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蛾總科—潛莖蛾科〈潛蛾科〉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鱗翅目
有喙亞目
異脈下目〈韁翅下目〉
潛莖蛾科〈潛蛾科〉
潛莖蛾科(學名:Lyonetiidae)又名潛蛾科,是昆蟲綱鱗翅目中的一個科。全世界已知約600種,分布很廣。幼蟲多潛入葉片上下表皮間的葉肉組織內為害,因而得名。
1.形態特征
翅展約10毫米。頭部粗糙或光滑,顏面光滑而強烈傾斜;單眼缺;下唇須正常或短,向前伸或下垂;下顎須退化或很短;觸角相當前翅的2/3、等長或稍長。
中胸兩側在前翅基部下方有長叢毛。后脛節覆蓋有長毛或短毛,但無剛毛。前翅披針形,頂角尖,有時向上翹,少數向下彎曲,脈序不完全,中室細長,頂端常有數條脈基部合并的脈1支。后翅線形,脈更減少,無中室,有長緣毛,卵扁平。幼蟲扁或呈圓筒形;有腹足,趾鉤單序;單眼6個,分成2組。
幼蟲多潛入葉片上下表皮間的葉肉組織內為害,因而得名。幼蟲老熟后由潛痕內鉆出,在葉片或枝干上做繭化蛹。成蟲有趨光性。
2.習性
寄生在蘋果、桃、海棠、沙果、李、山荊子、三葉海棠等植株上。初孵幼蟲潛入下表皮,在皮下蛀食,初蟲開始呈細線狀,后變粗,最后形成枯黃色不規則大斑,從葉背可見排出的蟲糞成細線狀,別于桃潛蛾。幼蟲喜食嫩葉。
3.生活史
生活史復雜,為完全變態卵生。北方年生5代,以冬型蛾在雜草叢、落葉下、石縫中越冬。5月中下的把卵散產在寄主葉背,孵化后由下表皮潛入。幼蟲老熟后咬破表皮爬出,吐絲下垂,在葉背吐絲做白繭,6月中下旬第1代成蟲始見,冬型成蟲9月下旬出現。
4.中國的潛蛾科物種
在中國,嚴重為害果樹的種類有:銀紋潛蛾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和華東,嚴重為害蘋果、海棠、沙果、山荊子、三葉海棠等;旋紋潛蛾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嚴重為害蘋果、海棠、梨等;桃潛蛾分布在東北、華北、華東、西北、華中、西南、臺灣,嚴重為害桃、李、杏、蘋果等葉片。楊白潛蛾是林木的主要害蟲,特別對楊樹幼苗威脅很大。旋花潛蛾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沿海地區,為害甘薯。
5.榆潛蛾
榆潛蛾(學名:Bucculatrix thoracella),潛蛾科櫟潛蛾屬的一個物種。顏面有緊貼的白色鱗片,頭頂具有白色、褐色及黑褐色的冠狀長鱗毛。觸角有黑褐色及白色相間的環狀紋。復眼特別大,半球形,黑色。胸部及腹部灰褐色或褐色。
(1)形態特征
成蟲翅長 2.7—3.1mm。前翅白色或淡白褐色,混雜有豎立的鱗片;前緣基部 3/4有 3塊明顯的黑褐色斑,后線中部有1塊較大的黑褐色斑,斑上有豎立的鱗片,中室末端有1個小黑褐色斑。小斑的上下呈褐色,翅的頂端有1個不十分明顯的黑斑;緣毛灰褐色,基都有1排黑色鱗片呈弧形。后翅灰褐色,緣毛長,灰色。后足勝節具有許多長鱗毛。卵扁圓或橢圓形,表面具有網狀紋,初產時白色,1天后變成淡黃白色。幼蟲 1齡幼蟲頭部和身體白色,口器褐色,頭部兩側各有5個單眼,體背部毛淡褐色,腹面毛白色。2齡時前胸背板上已出現褐色斑點,體毛顏色加深。3齡幼蟲變化較大,頭部變為淡黃褐色,口器褐色,體暗綠色,背部毛變粗變黑,腹面毛淡黃褐色,胸足第四、五節談褐色,老熟幼蟲體長 4—5 mm。結繭前體色由暗綠變為黃白色。蛹老熟幼蟲在化蛹前吐絲做繭。繭紡錘形,雖初為白色,后為灰白色或灰褐色,表面有6-7條縱溝,還有黑褐斑。預蛹黃白色。初化蛹黃色,老熟蛹棕黃色,羽化前蛹變為棕黑色。蛹長 4.1mm,寬1.1mm。蛹的頭頂尖突,腹部末端齊,兩側各有 1個角突。
(2)生物學特性
