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的中國主會場設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主會場當天開幕的重要特展則是“‘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見殷商”。
澎湃新聞今天在展覽開幕現場看到,這一特展聚集了來自全國28家考古文博單位的珍貴文物藏品338件(套),涉及甲骨、青銅器、陶器、玉器等,其中一級加重點文物超50件(套),立意全景呈現殷商文化面貌、揭秘殷商文明密碼。展覽中可以看到殷墟出土的一對青銅鸮尊和山東蘇埠屯出土的一對青銅亞丑鉞在出土后時隔50年首次聚首、同框展出。此外,今年電影《哪吒2》火爆出圈,展覽尾聲處特別設置了一個驚喜“彩蛋”, 以《哪吒2》所涉及的道具為線索,展出其文物原型。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以商代而言,“上可追溯至夏,下可延續至周”,在早期中華文明和國家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使得人們逐漸看到,殷商時期不僅是中國青銅時代文明的頂峰,更是上承一千余年四方文明融匯之趨勢,下啟三千余年連續不斷、多元一體文明之格局,對以后數千年中國社會的基本走向產生了深刻影響。
展覽現場
展覽內容分為“有冊有典”“青銅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四個部分,從商王世系入手,進而展示殷商時期的生產、生活、社會組織與精神生活,最后展示殷商時期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商王朝的疆域版圖:中心區、次級區、影響區
“居中衍大”,從甲骨文和青銅器看中華一體
據介紹,商朝初期主要經略“有夏之居”,隨著勢力的擴張,商文化區域也大為拓展。商代中期,其范圍大體為東到山東泰沂山脈一線;西抵陜西關中西部的岐山、扶風;北達長城一線;南逾長江。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宋鎮豪就此指出:“商王朝的疆域版圖如同同心圓一般,向外層層擴展,政治地理架構表現為‘王畿—四土—四至’三個層次。”
本次“看·見殷商”大展除了歷史上商王朝所在中原核心區的殷墟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安陽博物館等作為承辦機構外,展陳展品上也得到了諸如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湖南博物院、山東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等友館和相關研究機構的大力支持。
首都博物館展覽部副主任章文永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大展精品薈萃,不少一級重點文物都是各大友館的鎮館之寶,此次能夠拿來借展殊為不易。”
牛尊 展覽時間:5.19-5.25 通長40厘米 帶蓋高22.5厘米 腰圍52.5厘米 安陽殷墟花園莊村東地亞長墓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展區內不少單體陳列的重點展品都標有相應的展期。以2號展廳內陳列的安陽殷墟花園莊村東地亞長墓出土的牛尊為例,該尊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展期為5月19日至25日。隨后在同一展位,還將有青銅手(5.30-6.8)、銅象尊(6.17-7.13)、雙面銅人像(7.22-8.31)等作為替換展出。
銅象尊(資料圖) 展覽時間: 6.17-7.13 通高22.8厘米 寬14.4厘米 長26.5厘米 1975年湖南醴陵獅形山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吉金有范,青銅是紅銅加錫、鉛的合金,因出土時顏色青灰,故名“青銅”。殷商時期延續了中國早期青銅制作特色,即銅錫合金、模范鑄造。《荀子·強國篇》中說: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而莫邪已。這大體是青銅器的制作流程,即制范、熔鑄、修治。殷墟的青銅作坊遺址與相關遺物,是殷商作為我國古代青銅器制作的第一個高峰的有力佐證。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殷墟出土的一對青銅鸮尊和山東蘇埠屯出土的一對青銅亞丑鉞,實現了出土后時隔50年的首次聚首、同框展出。
一對“婦好鸮尊”時隔五十年兩相對望,均通高約46厘米,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一尊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一尊為河南博物院藏,展覽時間: 5.19-5.29。
