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看到題目
你腦海中可能已經開始搜索
到底是什么字體?
相信
對于很多廣州人來說
“永慶坊”
三個字并不陌生
廣州博物館
曉港公園
圖源:廣州海珠發布
艷芳照相館
圖源:i廣州
招商銀行
圖源:i廣州
看到這些字體
你是否會涌上幾分熟悉感?
20世紀80年代
廣州改制新路牌
這樣的字
遍布廣州上千條街道
雖說它們長在廣州
但卻來源于
云南
這樣的字體
叫爨(cuàn)體
什么是爨體?
“爨”字30筆,
對大多數人來說很陌生,
但在珠江源卻很常見。
云南省曲靖市
沾益區馬雄山東麓出水洞
被認定為珠江的源頭。
這兒也被稱為爨鄉福地,
當地人編了一個順口溜:
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燒。
珠江源風景區展示的古體“爨”字。
爨文化只留下兩塊墓碑
——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
它們一直流落荒野,
尋無蹤跡。
然而,
它們一經發現,
和廣東之間的緣分就剪不斷了……
道光六年(1826年),
兩廣總督阮元被調任云貴總督,
專程趕赴曲靖,
找到了立于南北朝時期的
爨龍顏碑。
26年后,
兩廣總督鄧廷楨之子鄧爾恒
又在曲靖一村民的豆腐坊里
發現了立于東晉時期的
爨寶子碑。
爨寶子碑碑文
爨碑揭開了爨文化的一角,
也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珍珠。
曲靖市博物館館長周銳超說,
隸書變楷書是中國文字的一次大變革,
爨體恰是隸書楷化的代表。
爨體每個字都呈正方形,
筆畫方起方收,
既有隸書的厚重,
也有楷書的生動。
爨體是怎么從云南
走向千里之外的廣州的?
爨體書法在廣州發揚光大,
先有康有為,
后有秦咢生。
清末在廣州宣揚維新思想的康有為
看到爨碑拓本后,
稱其為“神品第一”。
在康有為的影響下,
梁啟超等文人紛紛臨習爨體。
而秦咢生
則讓爨體
走進廣州的大街小巷。
一日秦咢生會見友人,取得了《爨寶子碑》的拓本,從此如獲至寶,每日臨摹。他還通過對原碑字體的風格進行了調整改造,從而讓爨體字達到了雅俗共賞的目的。并通過融合創新,擴充了“字庫”。
久而久之,秦咢生的爨寶子體被人們美稱為“秦寶子”。
20世紀50年代,廣州興建了一批園林酒家,南園酒家是其中之一。當時,廣州希望秦咢生“以世人未見過的字體”為酒家題寫匾額。秦咢生便用爨體書寫,剛勁有力,飄逸自然,讓人過目不忘。
南園酒家 圖源@廣州海珠發布
20世紀80年代,廣州改制新路牌,秦咢生閉門謝客三個月,揮毫書寫了數千塊爨體路牌。
圖源@東山古文字保育所
在廣州,
爨符號今天仍隨處可見,
永慶坊、廣州博物館、
艷芳照相館、城隍寶殿、
大元帥府小學、廣州市第十三中學等
機構的牌匾字體,
均取自爨體書法。
廣州人兼容并蓄的品質,
讓這個來自千里之外的“爨”字
不再生僻,
也使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
更豐富多彩~
原來這些都是爨體
別說
還真挺好看
有網友稱,
廣州和曲靖的關系可以賦詩一首:
君住珠江頭
我住珠江尾
共寫爨體字
共飲珠江水
別放辣椒,謝謝!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