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姜天涯
做了咖啡,學了德語。 這一期,我們一起聆賞歌劇。
01
“同學們好。”
“老師好。”
這是靜安區老年大學2025年春季學期《歌劇聆賞(一)》的第一堂課(下稱“歌劇課”)。這門課為兩學期制,分(一)(二),學員上限25人,實際報名15人,每學期收費150元。
老師王藝妙是90后,她是青年女高音,也做藝術策劃的工作。
“這學期有新面孔,也有老面孔。”雖然只是歌劇(一),但“回爐重造”的同學不少,約占1/3,甚至有人已經聽過好幾學期了。
這些已經不止一次聽王老師課的同學,在我看來,都是學霸。
王老師提到前兩天世界頂級男高音考夫曼來上海演出,底下的女同學連連點頭。
當王老師提問“同學們知道哪些是歌劇”的時候,他們分別說出了《阿依達》、《茶花女》、《魔笛》。
甚至,他們問老師“日本的能劇,算歌劇嗎”的時候,把老師也問懵了。“我要回去了解一下能劇,再回答同學的問題。”
同學們的基礎超出了我的想象。
2025年3月
老年大學開學了
但王老師還是用半小時把基礎概念解釋了一番。什么是歌劇?歌劇與音樂劇的區別是什么?歌劇與戲曲的區別是什么?并且講解了觀劇禮儀,以及何時可以鼓掌。
隨后的1小時,王老師開始講《費加羅的婚禮》,從莫扎特和劇作者博馬舍的介紹,講到歌劇主題的演變。然后每介紹2個《費加羅的婚禮》中的人物、情節后,播放一段人物相關唱段,比如《伯爵夫人慢搖曲》、《求愛神給我安慰》。
王老師做的PPT
《費加羅的婚禮》
人物關系圖
第一節課結束后,我感受到一種精神的愉悅與平靜,是一種接受知識洗禮后的如沐春風。
同學們也是。課后,同學們圍到了講臺邊上。
“盡管我已經聽了好幾遍了,但是我覺得今天太舒服了。”后來我才知道,下課后向老師表達感謝的這位男同學,是班上的傳奇人物——學霸葉同學。
“講得太好了,非常享受。”張軍毅今年71歲了。下課后,她帶有幾分學習知識后的激動情緒,甚至一時忘了自己這是第幾次上歌劇課了。
“我上了幾學期了?”
“儂上了兩學期。”學霸幫她記著。
“哦,我是第三學期(上歌劇課了)。我都是(跟著)王藝妙老師呀,她介紹歌劇是怎么回事,這要你喜歡,才會聽。”
“她每一次都講不同的劇目、作者,然后講這劇為什么好,經典在哪里,通俗易懂。王老師的音樂會,我去過兩次,還有她組織的藝術活動,我也去的,很享受的。”
歌劇課堂
張軍毅只在老年大學上這一門課程。上課之前,她也去現場看過《魔笛》和《阿依達》,但是上了課之后,她覺得自己去早了。“聽她講了之后,就知道,哦,原來是這么回事。應該早一點上課。做完功課,再去看。”
“她講了之后,我愿意再看一遍。再看一遍的話,感受不一樣了。”
上歌劇課的同學,幾乎都是懷著對歌劇的絕對興趣而來。
“你喜歡的話,上課會有很多感觸。還有自己不懂的,在她這里印證。不喜歡的話,你跟王老師學,很寂寞的。要喜歡。”
喜歡的同學是真喜歡。課上到一半,吳阿姨從后門進教室蹭課。但被班主任制止了,老年大學是不能蹭課的,“下不為例”。
下課后我問吳阿姨,怎么沒來報歌劇班。
“她這個班,想上的不止是我。很多老學員(想上),(但)跟別的課沖突了。我前面的課11點下課,從1號樓2樓跑到這里(旁聽)。”
“之前的歌劇課,我踝關節扭傷了,沒退學但也沒上課。”
