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場總監,深耕母嬰行業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時和13歲的兒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兒和教育的路上,咱們一起切磋吧~
前幾天,閨蜜跟我倒苦水,說她家朵朵竟然學會了撒謊,隱瞞考試成績。
我有點吃驚,朵朵一向乖巧懂事,成績也不錯,怎么突然就“學壞”了呢?
原來閨蜜想讓朵朵更進一步,便想了個“妙招”——使勁夸孩子,逼著她往前沖。
“寶貝,你是最棒的!”
“你是個小天才!“
“你肯定能考雙百拿第一……”
在閨蜜持續打雞血下,朵朵確實更用功了。
但臨近期中,朵朵經常做噩夢,睡不踏實。
我還提醒過閨蜜,朵朵壓力可能有點大,閨蜜卻認為考前有點壓力很正常。
結果考試成績出來,朵朵數學考了100分,語文只有90分。
更意外的是,朵朵只拿出數學試卷,還撒謊說語文也考了100分,試卷沒發。
閨蜜早就從老師那拿到了成績,她苦惱地說:
“七七,我使勁夸還夸出錯了,難道要像我們小時候一樣棍棒教育?”
我聽了哭笑不得,趕緊勸她:“先別急著責怪朵朵,也別老盯著孩子分數。”
其實應對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分析為何罵和夸都不起效,然后再針對性地解決。
01
罵是刀,夸是糖,都是“枷鎖”
說起來,朵朵之所以撒謊,歸根結底還是閨蜜的“夸”出了問題。
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和閨蜜一樣,認為夸能增強孩子自信心,于是“你真棒”、“太聰明了”、“簡直是天才”……各種贊美之詞毫不吝嗇。
然而,這種空洞的、過度的夸獎真的對孩子好嗎?
心理學有個經典實驗:研究人員讓一些孩子進行智力測驗,隨后對一組孩子夸“你很聰明”,對另一組孩子贊“你很努力”。
接著,研究人員給孩子兩套試題,一套簡單,一套困難。
結果被夸“聰明”的孩子,選擇挑戰困難測試題的比例遠低于被夸“努力”的孩子。
而且被夸“聰明”的孩子在面對難題時,因害怕失敗,失去“聰明”標簽,放棄率高達45%。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過度的夸獎,尤其是針對智商和天賦的夸獎,會讓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他們更在意的是維護“聰明”的形象,而不是真正地學習和成長。
就像朵朵,閨蜜的過度夸獎讓她背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她害怕讓媽媽失望,于是選擇了撒謊。
既然夸很容易淪為空洞敷衍,那能不能像我們父輩一樣用棍棒批評教育呢?
我們先來看看前段時間,我刷到的一個視頻。
山東有個男孩獲得“學習之星”獎狀,他滿心歡喜地拿給爸爸看。
誰料爸爸一句“含金量不高。”氣得他直掉眼淚。
爸爸見男孩哭了,不僅不安慰,還理直氣壯地說:“說你兩句還不行,謙虛使人進步知不知道。”
最終男孩回到家,一怒之下把獎狀撕得粉碎。
男孩撕掉的僅僅是獎狀嗎?
在我看來,因爸爸的否定和嘲諷,他還撕碎對學習的自信和熱愛之心。
為什么這么說呢?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批評會觸發大腦的“戰逃反應”,長期處于這種狀態下,孩子的大腦杏仁核會變得異常敏感,更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
他們會在“我不行”的負面自我認知中,逐漸失去探索世界的勇氣和動力。
由此可見,不管是罵,還是夸,對孩子來說都是枷鎖。
如果父母在“罵”與“夸”之間切換,孩子會為了迎合父母,逐漸形成“討好型人格”,變得小心翼翼,甚至可能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而說謊,就像朵朵一樣。
02
真正的愛,是接納和理解的“我懂你”
那為人父母,究竟該如何去愛、去走進孩子的內心呢?
曾經有個刷爆全網的視頻,讓我印象深刻。
視頻中的男孩,特別喜歡踢足球,教練卻評價他:“基礎不太好,頭球技術基本為零。”
放學后男孩茶飯不思,連最愛的牛奶都沒了興致。
媽媽察覺到他的異樣,沒有責備,沒有說教,而是溫柔地說:
“之前你完全不會用頭頂球,現在時不時都能做到,再努力一點點就夠了。”
媽媽話音剛落,孩子的眼睛瞬間亮了,他一口氣喝干牛奶,迫不及待地跑到后院練球。
可訓練之路哪有一帆風順的,一次激烈搶球中,男孩被同伴超越,還被狠狠絆倒在地,膝蓋擦破了皮,滲出血來。
他失落地走下場,對媽媽說:“我追不上其他人。”
媽媽依然沒有否定他,而是關切地問:“疼嗎?追不上沒關系,努力超過你前面的那個人就好。”
看著媽媽充滿愛意的目光,男孩再次揚起了笑臉,意氣風發地跑上球場。
從那以后,客廳里、樹蔭下,總能看到男孩刻苦訓練的身影。
哪怕被教練狠狠地批評,被隊友戲弄嘲笑,他也從不會輕言放棄。
因為他心里清楚,無論踢得好還是不好,媽媽都懂他,都會一直支持他,理解他。
也正是媽媽這份貼心的“懂得”,讓他不再害怕失敗,勇敢地追逐自己的足球夢。
記得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教育的首要目標,是讓孩子擁有‘自我價值感’,而非‘他人認可感’。”
所以,為人父母,真正愛孩子,是不會用“罵”去否定,也不會用“夸”去綁架,而是善于去傾聽、去理解、去接納。
同時讓孩子知道:“無論結果如何,我都懂你,你都可以安心做自己。”
03
懂你“三重奏”,助力咱家娃健康成長
聊到這,或許有人會說,道理都懂,可真到孩子闖禍、發脾氣、哭鬧時,心里那團火“噌”就上來了,恨不得馬上開啟“訓導模式”。
我以前也這樣,后來慢慢學習、琢磨,才深切體會到,教育的真諦不在修剪枝葉,而在讀懂根系的語言。
今天,就跟姐妹們說說,我在教育路上摸索出來的三個小方法:
方法一:讀懂情緒光譜,描述努力,而非評判天賦。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的一個實驗,讓我受益匪淺,實驗表明:
孩子成功時,關注具體行為,如“我看到你反復驗算了三遍”,而非天賦“你真聰明”,孩子抗挫折能力提升47%;
孩子失誤時,描述客觀事實,像“第二題運算步驟跳得太快”,而非人格評判“你就是粗心”,孩子修正錯誤的效率提高68%。
就拿我來說,以前孩子考得好,我會脫口而出,“考得真棒”“太厲害了”。
后來我學描述努力和具體行動,如“這個解法很有創意,能給媽媽講講思路嗎?”