婦好墓是殷墟少數幾座未被盜掘的商代墓葬之一。數量巨大的陪葬品,尤其是青銅器彰顯了墓主的身份。這對青銅鸮尊便是于1976年在此出土,現分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河南博物院。講解員介紹說,“鸮鳥就是貓頭鷹。《詩經·商頌》有言: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可見殷商人先祖的來歷同玄鳥的美麗傳說密切相關。這對鸮尊以獨特造型與多重象征,成為解讀商代宗教、軍事及性別角色的關鍵物證。其中一只來自河南安陽殷墟的‘婦好鸮尊’此次進京出差的旅程截止到本月29日。”
殷墟出土的鸮尊(國家博物館收藏)
“看·見殷商”展覽中的文物
殷墟出土的婦好鸮尊(河南博物院收藏)
展出現場,鸮尊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商湯以武力推翻夏的統治,建立政權,自譽“吾甚武”,號曰“武王”。為增強戰力,代表其時最先進技術的金屬——青銅被用來打造武器,并主要用在武器的殺傷部分。殷商考古發現的青銅兵器揭示出更多的商代軍事征伐的細節。這對亞丑鉞于1965年在青州蘇埠屯1號商墓出土,因造型和體量罕見,一件被調往北京,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另一件留在山東博物館收藏。此次展覽也是亞丑鉞“哥倆”出土后的首次會面。
山東博物館收藏的亞丑鉞
中國文字的發生始于何時,到今天尚不能做出可信的判定,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成熟系統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卜辭文字,是商王室和貴族祭祀占卜的內容記錄,涵蓋范圍十分廣泛,如戰爭、田獵、農事、天氣等等,它們不僅是寫滿殷商直接史料的先民手澤,更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無價瑰寶。
卜甲 商 1991年安陽殷墟遺址花園莊東地H3 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 藏
2010年于安陽殷墟遺址大司空墓出土的習字甲骨,現為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藏。這片習刻甲骨殘長10.8厘米 殘寬10.2厘米,是商代貞人(作為商王的代言人問卜,商王有時也親自問卜擔任貞人的角色)為掌握在甲骨上工整刻字的技能,以符合占卜活動的莊重性的見證。據說,初學者需通過大量練習才能參與正式卜辭刻寫。練習內容集中于常用占卜術語上,練習材料多用廢棄的牛肩胛骨或龜甲碎片,部分則用專門準備的“練字板”。現世遺存的少量“習刻”甲骨是研究商代文字教育、工藝傳承及早期書法演變的關鍵實證。
習字甲骨 商 殘長10.8厘米 殘寬10.2厘米 2010年安陽殷墟遺址大司空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藏
“看·見殷商”策展人高紅清博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看一個朝代,甲骨文的發現實證了商朝的存在,中華文明的悠久性得以體現;青銅器不僅是重要的金屬制品,更是社會結構和權力形態的物化體現,代表了當時文明的最高成就。甲骨文與青銅器,在廣闊的商朝疆域上,整合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多元一體文明機制,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統一性。”
“式范后世”,電影《哪吒》彩蛋文物展現活化利用
當人類進入青銅時代,生產上除了使用石制等工具,還開始使用青銅工具。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和手工業的進步。以族群為單位,手工業的分工越來越細,工藝日臻成熟。技藝累積至殷墟時期,在玉石、陶器、牙角、皮革、竹木、麻絲、制車等各個方面,皆出現了長足的進步,與青銅冶煉、鑄造技術一同形成了手工業發展的一個高峰期。
甲骨載文,商人的憂懼與希冀開鑿出華夏文字的長河,澤被至今;銅液冷卻、模范乍開,熔鑄于鼎彝的精神信仰尤能在四目對視中讓今人感知亙古的力量。除了甲骨文和青銅器,本次展覽中的陶器、玉器等展品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陶人 商 殘高7.5厘米 殷墟遺址豫北紗廠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在2號展廳入口處陳列的商代泥質灰陶陶人,殘高7.5厘米,于殷墟遺址豫北紗廠出土,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隔著玻璃櫥窗同他四目相對,但見其寬面平臉,鼻梁粗大而隆起,眼球微凸,寬口粗頸。仔細觀察下,陶人胸部還刻有一“子”字,則是商王的姓。
講解員在導覽時介紹說,姓氏是古代中國社會結構中血緣關系的標志符號。“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氏為姓的分支,姓少而氏多。在古代,姓、氏可以通過命賜獲得,《通志》中記載‘商始祖偰(契),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賜姓子。”
