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英偉達的Arm架構PC處理器曝光,兩款代號分別為N1X和N1的處理器被指將在6月份的臺北電腦展上正式發布,這也是英偉達旗下首款CPU芯片。可以說,在N1/N1X系列處理器發布后,英偉達終于與AMD、英特爾一樣,成為CPU/GPU雙棲的PC芯片廠商。
用Arm架構芯片填補PC CPU產品線的缺失,可能是英偉達早就想好的計劃。畢竟早在十多年前,英偉達就發布了基于Arm架構設計的Tegra系列芯片,甚至一度成為智能手機的主流芯片之一,只是隨著英偉達將研發重心放到GPU市場,手機市場就逐漸成為棄子(Tegra系列倒是一直在更新,只不過轉向掌機市場)。
圖源:英偉達
雖然手機芯片的研發計劃被擱置,但是英偉達與Arm的合作其實一直沒有停過,只是重心轉向服務器領域。甚至在2020年時英偉達一度出價400億美元意圖收購Arm,最終因為未能通過反壟斷審查而被叫停。
可以說,對于英偉達突然端出一款Arm架構的CPU,小雷是絲毫不意外的,早在英偉達被曝光正在推進消費級CPU研發計劃的時候,我就猜測大概率是Arm,后續透露出來的消息也佐證了這個猜測。畢竟x86架構的授權一直被英特爾和AMD拿捏得死死的,想進軍PC市場的話,Arm架構幾乎是最佳的選擇
而在英偉達的Arm CPU曝光后不久,另一款Arm CPU也被曝光,來自AMD的Sound Wave(聲波),預計發布時間為2026年。至此,PC芯片三巨頭里,已經有兩家掏出了Arm CPU,并且給出了明確的上市時間,一時之間貌似就只剩下英特爾在“孤軍奮戰”。
英偉達的Arm,性能有點糟?
雖然英偉達的N1/N1X系列還未正式發布,不過網上已經曝光了不少相關信息,足夠我們對其性能表現進行初步分析。首先來看看泄露的GeekBench跑分,最早的一張跑分截圖顯示,這款代號N1X的芯片單核得分為1169,多核得分為2417。
圖源:geekbench
從跑分成績來看,與x86架構的i7-7600U非常接近,后者作為一顆2016年發布的移動端旗艦處理器,可能想不到在9年后還會有自己出場的一天。不過,早期曝光的N1X測試版本顯然存在一些問題,作為一款四核處理器,實際測試時卻是在雙核雙線程狀態下進行的,而且主頻只有3.2GHz,與目前曝光的主頻有一定差距。
以此推斷,N1X的整體性能應該會比曝光的數據高出不少,其中多核得分可能超過5000,單核得分應該在1300-1400之間。如果以這個數據為準的話,那么N1X的性能將直接躍升到銳龍5 5500U的級別,與最新的主流x86處理器差距將縮小至4年,其性能滿足日常使用毫無壓力。
我知道肯定很多人好奇英偉達的N1X與蘋果的M系列相比有多大差距,那就還是以geekbench跑分為例,小雷檢索到的數據是蘋果M4標準版的單核得分為3890,多核得分為14703,機型為MacBook Pro。整體來看,單核與多核性能的差距都在3倍左右,基本上是沒什么勝算的。
圖源:geekbench
那么與高通的驍龍系列對比呢?以X Plus 8核版為例,其單核得分為2387,多核得分為11443,差距也在兩倍以上。而且,X Plus 8核版是驍龍X系列處理器里的最低配,頂配版的X Elite多核得分超過14000。
從橫向對比的結果來看,英偉達的N1X在當下的Arm PC市場并不占優,難以與其他廠商在中高端市場競爭。根據目前海外媒體曝光的信息,英偉達的N1X將會在今年四季度開始出貨,2026年量產,而定位更低的N1則要等到2026年才會開始出貨,預計早期產品將主要面向中低端的PC市場。
不過以上信息也只是根據geekbench曝光的數據推測,并不代表英偉達N1X的真實性能,具體數據還請以官方數據為準。