“這學期和《上海閑話》的課沖突了,又沒上成。”
02
66歲的謝媚倫穿著一件Polo Ralph Lauren外套,背著一個埃及主題的帆布袋,很時髦,眼睛深邃,長得有點像法國女明星Julie Delpy。
下課后,她正在教學樓前編輯朋友圈、回復微信。
謝媚倫的表妹在美國,5月份喊她去美國玩。可是如果去美國,上課就要請假。
“哎喲,我白相也歡喜,上課也歡喜的。我現在在安排呀。”
早幾年,她在老年大學上西方音樂。“聽了幾個學期,聽了就歡喜西方音樂了。本來我也不懂的,聽了以后就老歡喜了。”
靜安區老年大學有3個校區
僅萬航校區一個學期
就有這么多課
歌劇她是小白,但她很喜歡,“再上一個半鐘頭也高興的”。
“上兩趟都沒報著,這次報到了,蠻開心的。因為零基礎,我就想學習學習。因為儂學了以后呢,回家就會看。我自學能力不是很好,自家在網上查,好像無從著手。”
“《魔笛》、《費加羅的婚禮》都曉得,但是概念模糊來兮的,聽伊講了以后,做點筆記,回去再復習復習。假使今后劇院里聽聽,加深點印象,儂豐富豐富自家業余生活呀。”
其實,人生一世,真正能為自己而活的時間并不多。
“人的生命,快來兮的,50歲退休,現在已經十幾年下來了。”
“早幾年,要帶小囡嘛。現在(第三代)大了,一個讀高中了,一個小學也畢業快了。現在空余時間多點么,總歸想聽聽學學,一方面也活動活動筋骨。”
退休后,謝媚倫已經去了60多個國家了,那只埃及帆布包,就是她前不久去埃及的團里發的。
我羨慕于謝阿姨的退休狀態,她鼓勵我道:“儂將來更加好唻。”
幾分鐘后,我看到謝阿姨的朋友圈更新了,九宮格里有她在校園的照片,也有教室里掛著的冼星海、貝多芬、雨果的名人名言,謝阿姨引用了冼星海的話,作為朋友圈配文: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音樂教室的一面
掛著名人名言
音樂的快樂,不僅能感染人,也能改變人。
歌劇課的班長朱彤,上學期上了歌劇(二),這學期倒回來聽歌劇(一)。
“以前聽過音樂劇,但是沒有(聽過)歌劇。所以我想了解一下,就是好奇心。上學期上了課,感覺為自己打開了新世界,是一種全新的知識。”
朱彤的好奇心,在老年大學得到了滿足。她通過一門門課,慢慢篩選出自己真正的興趣。
之前她上過中醫養生課、舞蹈課,但都沒有繼續。這個學期,她還報了英語歌、流行歌曲。“我家里人說,你是要主攻唱歌了嗎?”
“我覺得上音樂課,心情會很愉快。老年大學,就是圖個開心嘛。”
開心之外,她還收獲了自信。
“在音樂的表達方面,你會自信。我覺得這可能也是潛移默化的吧,你在這方面自信了,可能其它方面,也會自信。”
03
第二堂歌劇課,王老師講了歌劇的語言、歌劇的歷史分期、巴洛克音樂的發展、巴洛克音樂的風格特點;獨唱的種類、合唱的種類。
第二堂課講解的是英語歌劇《狄朵與埃涅阿斯》。
在基本講解結束后,王老師在ppt上放出了五線譜,她開始彈起了鋼琴,同學們開始跟唱《狄朵的詠嘆調》選段。
伴隨著同學們“Ah!ah~ah! Belinda~I am pressed with torment, not to be confessed.(我被那無法訴說的痛苦壓迫著)”的演唱,我的震驚無處訴說,同學們是怎么迅速認得了五線譜,就這么唱了出來呢?