在新疆1年發生3代。以蛹在多種樹皮的老樹皮裂縫及墻縫中越冬。第一代卵發生期4月下旬;幼蟲5月中旬至6月下旬;蛹5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蟲6月中旬至7月上旬;依年份不同而異。第二代卵發生期從6月下旬至7月中旬或6月中旬到7月中旬;幼蟲7月上旬至7月中旬;蛹7月下旬至8月下旬;成蟲8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三代卵發生期8月上旬至9月中旬;幼蟲8月中旬至10月上旬;越冬蛹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下旬;成蟲4月下旬至5月中旬。成蟲羽化時從繭的一端鉆出,把部分蛹殼留在繭外。羽化后靜伏1小時后才飛翔。白天多在榆樹明面樹皮裂縫中或葉背面停息,稍遇驚擾,立即飛遁。從傍晚開始在林間飛翔,到午夜達高潮。成蟲趨光性差。飛翔能力較強,常繞著高度為10m左右的樹冠飛舞。成蟲多在午夜開始交尾,經歷2-4小時至凌晨結束。交尾后隔日開始產卵,每產1粒卵需3-5分鐘,雌蟲一生可產卵50-55粒。產卵期2天左右。雌、雄性比1:1雌蛾壽命5—7天,雄蛾2-4天。卵單產在榆樹葉背面葉緣及葉脈的兩側,枝消頂端嫩葉上很少。每個葉上有卵1—9粒。卵量在向陽下垂枝葉上大于稠密背陰處枝葉上。卵期15(11-18)天。幼蟲孵化后從卵的著生處潛入葉肉組織中過潛葉生活,初為褐色小點,后呈蛇形隧道。幼蟲在其內邊咬食邊排泄黑色糞便,充滿隧道。因此前半截為細黑隧道,以后隨著蟲體的增大,吃得多,排泄得少,故后半為粗白隧道。 1齡幼蟲在隧道內潛食4-6天后,鉆出隧道用4-5小時吐絲結成橢圓形白色薄膜,多在葉正面葉脈凹處或葉背面的葉脈兩側。透過薄膜可見到彎曲的幼蟲,不食不動,經1-3日脫皮后破膜而出,繼續取食。每次脫皮都是如此。2齡幼蟲出膜后不再譜葉危害,只在葉背面啃食下表皮及葉肉,殘留上表皮形成半透明的窗斑,因此幼蟲危害有2種征狀:1齡幼蟲危害狀呈隧道,2-3齡幼蟲危害狀呈半透明的窗斑。1頭幼蟲一生可在葉片上造成10余個窗斑。窗斑大小不等,平均有 0.4 cm2。每頭幼蟲一生平均取食 1.5 cm2,占葉片的 20%以上。幼蟲3齡,2-3齡幼蟲行動敏捷,稍遇驚擾,便吐絲下垂或彈跳后退。幼蟲期10-22天,平均14天。第一代幼蟲自5月中旬至6月下旬;第二代7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第三代幼蟲9月上旬至9月底。幼蟲化蛹前先吐白色粘液狀物質圍成一圈,然后在圈內吐絲做繭。幼蟲在英內體縮短變粗,預蛹期2—5天。第一、二代幼蟲主要在榆樹葉片上結繭,其次在其他樹木、雜草葉片上結繭,以葉正、反面主脈兩側最多,英與葉脈平行。一般1葉1繭,少數也有2~4英并排重疊在一起的。蛹期6—15天。第三代結革化蛹多在樹木的老樹皮裂縫中。蝸期從9月中旬至翌年4月下旬,歷經7個月。越冬蛹羽化最適宜平均溫度為16-22°C,低于16°C不羽化。天敵蛹有榆潛蛾黃姬小蜂、榆潛蛾雙脊姬小蜂、榆潛蛾絨革蜂。
6.銀紋潛蛾
銀紋潛蛾(學名:Lyonetia prunifoliella),為鱗翅目潛蛾科。分布于日本及中國的東北、華北、華東、西北。寄主蘋果、桃、海棠、沙果、李、山荊子、三葉海棠等。初孵幼蟲潛入下表皮,在皮下蛀食,初蟲道細線狀,后變粗,最后形成枯黃色不規則大斑,從葉背可見排出的蟲糞成細線狀,別于桃潛蛾。幼蟲喜食嫩葉。
(1)形態特征
卵:球形,直徑0.3~0.4毫米,乳白色。
幼蟲:老熟時體長4.8~6.0毫米,淡綠色。
蛹:長約5毫米,圓錐形,暗褐色。繭細長,由白色薄絲織成。
成蟲:體長3~4毫米。夏型成蟲前翅端部有橙黃色斑紋,圍繞此斑紋有數條放射狀灰黑色紋,翅端有一小黑點。冬型成蟲前端部橙黃色部分不顯,前半部有波浪形黑色粗縱紋,其它與夏型成蟲相同
(2)生活習性
北方年生5代,以冬型蛾在雜草叢、落葉下、石縫中越冬。5月中下旬把卵散產在寄主葉背,孵化后由下表皮潛人。幼蟲老熟后咬破表皮爬出,吐絲下垂,在葉背吐絲做白繭,6月中下旬第1代成蟲始見,冬型成蟲9月下旬出現。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