,這是為啥?
客服人員:商家的材料您需要商家那邊提供給您,平臺這邊是提供商家做廣告推廣的一個平臺。
我國《電子商務法》規定,提供網絡經營場所、交易撮合、信息發布等服務的就是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平臺經營者有法定責任要求入駐商家提交其身份、地址、聯系方式、行政許可等真實信息,進行核驗、登記,建立登記檔案,并定期核驗更新。也有法定責任協助消費者維權。
而那些在平臺上發布服務信息,并向維修人員發單的商家,負有商品或服務銷售者責任,對消費者的損失應承擔相應責任。
北京市法學會電子商務法治研究會副會長 朱巍:平臺不僅是讓商家發布信息,很多的消費者是通過發布的信息去進行一些線上或線下的一些電子商務交易。那么按照電子商務法規定和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就要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出現問題的時候,平臺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或者作為廣告發布者,或者是作為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都有義務向消費者去把這些商家的相關信息進行公示,交到消費者手中的。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許多受害消費者在接受維修服務前,既未簽署正式施工合同,也未查驗防水施工資質,僅憑“一斤膠水多少錢”的口頭承諾便同意施工。結果不僅漏水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最終支付的費用往往遠超事前預估,甚至高出數倍、數十倍。
專家提醒,即使不懂防水維修的專業知識,也應該嚴格遵循基本流程——先簽明確合同、再進行規范施工、最后根據明細付款。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保護自身權益,避免陷入不法分子設置的消費陷阱。
就在節目播出時,在網絡上仍然能搜到許多類似宣傳,消費者要警惕不砸墻僅注膠就能快速解決問題的堵漏方案,以免上當受騙。
制片人丨綻曉棠 張萍
記者丨李晶晶 俞翔 姜鵬翔 柴安東 徐征瑩
攝像丨李志貴 高博遠 王瑋 汪圣云 李金林 徐斌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