孩子一聽眼睛發亮,不僅跟我分享解題過程,還主動探索其他解法。
要是孩子考得不好,我以前會責備“怎么又粗心”,現在我會說“下次咱們做個防錯小標記?”
孩子考了一百分,我不再簡單地說“真厲害”,而是“考得真不錯,媽媽知道你最近學習可用功了!”
有句老話說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聰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
咱做父母的,多重視孩子努力過程,孩子慢慢就會明白,成功不是靠天賦,而是靠努力。
如此,孩子才能憑借不懈努力,在未來收獲屬于自己的成功與幸福。
方法二:看懂行為信號,關注過程,而非只看結果。
糖球小時候,有次他信心滿滿地想搭建一個自動運轉的齒輪組。
沒想到忙活了一下午都沒成功,急得他哇哇大哭。
要擱以前,我可能會說:“有什么好哭的!”或者“沒關系,你已經很棒了。”
但那次我沒那么做,而是輕聲說:“媽媽看到你換了好多方法,要不再換一種方法試試?”
糖球聽后很快止住了哭聲,不再糾結沒拼好的結果,而是把注意力轉回了拼樂高的過程。
最終,經過兩次耐心調試,他成功完成了拼裝。
拼積木的小糖球
這件事也讓我明白了,孩子發脾氣時,千萬別被他的表面哭鬧迷惑,得看懂他行為背后的委屈。
要知道孩子每一次情緒的爆發,都是他們內心需求的信號燈。
孩子考試沒考好時,咱可以說:“你重點復習的知識點都做對了,說明你的努力很有成效。”
孩子繪畫比賽落選,咱可以說:“你畫了好多草圖,不斷調整顏色搭配,這種對繪畫的熱愛和執著,比獲獎更珍貴。”
孩子不喜歡吃雜糧,咱可以說:“今天你試著喝了一小口,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只要我們多關注過程,肯定孩子付出和努力,相信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將越走越穩當。
方法三:聽懂需求密碼,從“你應該”,轉為“需要我怎么幫你”。
糖球上初中后,越來越有自己主見,有時難免會和我們產生分歧。
一次,老師想讓他參加辯論隊,在我看來這是很好的鍛煉機會,能提升他的表達能力。
看糖球遲遲不下決心,我很想說:“你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這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好在我強忍著著急,輕聲問他:
“你是擔心口才不好,還是害怕在眾人面前發言?需要媽媽怎么幫你?是和你一起練習辯論技巧,還是幫你找相關的資料?”
沒想到我把“你應該”的灌輸,變成“需要我怎么幫你”的后,糖球原本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來,毫不猶豫地參加了辯論隊。
事后,我問他為何一下子堅定了信心,糖球興奮地說,
“媽媽,你主動說要幫我,我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在面對這個難題,所以有勇氣去嘗試啦。”
那一刻,我無比認同馬斯洛的話:“尊重需求得到滿足的人,能產生出最持久的自信心、最飽滿的熱情、最豐富的創造力。”
所以,在親子溝通中,我們不妨放下“你應該”的強勢姿態,多問問孩子“需要我怎么幫你”,用理解與尊重為孩子成長搭建一座堅實的橋梁。
04
為人父母,誰都盼著孩子成龍成鳳,并竭盡全力托舉孩子。
但我想說,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自帶成長密碼的種子。
父母要做的,是提供沃土,靜待花開。
正如心理學家榮格說的:“教育的目標不是復制,而是喚醒靈魂深處沉睡的獨特。”
當我們停止用“罵”與“夸”來評價孩子,不再以“好與壞”去衡量孩子,他們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真切的愛。
今晚睡前,不妨試著對孩子說:
“無論你今天表現如何,我都想聽你講講——生活中哪一刻讓你眼睛發亮?哪件事讓你皺起小眉頭?”
這個簡單動作,或許會讓孩子瞬間明白:
“原來爸爸媽媽愛的,不是我的表現,而是真實活著的我。”
就像朵朵,她真正渴望的,不是被夸“最棒”,也不是被罵“撒謊”,而是一句:
“你為這次考試付出了很多,爸媽看到了你的努力,為你感到驕傲!”
當孩子感受到被懂得,被理解、被接納,他們才能真正地放下包袱,勇敢地去探索這個精彩的世界。
你可能還喜歡讀
原創不易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多多點贊、在看、轉發支持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她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