玉璧 商 成都金沙遺址出土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華夏的玉器加工歷史可謂悠久。進入商代后,在鄭州、河北藁城與湖北盤龍城、乃至四川成都等地都發現了玉器,主要是玉鉞、玉璧、玉璜等禮器。其中玉璧在先秦文化中為“禮天”的核心法器,象征天圓地方位居六瑞之首。通過考古還發現了殷墟的玉石器作坊,在加工時可能使用了輪軸機械,而專業化的生產無疑提高了玉器的產量與傳播。
四川成都金沙遺址是繼三星堆之后的四川地區的又一重大發現。自2001年以來,出土了具有鮮明古蜀文化特征的金器、銅器、玉器、石器、象牙器等珍貴文物。展品中的一枚金沙玉璧直徑達24.25 厘米,是目前巴蜀地區發現的最大玉璧,反映出古蜀對中原禮制玉器的選擇性吸收與本土化改造。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本次展覽在展陳設計上也進行了許多創新實踐。引人矚目的紅色絲線引導了整個展廳的視覺,在保障空間通透性的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文明賡續過程中的生命力。
1號展廳現場圖
策展人高紅清博士就此介紹說,“1號展廳中心展示內服(王畿區)的紅色絲線垂直連接展廳天花形成中心展臺,臺面上印制‘內服’范圍和重要地理信息,外圈圍合著雕刻天干地支的吊裝造型,展現殷商時期天文歷法以及周祭制度對商代統治的重要作用;2號展廳通過紅色絲線串聯外服‘四方之地’,以天花上的亞字形大墓造型為核心,連接展臺、展柜。結合多媒體裝置強化“大邑商”與四方的關聯性,直觀展現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演進軌跡,實現疆域與文明的視覺對話。”
現代考古學利用地層關系、遺跡組合等細節,重構文明的連續性發展圖景。而文物的活化利用則是連接歷史與現代的重要手段,通過創新方式賦予文化遺產新功能,使其融入當代生活。今年電影《哪吒2》火爆出圈,展覽尾聲處特別設置了一個驚喜“彩蛋”, 以《哪吒2》所涉及的道具為線索,展出其文物原型。
片中憨態可掬的結界獸形象,主要來源于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在形象設計時參考了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青銅縱目面具和青銅鷹形鈴等。展品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出土于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粗眉立眼、闊口長耳、蒜頭鼻,反映了古蜀文明濃郁的地域特色。
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 商 頭縱徑17.8厘米 橫徑15厘米 高45.8厘米 寬23.8厘米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青銅鷹形鈴 商 長20.7厘米 寬8.5厘米 高14.3厘米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結界獸的武器元素來源則是虎紋鉞和商青銅鋸齒鐮形器。展品虎紋鉞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該鉞以虎首為銎,虎背為刃,是西周特有的異形兵器,而以虎紋飾鉞,當取兇猛威武之意。在商周時期,鉞是君王和將領征伐大權的象征,代表持有者對敵族及不聽命者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
結界獸的武器元素來源:商青銅鋸齒鐮形器 商 外弧長54.3厘米 寬2.6---5.9厘米 銎深4.5厘米 1980年陜西城固縣龍頭鎮龍頭村出土 城固縣張騫紀念館藏;虎紋鉞 西周早期 通長23厘米、寬6厘米 甘肅靈臺縣白草坡西周墓地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在《哪吒2》中,東海龍王敖光無疑是四海龍王中的焦點,盡顯王者氣質。其施展的“水刀”技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仿佛能劃破銀幕。展品中的玉刀,現為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藏。它仿同時期銅刀所制,刀刃兩面磨制,十分鋒利;背部鏤空,刻八組方形扉棱,刀身兩面各刻有六個鳥紋,簡直同敖光稱手的兵刃如出一轍!令不少觀眾紛紛駐足拍攝留影。
東海龍王的武器原型來源之一:玉刀 商 通長25.2厘米 寬2.8-3.3厘米 厚0.5厘米 柄長4.9厘米 厚0.7厘米 安陽殷墟花園莊村亞長墓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藏
另據悉,展覽開幕的同時,“北京博物館季”主題活動也將拉開帷幕。以“文脈傳承·創新融合”為主題,在5月18日至10月8日期間,通過展覽月、科技月、文創月、研學月、教育月、收官月的全面展示,構建“博物館+科技/文創/教育”多維文化平臺,打造城市文化消費新場景。
此次展覽展期將持續至10月12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