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
(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由田頭山歌和民間曲調發展形成的花鼓戲,在經歷了從對子戲、同場戲、幕表戲、申曲、本灘的逐步演化,成了上海標志性的地方戲。寶山不僅是滬劇的發源地之一,而且在其發展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出生于寶山的丁婉娥曾創辦了“婉娥兒童申曲班”,培養了丁是娥、楊飛飛、汪秀英、筱愛琴等紅極一時的名角臺柱,寶山滬劇團作為寶山滬劇藝術傳承中心的前身,更是在江浙滬地區長期享有盛名。
地道的上海方言、獨特的俚曲滬歌、使滬劇富有地域色彩,流派紛呈,劇目無數。寶山滬劇有著獨樹一幟的亮點,楊飛飛的“楊派”、趙春芳的“春派”,當今華雯的“華派”,不僅被觀眾熟知,而且流傳廣泛。《茶花女》《妓女淚》《為奴隸的母親》《東方女性》《東方彩虹》《寶華春秋》《挑山女人》等150余個劇目記錄了寶山滬劇在不同時期的璀璨輝煌,在觀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2022年,寶山滬劇團演出的滬語話劇《雷雨》在中國大戲院首演
滬劇《挑山女人》劇照
月浦鎮沈家橋村匯心滬劇社活動
點擊觀看視頻
淞南蛋雕技藝
蛋雕文化在中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在明清時期,為圖吉祥如意,民間在喜慶婚娶、祝福慶壽、喜得貴子時,就有贈送紅雞蛋的習俗。經過多年的演變,其工藝日趨精湛。如今,人們將雞蛋鉆孔掏空,在其表面雕刻精美圖案,逐漸形成了具有較高欣賞價值的蛋雕藝術品。
蛋雕技藝,最常見的選材有雞蛋、鵝蛋、鴯鹋蛋和鴕鳥蛋,用各種雕刻技法在其表面上琢刻成各種造型的藝術品。它融合了繪畫與雕刻,以浮雕、陰刻、陽刻、透雕、鏤空等雕刻手法,通過對蛋殼表面的精雕細琢,從而表現所需的畫面效果,借以反映風土人情、民間習俗、百姓喜好。
淞南蛋雕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傳統技藝,并在雕刻內容上與時俱進,融入現代元素和本土特色,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受到當地百姓的喜愛。
點擊觀看視頻
大場易拉罐畫
大場易拉罐畫是中華傳統布貼畫和剪紙技藝的衍生工藝品,雖然制作材料為近代產物,但其制作工藝仍延續傳統技藝的制作方法,并結合易拉罐金屬材料的特質,開拓出一種嶄新的工藝畫,可謂“古技新顏”。
其主要制作材料便于獲得,僅用廢棄的易拉罐,通過構圖、修剪、塑形、黏貼和裝裱便可完成一幅作品,工藝簡單,可操作性強,環保且便于推廣,更可利用易拉罐金屬特性,進行雕、鑿、刻使作品層次鮮明,圖案多樣,立體感強,更增添其工藝品的藝術價值。
傳承人李雄剛為上海文藝家協會會員,其以環保為主題的易拉罐工藝品,曾獲得中國旅游紀念品設計大賽銀獎,4項作品獲中國國家外觀專利。
高境布藝堆畫
布藝堆繡畫,是一種古代流傳至今的民間藝術,它起源于唐朝,到清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這一民間藝術差點失傳,改革開放后,在整理、挖掘民間藝術過程中,才使這一傳統美術得到傳承和發揚。
高境布藝堆畫通過手工藝的制作體現當時的民俗、民風、民情,探索技藝的形成、發展與生存。其透過呈現的表象,可以追溯歷史的記憶,感悟中華民族璀璨文明和傳統美德。同時也呈現出一個民族悠遠的背影,是祖輩們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價值。布藝堆畫反映出當時女性的勞動與智慧,有著鮮明的藝術感染力。作品色彩艷麗、層次分明、神態逼真、生動活潑,極具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已被英國、美國、德國、法國、匈牙利、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愛好者們收藏,并深受好評。
實干:大吳淞加速規劃落地
這些年,匠魂鑄智造,他身體力行實踐工匠精神
本周六正式開賽 | 2025上海郵輪港國際帆船賽
通訊員:姚存卓
編輯:潘喬雨
資料:規劃寶山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寶山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