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昭安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就像一種固定的節奏,伴隨著我們度過每一天。可你知道一日三餐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嗎?
其實,一日三餐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在古代,人們的飲食模式和現代有很大的不同。原始社會時期,人類是狩獵采集者,他們的食物獲取非常不穩定,飲食應該沒有規律,可能一天當中只有在獲得食物時才會進食,如果所獲較多,一天吃兩頓或者更多次;如果所獲少或者無所獲,那就一天只吃一頓或者餓肚子,并沒有固定的餐數概念。
進入農業社會后,隨著生產的發展,人類開始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部分群體率先增加餐次。
在秦漢以前,普遍實行的是兩餐制。當時的人們早上大約在7—9點之間吃第一餐,稱為“朝食”,這一餐比較重要,因為人們經過一夜的休息,需要足夠的能量開始一天的勞作。而第二餐則在下午3—5點之間,被叫做“餔食”。那時候的人們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兩餐制足以滿足他們的能量需求。
然而,到了漢代以后,一日三餐的習慣開始逐漸出現。
這其中有幾個原因。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有所增加,人們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例如,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讓耕種變得更加高效,開墾的土地面積也不斷擴大,農作物的產量隨之提升。另一方面,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節奏發生了變化。隨著城市的興起,商業活動的增多,人們的夜間生活也逐漸豐富起來,兩餐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在較長活動時間內的能量需求。
到了唐宋時期,一日三餐已經在社會上較為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富裕階層和城市居民中,除了餐數增加,飲食也變得多樣化。唐宋時期城市的繁榮程度遠超之前的朝代,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商業活動晝夜不息。這種活躍的社會生活促使人們更多的能量補充,一日三餐也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從一日三餐的演變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社會發展的縮影。它不僅僅是飲食數量和次數的簡單變化,更是人類生產力發展、生活方式轉變以及社會文化演變的綜合體現。這就像我們現在的生活一樣,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的飲食選擇更加豐富多樣,飲食方式也可能會繼續發生變化,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由于工作和生活模式的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又會出現新的變革。
通過了解一日三餐的起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社會發展與飲食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
【作者簡介】曾昭安,湖南省洞口縣文旅廣體局退休干部,文學、文史愛好者,碼字筆耕近半個世紀,小有成就。
——《寫乎》《作家薈》關于稿酬的啟事:
1、2025年1月1日起,文章采用后,公眾號最低閱讀量≥200,稿酬5元;一個月內(下旬作品截止次月10日),在公眾號閱讀量≥500的,稿酬10元;閱讀量≥1000的,稿酬15元;閱讀量≥1500的,稿酬20元;閱讀量≥2000以上的,稿酬30元。
每篇文章所獲贊賞金總額,5元以上者70%發放給作者,5元以下者不發放作者,留作平臺經費。
2、稿酬和贊賞在下月上旬以微信轉賬的方式發放當月稿酬。
3、要求原創首發作品,非原創首發請勿投寄。
4、《作家薈》(散文詩歌類)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寫乎》(歷史文化類)投稿郵箱:49902091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