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外賣大戰的白熱化,逐步將餓了么推上了“風口”。
之于阿里,外賣大戰成為了一條“鯰魚”,強化阿里業務整合勢能,放大協同效應。“外部挑戰”成為組織協同效能的“試金石”。
之于餓了么,外賣大戰進一步激發內部戰斗力,在隨后4月底至5月中旬,餓了么以積極姿態迎戰,精準而有力地推出一系列市場動作,到5月5日,餓了么來自淘寶閃購的訂單量,突破1000萬單。而據一些業內人士推測,迎戰半月以來,餓了么的日訂單量已遠超3000萬,活躍用戶大幅攀升。
賽道熱度的上升一定程度降低了獲客成本與市場教育成本,有助于放大增量,一些早有布局的事情,現在出擊時機已然成熟。
餓了么握有的本地商家及即配網絡基礎設施,于當下市場具有稀缺性。
一
增量
從時間線來看,這一輪的外賣大戰,急促而“劇烈”。
這一方面來自市場的“基礎”已非常成熟,即配商家的標準化供給能力成熟、平臺履約能力的成熟、消費者向即時零售大規模遷移的條件也開始成熟,導致市場的拉爆效應能發生在“瞬秒”之間。
另一方面,各家企業敢“百億級”地往里面砸,也表明這塊市場可能有大增量。歸根結底,補貼的目的不是為了虧錢,而是基于未來,能在未來把投入收回來。
5月15日,阿里發布2025年財年第四季度財報,2025年第一季度,阿里的本地生活集團(餓了么+高德)收入161.34億元,同比增長10%。
按業內估算,即時零售未來可能將是十億+用戶市場,相較于當下還有一倍以上的增量。這是“外賣大戰”引發激戰的原因,同時,外賣大戰也進一步加速催熟市場,以至于10億用戶市場目標在當下似乎成為了一個短期目標。
增量的爆發將出現在兩端。一端是用戶端的增量,由于即時零售實現了更好的購物便利性,能為消費者節省時間,及提升履約的確定性(下單后1小時內送達,消費者確定在家),它能帶來新的用戶價值。
另一方面則是頻次的增量,即時零售能大幅拉升用戶的購物頻次。在線下,中心化業態——山姆會員店的到店頻次一個月就一兩次,但它做的線上前置倉業務卻能實現一周一次左右的水平。頻次的上升將會提升會員粘度、支出金額與數據價值。
二
屬性
具體到品類經營,“即配市場”當下主要分為兩塊,一塊是餐飲外賣,一塊是即時零售。
餐飲業務毛利低、頻次高,但需要大流量;即時零售業務則主要做本地生活的實物商品小時達配送,以剛需品類為主,毛利相對高,更需要做出極致的履約效率。
餐飲業務沒有大流量,做不起來。
看線下餐飲門店的布局,大多都是以餐飲一條街的形式聚集存在,聚集在一條人流量大的商業街上供應多樣性的口味選擇,進而產生“流量效應”。隨后的餐飲業態升級,餐飲企業又“聚集”在有大流量基礎的購物中心內。
餐飲需要大流量。將餐飲線上化去做外賣,也需要大流量。
一方面,這是品類屬性決定的。另一方面這也是平臺屬性決定的——一個區域內的訂單量如果不夠,履約配送成本就降不下來;資本密集型的軟件開發成本也難以攤薄。
而做即時零售則需要極致的履約效率。履約成本是第一大決勝因素,而不是流量。
即時零售做的是實物商品,相比餐飲,商家并不需要“集聚”,你見過十家超市、十家菜市場像餐館一樣開在同一條街上嗎?或者十家藥店?十家便利店?十家家居電器店?
人們并不想要太多的實物商品渠道選擇,人們想要的是極致的性價比與極致的便利。
這就需要做出極致的履約效率與供應鏈效率。
此外,即時零售主要經營的是剛需高頻品類,本身流量相對充沛,拉新獲客成本雖然高一點,但長期高頻購買攤薄后的整段流量成本也很低了。即時零售做小時達業務的真正難點在于,履約能力構建和成本優化比較難。
所以,餐飲外賣與即時零售,雖然都是做線上下單,1小時配送到家,在用戶使用習慣上沒有太大的差別,餐飲外賣與即時零售在用戶端可以高度協同與轉化,但經營品類的差異卻導致雙方決勝的第一大因素卻有所不同,做餐飲外賣平臺需要大流量,做即時零售則需要極致的履約效率。
三
餓了么
基于即配市場總盤與品類特性的展現,以及外賣大戰背后實質是在爭奪即時零售市場的現實,可以發現,餓了么在這個過程中,有可能會越來越重要。
做即時零售第一大決勝因素是履約成本,而當下即時零售市場里,餓了么已經相當于“順豐、三通一達”那樣可以拿來即用的社會化物流。
事實上,整個市場,當下只有三家企業具有,或者說2家半(“半家”也正在快速建立能力),餓了么是其中之一。
那么,這個領域的競爭其實就沒有那么激烈,三家競爭不叫激烈競爭,整個市場大盤的快速擴容,可能會讓這三家企業都“充分”受益。
餓了么的機會點也在于此,在外賣市場上,它短期沒有反超美團,可能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流量。
在即時零售市場上,流量端,它正在與淘寶深度協同,隨著整個市場的成熟,淘寶要快速將其的用戶即時零售化。這將帶來更多即配訂單,需要餓了么的成熟履約能力支撐,餓了么具備成熟的即配履約能力,及高效的調度計算經驗。
另一方面,這些即時零售化的淘寶用戶,一旦養成了即時消費習慣,也將鞏固其餐飲外賣用戶屬性,淘寶流量的補足,也將為餓了么帶來更加巨量而穩定的餐飲外賣訂單。當下,整個即配生態已經形成并愈發成熟。
根據相關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餐飲外賣市場規模約1.2萬億元,占餐飲收入的比重只有22.6%,外賣流量、外賣訂單可能依然還有增量空間。
在這一前提下,餓了么的即配履約能力在當下具有稀缺性,因此無論是外賣市場的擴容,還是即時零售市場的成熟與快速擴容,履約能力的稀缺性都會讓餓了么長期受益。資產可能會更“值錢”,而餓了么的履約效率也將不斷進化。
互聯網電商的最終目標,在于打破品類與場景邊界,打造“萬物到家”“及時送達”的綜合式平臺,這也是即時零售的最終形態。而淘寶與餓了么聯手,通過融合電商貨盤與即時配送體系,將傳統電商的“次日達”為主的配送模式,升級為“分鐘級”的快速響應。能夠最大化滿足用戶對“低價+極速”確定性體驗的終極需求。
從此輪外賣大戰的市場表現來看,餓了么與淘寶也的確各展所長,以遠近場優勢互補,打響了關鍵一戰。
4月30日,餓了么宣布啟動“餓補超百億”大促,淘寶天貓則同日將旗下即時零售業務——“小時達”升級為“淘寶閃購”。
僅僅6天時間,餓了么就將淘寶閃購的訂單量,做到了日單1000萬單。5月6日,餓了么奶茶免單上線,上線近一周,就有超1500個品牌訂單實現破峰。兩周后,這一數值就被成倍刷新。
業內預測,這輪戰事下,餓了么目前訂單量增速迅猛,保守估計可能早已超越3000萬單的里程碑,邁向下一個增長數量級。
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