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由虹口區文旅局主辦的“虹口是個博物館”主題活動在中國證券博物館舉行。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陳祖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沈嘉祿,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兼上海明復圖書館理事長馬尚龍等著名學者以文化圓桌的形式通過“深挖文物價值、創新時代表達、全民參與傳承”為主線和廣大市民開展了“守滬文脈,創享未來”的討論。
作為“海派文化發祥地、先進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虹口是上海“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重要區域之一,宛如一個悠久的文化博物館,擁有眾多的全中國第一,比如中國第一盞電燈、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消防隊(虹口救火會)、中國第一家正式電影院(虹口活動影戲園)、中國第一個現代郵政樞紐(上海郵政總局大樓)、中國第一個國人開辦的新式學堂(澄衷蒙學堂)、中國第一個書局(同文書局)、中國第一所美術專門學校(上海圖畫美術院)、中國第一本大型綜合彩色畫報(《良友》畫報)、新中國第一個專業足球場(虹口足球場)。每件藏品都是歷史的軌跡,文化的珍藏。
現場,《虹口是個博物館》宣傳片發布。生動的影像,全面展現了虹口區作為上海“海派文化發祥地、先進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人文魅力。片中重點呈現了中共四大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左聯會址紀念館、李白烈士故居、中國證券博物館等20余家重要文化場館,詮釋了博物館作為虹口文化名片的區域特色。
由青年音樂人尹樂作曲的《博物生聲》弦樂作品,在本次活動首發。該作品立足虹口區域特色,以動人的旋律展現虹口的百年文化脈動。尹樂還分享了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和藝術構思,幫助聽眾了解作品背后獨特的文化內涵。
“虹口的歷史,無論是區域形式,發展過程,還是外觀風貌、人文內涵,抑或風情習俗,都是上海近代歷史的縮影。”主題演講環節,陳祖恩教授以“虹口:歷史與風景”為題,通過大量珍貴的史實照片,系統梳理了虹口的文化發展脈絡,深入闡釋了其作為“文化三地”的深厚文化積淀。他通過嚴謹的學術視角和生動的講述,為現場觀眾呈現了一幅厚重的歷史文化圖景,進一步深化了大家對虹口“文化三地”內涵的理解與認識。
在陳祖恩看來,開埠以后,虹口經黃浦江而帶蘇州河的區位優勢得以發揮,北外灘的碼頭是擁抱世界的港灣,成為在上海近代化進程中貿易和航運的絕佳之地,水陸并進,交通天下。在此意義上,上海開埠得風氣之先,而捷足先登者,非虹口莫屬。
隨著外商的進入,以粵商為代表的民族資本活動也開始在虹口活躍。越界筑路的特殊性,又使得虹口成為左翼文人、革命文學青年的紅色文化陣地。
隨后的沙龍對談環節將活動現場氣氛推向高潮。文化大家馬尚龍、沈嘉祿和陳祖恩三位嘉賓圍繞著“歷史文脈傳承”和“博物館城區建設”兩大主題展開深入交流。嘉賓們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就創新文化體驗方式、活化歷史建筑空間、提升公眾參與度等話題進行了富有建設性的探討。
嘉賓們認為,虹口區之所以說是一個博物館,并不僅僅在于區域里有多少個博物館、美術館,而在于這個博物館的形成,是開埠以來虹口不同圈層的市民一起參與推動的,通過海派文化、紅色文化以及文化名人一起積累起來的,其中的電影、美食等均有著獨特的淵源和地位,現在這個博物館已經到了綻放的時候。
據悉,本次主題活動立足虹口區“文化三地”特色,旨以文化記憶留存與城市文脈傳承為核心,充分發揮博物館在文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為城市文化發展注入新動能。未來,虹口區將持續深耕“文化三地”品牌建設,不斷擦亮文化名片,為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貢獻虹口智慧與力量。
原標題:《為啥“虹口是個博物館”?聽聽文化大咖怎么說》
虹口區供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周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