而且,英偉達似乎還藏了一手,此前geekbench的數據庫曾經出現過一款代號為GB10的處理器,采用Arm架構設計,3.9GHz的主頻+20核,并以10核10線程的模式奪得了單核2960,多核10682的成績。
圖源:geekbench
雖然單核得分仍然低于蘋果M4,不過已經超過了驍龍X系列,而且多核性能顯然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而在后續的數據庫檢索中,其實可以看到代號GB10的芯片測試分數波動很大,單核得分最低僅為1909,最高可達3000,多核得分也是如此,最低8260,最高為10682,可見GB10大概率還處于早期測試階段,尚未徹底定型。
但是從性能得分來看,GB10的潛力確實很大,單核及多核性能都已經可以與頂級Arm/x86架構的處理器媲美,只是考慮到高達二十核心的設計,其功耗顯然不是為移動端PC準備的,更有可能用在桌面端PC或工作站級別的產品線上。
從目前曝光的信息來看,英偉達至少準備了三款Arm處理器,將在今明兩年陸續上市,并且囊括高中低端不同的市場,布局和產品思路都十分清晰。
那么AMD的“聲波”又是什么情況呢?目前已知的信息是將在2026年量產,并且首發于微軟的Surface產品線(微軟還真是Arm好友),將采用臺積電3nm工藝,大戰RDNA 3.5 iGPU,除此之外就沒有更多的信息透露了。
圖源:AMD
以目前的信息很難分析出什么有用的數據,只能說AMD曾經在2014年規劃過一個x86與Arm共通的計劃,用戶只需要購買一套主板,就可以根據需要選擇x86或者Arm處理器。
未來的AMD是否會復活這個計劃?AMD的Arm處理器又能否再創銳龍系列的輝煌呢?一切的問題答案可能只有等到明年才會揭曉。
Arm PC勢不可擋?
在去年的聯想Tech World 2024大會上,英特爾、AMD、聯想、戴爾、微軟等多家企業宣布正式成立“x86生態系統顧問小組”,成立該小組是為了統合x86架構的研發力量,應對來自Arm架構的競爭壓力。
不過,大家顯然都各懷心思,先不提各個筆記本電腦廠商已經推出了多款搭載Arm處理器的產品,谷歌、微軟也在持續投資Arm處理器的研發業務。其中,谷歌早已推出Tensor系列芯片,并將其用于自家的Pixer系列手機上,微軟的Arm服務器芯片也在緊鑼密鼓地趕進度。
圖源:谷歌
當然,終端廠商和系統廠商們“三心二意”也很正常,但是芯片廠商們也跟著入局,味道就有點不對了。早在2023年英特爾就與Arm簽署了一項涉及多個領域的合作協議,只是暫時還沒有實際芯片產出,考慮到英特爾最近兩年的狀況,倒也可以理解,至于AMD和英偉達就不用說了,前面小雷剛解讀完。
x86架構雖然還是PC領域的主流架構,但是Arm的崛起勢頭已然不可阻擋。諸如聯想等主要的PC廠商從去年就開始頻繁布局Arm PC市場,其產品線已經覆蓋多個價位,可以說目前阻擋Arm PC份額進一步增長的只有用戶認知度和生態。
對于PC廠商來說,有蘋果的Mac生態作為樣板,大家對于Arm PC未來的發展形勢其實沒有太多的擔憂,問題只在需要多長時間進行市場和生態的建設。
在我看來,隨著AMD、英偉達、高通、英特爾等主流芯片陸續入場,Arm PC的生態必然迎來加速,樂觀預計可能在三年內就會占據相當一部分的市場。特別是Arm在AI領域的優勢使其也非常適合作為AI PC的核心,考慮到AI PC將會是未來PC的絕對核心,市場預期都是可遇見的。
事實上,英特爾、AMD等廠商的動作,已經說明Arm作為PC芯片的未來確實是一片光明,Arm架構也將在PC市場占據更重要的位置,與x86架構形成更直接、更激烈的競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