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天氣預報說北方多地要遭倒春寒。
清明前后本是種瓜點豆的好時候,可低溫一來麻煩不少。
東北的玉米苗剛露頭,最怕夜里霜打葉子。
南方油菜花開正旺,低溫陰雨會影響結莢。村里老張頭看著天陰就嘆氣,說他爺爺那輩就靠看云識天氣。
“早上浮云走,午后曬死狗”,可現在天氣越來越琢磨不透。
去年河北那場倒春寒,好多桃樹花芽都凍壞了,掛果少了三成。咱農民靠天吃飯,老經驗還得用,但也得學新法子。比如大棚種植的,提前加固骨架能防大風掀棚。
露地作物可以蓋地膜,既能保溫又能保墑。
有條件的地方,還能提前澆防凍水,提高地溫。可有些鄉親犯難,不知道啥時候該動手防災。
農技站老王說,看天氣預報要盯連續三天的低溫趨勢。要是夜間氣溫低于0℃,就得趕緊采取措施了。河南老李去年沒及時蓋膜,五畝小麥減產了不少。
他現在逢人就說,該出手時別猶豫,耽誤一天損失大。南方多雨地區,還要注意田里排水,別讓作物泡了根。
老輩人用草木灰撒在根部防潮,現在可以結合噴施葉面肥。
這樣既能防寒,又能給作物補營養,一舉兩得。不過不同作物抗寒能力不一樣,得區別對待。
比如棉花苗嫩,防凍措施就得更細致,玉米相對耐凍些。我個人覺得,現在手機上能看實時天氣,比過去方便多了。但關鍵是要把天氣預報和咱的種地時間表結合起來。
啥時候播種,啥時候追肥,都得盯著天氣的變化。
就像“谷雨前后,種瓜點豆”,得看氣溫穩不穩定。要是遇到反常天氣,就得靈活調整農時,不能死搬老黃歷。
有些年輕的農戶喜歡用科技手段,裝了土壤溫度計。隨時盯著地里的溫度,比單憑經驗更準當些。
可村里還有些老人舍不得花錢買設備,咋辦呢?其實可以幾個農戶合伙買,或者找村里的合作社借。現在政府也有農業補貼,買些防災設備能報銷一部分。
咱不能光靠天,還得主動想辦法減災。就說去年山東那場寒潮,提前搭了防風障的果園,損失少了一半。
這說明只要措施到位,天災也能抗一抗。但也有鄉親擔心,防災成本會不會太高。算算賬就知道,比起減產的損失,提前投入更劃算。
比如一畝地蓋膜也就百八十塊,要是減產可就虧大了。現在各地農技站都在搞培訓,教大家科學防災。咱農民有空多去聽聽,學學新的防凍技術。
特別是那些種大棚的,溫控和通風很關鍵,馬虎不得。還有啊,種子的抗寒品種也很重要,選對種子能省不少心。今年村里好多人都換了抗寒的小麥品種,就盼著少受凍害。
說了這么多,關鍵還是得行動起來,別等災害來了再后悔。
現在該做的,就是趕緊檢查地里的作物長勢,看看防寒措施有沒有到位。
大棚該加固的加固,地膜該準備的準備,肥料也要提前備好。
要是拿不準的,趕緊給農技站打電話,或者問問村里的種田能手。記住,農時不等人,天氣多變幻,咱得提前把準備做足了。
只有這樣,才能在老天爺變臉的時候,把損失降到最低。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趕緊動起來,別讓倒春寒壞了咱的收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