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與前來咨詢的市民溝通。 受訪單位供圖
深圳新聞網2025年5月19日訊 (深圳晚報記者 雷海燕) “您好,請問要辦理什么業務?……哦,您講客家話是嗎?我也會客家話,我們慢慢講。”近日,在福田區福田街道便民服務中心,一位工作人員用流利的客家話與前來咨詢的藍女士溝通。
熟悉的鄉音,消除了溝通中的“疙瘩”。藍女士有些驚喜:“我平時講客家話,普通話說得不好,工作人員主動跟我講客家話,感覺好親切。”
據了解,福田是深圳中心城區,語言文化多元。其中,福田街道毗鄰口岸,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和外來人口占比較高。數據顯示,轄區內現有常住港澳臺居民近3萬人,其中香港居民約28000人,以粵語為主要語言,也有不少居民習慣使用客家話、潮汕話等方言,在政務辦事中存在語言障礙。
針對群眾的多樣化語言服務需求,福田街道在便民服務中心特別設立了“鄉音服務窗口”,提供粵語、客家話、潮汕話等方言及英語服務,“鄉音窗口”服務覆蓋導引、填寫、辦理全過程,顯著提高了辦事效率。
“鄉音服務窗口”設立后,很快就成為人氣窗口,也成了福田政務服務人性化、精細化改革的一個縮影。
“我們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從‘語言無障礙’入手優化服務細節,把小事做實,把細節做精,讓大家在這里不僅能辦成事,更能感受到尊重與溫度。”福田街道便民服務中心負責人任翌表示。
“鄉音服務窗口”的設立也得到了有關專家的肯定。“它不僅打破了語言溝通上的障礙,是一種文化認同的表達,更體現出政務服務的人文關懷。”福田區群眾文化學會會長李雷鳴表示,用群眾熟悉的鄉音提供政務服務,拉近了政府與群眾的心理距離,是城市治理人性化的體現,也是政務服務精細化的真實寫照。
這一貼心“小操作”在社交平臺引發熱烈反響。不少市民在“小紅書”等平臺分享自己在“鄉音窗口”的辦事體驗視頻,相關話題點贊、轉發量短時間內就過萬。
據悉,福田街道將進一步拓寬鄉音服務覆蓋面,結合智能化手段,持續創新政務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