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在水田中捕捉魚蝦。
工人正在水田里補苗。
5月19日,清晨的晉源區稻田公園里,一臺臺插秧機在水田上來回穿梭。伴隨著“咔嗒咔嗒”的機械聲,嫩綠的秧苗被精準插入泥中,轉眼間鋪出一片新綠。工人們穿著雨靴跟在機器后補苗,褲腳沾滿泥點。作為晉祠大米的核心產區,稻田公園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400畝水田正被“繡”上新綠。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智慧農業的“協奏曲”,在這片土地上悄然奏響。
“機械化插秧效率比人工高很多,一天能完成10畝地。”稻田公園農業負責人王喜福站在田埂上,手里拿著對講機指揮作業。他介紹,今年園區首次引入津原919、天龍粳12號等12個新品種,搭配自主研發的康培1號、晉稻17號可以打造彩色稻田景觀。“每穴插3至5株苗,預計6月中旬全面完成。”說話間,他彎腰撥開一簇秧苗檢查深度,泥水順著指縫滴落。
水田旁忽然傳來孩子們的嬉鬧聲。前來研學的學生卷著褲腿踏入水田,在農技員指導下學習手工插秧。“手指要捏住秧苗根部,垂直插進泥里。”10歲的李曉明第一次踩進及膝的泥漿,將手里的秧苗歪歪扭扭排成一行。田埂上圍觀的市民紛紛舉起手機拍照。在這里孩子們不僅可以插秧苗、踩泥巴,還可以體驗捉魚蝦的樂趣。65歲的退休教師王愛蓮感慨:“孩子們親手學習插秧,不僅可以體驗原始農耕的快樂,更可以深刻感受‘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晉祠米鋪里,幾個孩子系著圍裙,把浸泡好的晉祠大米磨成粉,跟著師傅學做米糕。案板上擺著活字印刷圖案的木質模具,從篩粉、餡料、補粉、蒸制到最后的成品,孩子們一步一步認真地操作著。“上汽后蒸20分鐘最香。”指導老師剛說完,屋外傳來“嘟嘟”的汽笛聲——稻田小火車載著另一批孩子駛過綠浪翻滾的水田,車尾拖著一串歡叫。
據了解,為迎接端午假期,稻田公園正加緊籌備多項特色活動。5月31日至6月2日,端午游園會將精彩“上線”,游客可在端午游園會參與趣射五毒、彩繪風車、投壺等多個傳統游戲。另外,晉祠米鋪增設了現場制作粽子和香囊DIY活動,稻田民宿博物館內提供艾草錘、艾草花束及竹編風鈴的手工體驗。這些民俗傳統互助項目將帶領游客尋找記憶中的端午,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夕陽西下,插秧機的轟鳴聲仍在田間隆隆作響,王喜福望著綿延的新苗說:“再過半個月,這里就會鋪滿青綠,到秋天又是好收成。”此刻的泥濘與汗水,正孕育著又一個豐饒的秋天。
記者 畢晶晶 文/攝
來源:太原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