下課后,我抓住了坐我前面的周樹成。“我也唱不來呀,跟老師跟呀,她唱么跟著。這個(五線譜)不識的,我們要慢慢學。”
當然,也有不乏音樂基礎很不錯的同學,識譜音準一流。
周樹成是剛剛退休來上老年大學的。課上,我聽他說出世界三大男高音、認得女高音和慧,我認定他也是個學霸。
“我不懂的。我沒學過聲樂,但從小對唱歌感興趣。歌劇這種唱法,我比較喜歡嘛。”
“我年輕的時候,三大男高音到中國來巡演,報紙上看到這個信息,快快快,電視轉播(看起來),當時聽得好激動,好好聽啊。從他們開始,我曉得有歌劇。”
黑板上是歌劇的歷史分期
電視上是選段譜子
剛剛退休,他就把自己的時間撲在了老年大學上,一周要上5、6門課。
“空虛啊。有的學,跟老師學學不是蠻好。我們那個時代,沒這么好的條件。我現在許多東西不懂,應該是要學一點豐富自己嘛,感覺快樂一點。”
他擔心自己被時代落下,想學ai攝影。“實際上跟你們年輕人比來,我們已經落后了。但是你不能一直落后呀,不能距離拉遠,慢慢慢慢跟呀。”
課上,他一邊聽講解,一邊還問了deepseek“歌劇的演變過程”,但他覺得還是老師講得更細致。“deepseek講了大致,但是我們記不住啊。老師會講英語、法(歌劇)占多少比例,還有例子。”
周樹成問deepseek
歌劇的演變過程
04
歌劇課的老師王藝妙,過去就開過歌劇課。最早的時候,歌劇課一節課長2個小時,90分鐘講解+30分鐘唱。現在,歌劇聆賞課為90分鐘,唱歌留在了下午的“聲樂基礎”課上。
對王藝妙來說,歌劇課的備課比聲樂課要復雜很多。基本上一部歌劇備課要8個小時。“因為要查資料,一整部歌劇得聽,還要選出一些經典唱段給大家聽。”
“但我還是希望大家能來上歌劇,雖然說我費一點事兒,但我希望這門藝術能夠培養更多的觀眾。”
歌劇的受眾比較小,報課的人數逐年下降。“第一年好像30個,第二年25個,今年就15個。大家也是覺得,有點太高雅了。但也有一報再報的學生,就想重復聽。”
班上的傳奇人物,學霸葉同學,就重復上過幾次。
之前我就在班上聽聞了不少葉同學的事跡,在完全不懂意大利文的情況下,他可以用意大利原文唱整首歌劇。有同學說,他會用國際英標,給歌詞注音。
王藝妙認證了學霸的事跡。“學霸是因為天賦異稟,而且他真的厲害。但以一個專業角度看,其實這樣學習還是有點危險的。我一方面很開心,另一方面還是蠻擔心的。我很擔心他方法用得不對,嗓子受傷。因為畢竟那些歌(音調)還蠻高的。”
王藝妙除了給老年大學上課,也給市民夜校上課。但是兩者的氛圍迥異,后者班味重。
“年輕人的接受能力很強,但是年輕人真的很忙。老年人有空了呀,上課就很認真地聽。年輕人嘛,坐在那里,還要回老板的信息。他們有些工作沒有做完,還要抱著電腦來,邊做工作邊聽。我看著也很心疼的,但是我也不好說什么。”
歌劇課上
同學在記筆記
“那邊的氛圍就是‘加班’。我去上課,就是他們在加班,感染到我也是加班(的感覺)。”
“我上個學期(在市民夜校)開歌劇聆賞,那邊就覺得太難了,不要給那么多干貨了。直接就開一個不要動腦子的,聲樂基礎。”
年輕人下班后,更多是想放松放松。但“干貨”在老年大學,卻是讓同學們感到興奮充實的東西。在歌劇班上,這種全然由興趣而生、全情投入的氛圍,也感染到了我。我似乎在老年大學,看到了真正的快樂學習。
王藝妙也是,雖然在老年大學的課時費,低于市場價和市民夜校,但她也在這里感受到了快樂。
“從收入上來說(老年大學)屬于做公益。但是我覺得很快樂,是老年人感染到我的快樂。”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姜天涯/
編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姜天涯/
畫圖片:二黑/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