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河南洛陽古墓博物館、內蒙古呼和浩特博物館,跟著"劇本游""文物盲盒"看知識怎么在"玩"中進入腦袋;去陜西咸陽秦漢考古基地、山東孔子博物館,化身"考古學徒""古籍修復師"去解鎖"入坑"考古的第一視角……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各地博物館拿出的這些"壓箱底"絕活,讓游客們在"可感""可玩""可參與"中,感受著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博物館正在以開放的姿態,探索一條變化中的發展之路。
技術賦能:重新定義博物館邊界
在揚州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全息投影技術讓觀眾置身于漕船競發的虛擬河面,還能感覺到水霧拂面。這就是技術賦能帶的震撼感,它不僅能還原歷史場景,還能給觀眾創造超越物理空間的文化體驗。技術創新正在重新定義博物館的邊界,它讓文物"活起來",還把靜態展陳轉變為了動態體驗現場,讓博物館成了公眾探索歷史的"第二課堂"。今年博物館日的廣州主會場就是這樣,它的科技賦能區通過虛擬仿真技術,讓觀眾仿佛置身于歷史場景之中,還能通過AI 問答與"歷史人物"或"文物"來一場古今對話。
公眾共創:從"文化殿堂"到"全民客廳"
太原市博物館采納了高中生對展品標注的糾錯建議,廣州海事博物館通過"學生策展人"項目激發青年對歷史的創造性解讀,各種研學體驗項目讓博物館從"參觀打卡"向深度學習轉化……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在年輕一代中的傳承,也看到了博物館和公眾的距離正在因為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元的參與被拉近。2024年全國博物館線下教育活動51.06萬場、志愿者36.38萬人,這個數字也在證明:博物館正在形成"人人皆可成為文化傳播者"的新生態。
動態傳承:從"靜態保護"到"動態轉譯"
面對飛速發展的時代,博物館還在以積極的姿態、以創新的表達,激活著我們的文化基因。就拿在網友中知名度頗高的天宮藻井冰箱貼來說,它出自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因中式美學拉滿而"一貼難求"。正是這些趣味性的創新表達,讓一件件鮮活的文創產品走進了萬千家庭,架起了博物館與普通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也證明了文化傳承的核心并非固守形式,而是通過創造性轉化,讓傳統精神內核與現代生活產生共鳴。
近年來,我國平均不到兩天就有一座博物館建成開放,截至去年底,備案博物館已達7046家,也就是說,每20萬中國人就擁有一家博物館,而它們的免費開放率更是達到了91.46%。要博物館有一個好的未來,就需要在技術應用與人文關懷、商業化與公益性、創新和守正之間保持好動態平衡:技術應服務于文化深度的挖掘,避免淪為炫技工具;公眾參與應引導至更深層的文化理解,而非停留于淺層互動,創新之余不可丟失對歷史的敬畏之心。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博物館正在從"歷史的倉庫"蛻變為"未來的孵化器"。博物館的未來,或將書寫于每一位參與者的互動、每一件文創的溫度、每一次技術的突破之中,成為社會變革中塑造文明對話的一條重要紐帶。
?。ㄎ呢巫g 編輯丨趙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