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心
“日月同生,千靈重元,天地無量乾坤圈,急急如律令?!边@是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用來控制哪吒所戴乾坤圈的咒語。這句讓哪吒秒變“乖寶寶”的咒語,到底是啥意思?
“如律令”是啥意思?
“如律令”之語其實由來已久。陸錫興在《宋代永初漢簡的整理和研究》中發現,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倉律》便有:“櫟陽二萬石一積,咸陽十萬石一積,其出入禾、增積如律令”。而漢承秦制,漢簡也常以“如律令”結尾。
1990年,甘肅懸泉置遺址中出土了一枚漢簡,簡文作:“元平元年十一月己酉,□□詔使甘□□迎天馬敦煌郡,為駕一乘傳,載御一人。御史大夫廣明下右扶風,以次為駕,當舍傳舍,如律令?!?/p>
漢簡所抄錄的是元平元年御史大夫田廣明下發的一份傳信文件,其內容為,大漢朝廷派專人前往敦煌迎天馬,出長安后,從右扶風往西直到敦煌,沿途驛站傳舍,都要按規定接待并提供車馬食宿。簡文中的“如律令”便是按照法令執行的意思。
有時,“如律令”還帶有強制性語氣,暗含警示。這一公文用語在漢代文獻中屢見不鮮?!妒酚洝と跏兰摇酚涊d:“御史大夫湯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諸侯相,丞書從事下當用者。如律令?!?/p>
東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亦云:“廣宜恩信,班揚符賞,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迫之難。如律令!”
那么,秦漢時期的“律”和“令”是否有所區別?
律和令都是秦漢時期主要的法律形式。商鞅入秦為相,以《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定《秦律》為盜律、賊律、囚律、捕律、雜律、具律六篇。至于令,先秦即有關于令的記載。如《帝王紀》載:“湯令,未命之為士者,車不得朱軒及有飛軫,不得乘飾車駢馬,衣文繡,命然后得,以順有德。”(《玉?!肪砹澹┣厥蓟式⒔y一王朝后,規定“命為制,令為詔”(《史記·秦始皇本紀》)。
盡管“律”和“令”理應存在區別,然而在漢朝律令的制定過程中,律和令卻時?;焱?。清末學者沈家本認為,“諸書所引律令往往相混,蓋由各律中本各有令,引之者遂不盡別白。如《金布律》見于《晉志》,而諸書所引則《金布令》為多。今于律令二者亦不能詳為區別,若二鄭注之所稱,今時固難定其為律為令也”。
李玉生在《魏晉律令分野的幾個問題》一文中也認為,秦漢時期令的內容往往是對律所不周不備處的補充與修正,令處于律的追加法地位。因此,律與令其實“無法分別”。
天馬西來,為何要“如律令”?
西漢時期,雖然律令體系尚未完全分離,但均屬于國家法律制度的范疇。那么為何漢朝在迎“天馬”一事上特別強調“如律令”呢?
“天馬”一詞在《史記》《漢書》等典籍中頻繁出現,其背后反映的是西漢王朝開拓西域、通絲綢之路的重大歷史進程。
西漢初年,西域有三十六國。其中一國,名曰大宛。大宛是一個農牧業興盛的國家,尤以出汗血馬著稱。
漢武帝聽說大宛盛產汗血馬,便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命使臣攜帶千金及一匹黃金鑄成的金馬去換取,由于雙方意見沖突,換馬不成,使臣也被殺害。漢武帝大怒,派大將軍李廣利率領軍隊,前后共計十余萬人征伐大宛,戰爭持續了四年。大宛人斬殺其國王毋寡,獻上首級,并進貢三千匹良馬,從此大宛服屬漢朝。大宛新王與漢朝訂立了盟約,承諾每年進獻兩匹天馬。
事實上,在征服大宛之前,所謂“天馬”指的應當是烏孫馬。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初,天子發書《易》,曰‘神馬當從西北來’。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云。而漢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因益發使抵安息、奄蔡、黎靬、條支、身毒國。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于道。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余人?!?/p>
漢武帝最初得到烏孫國的良馬,十分珍視,將其稱為“天馬”。后來,漢朝又得知大宛國出產更為神駿的“汗血馬”,于是將烏孫馬改稱“西極馬”,而把大宛的汗血馬稱為“天馬”。所謂“天馬”指的其實便是西域良馬,出土于甘肅地區漢代墓葬中的“馬踏飛燕”銅馬或許便是最早的天馬形象。
然而,對漢王朝而言,“天馬”不僅是一種優良馬種,更被賦予了重要的政治象征意義?!妒酚洝窌酚涊d了漢武帝喜得大宛馬后賦詩言志一事。歌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p>
詩歌充分表達了漢武帝通過引進天馬來彰顯大漢威德、使四方臣服的政治抱負。由此可見,“天馬”逐漸從最初的西域良馬演變為象征大漢國威的重要文化符號。
當然,漢武帝對天馬情有獨鐘的原因主要出于軍事戰略考量。在古代戰爭中,馬匹是騎兵作戰的重要裝備,《周易·系辭下》有云:“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蔽饔蚴a良駒,引進這些寶馬有助于改良中原馬種,提升漢朝軍隊的戰斗力。
除此之外,也與漢武帝追求長生不老的信仰密切相關。漢武帝頗好神仙之道,對昆侖神境與蓬萊仙山興趣斐然。起初,漢武帝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泰山東北麓有一處古明堂遺址,但地勢險峻,不夠開闊。漢武帝想在奉高縣附近修建新的明堂,但不知該采用何種形制。這時,濟南人公玉帶獻上了一幅相傳為黃帝時代的明堂圖。圖中描繪的明堂中央有一座大殿,四面無墻,屋頂覆蓋茅草,四周環水,宮墻外設有復道,上方建有樓閣。入口設在西南方,名為“昆侖”,天子由此進入,以祭祀上帝。可見,“昆侖”便象征著通天之路。
漢武帝對昆侖神境心向往之,《漢書》中有“天馬來,開遠門,賜身而死于昆侖”??梢姖h武帝認為天馬可以帶他從昆侖到天門,然后直接飛向長生,這其實是將天馬視為了能夠溝通天地的神物。因此前往敦煌迎天馬,需嚴格遵循“律令”。
“急急如律令”到底有多急?
“如律令”最初作為漢代官方文書中的程式用語,其后逐漸被道教吸納改造,最常見的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等。有時,還會在其后加“攝”“敕”“疾”等字,以表示急急按咒執行不得有誤。宋趙彥衛云:“‘急急如律令’,漢之公移常語,由今云‘符到奉行’。張天師,漢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p>
其中,“如律令”意為依法令執行,語氣較為平和;冠以“急急”二字,則凸顯執行的緊迫性,在道教符箓中即表示“符到立即奉行”之意。
有趣的是,這一用語后來也滲透到文學創作中。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祭龍文》中寫道:“若三日之內,一雨滂沱,是龍之靈,亦人之幸。禮無不報,神其聽之!急急如律令?!痹谶@首詩中,白居易以“急急如律令”結尾,將祈雨的迫切心情展現得淋漓盡致。陳子昂的《榮海文》中亦有:“無昏汩亂流以作神羞,急急如律令。”
在現代文藝創作的語境下,這一古老的咒語被賦予了嶄新的時代內涵。以現象級動畫電影《哪吒》系列為例,“急急如律令”這一道家咒語被巧妙地融入劇情設定,成為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元素。影片中“日月同生,千靈重元,天地無量乾坤圈,急急如律令”的咒語設計,既傳承了道教文化的精髓,又讓傳統咒語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哪吒1》最終選擇將“急急如律令”翻譯為“Be quick to obey my command”(速速遵從我的命令);在海外版《哪吒之魔童鬧?!分校凹奔比缏闪睢北环g為“swift and uplift(迅速提升)”。這樣的翻譯既保留了原意的緊迫感,又融入了現代理解。
“如律令”一語的千年演變,正是中華文明延續性與創新性的一個微觀縮影。
據《國家人文歷史》公眾號
欄目策劃/編輯 馬純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