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伍曼娜 5月18日,深圳理工大學(以下簡稱“深圳理工”)迎來今年首場校園開放日。作為一所扎根粵港澳大灣區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深圳理工自去年首次本科招生以來,以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吸引了眾多學子和家長的關注。當天,近萬名學生和家長走進學校,超20萬人還通過線上直播的形式“云游”深圳理工。
“夢想樞紐”啟未來,院士精神照征程
活動當天,深圳理工大學“夢想樞紐”打卡墻正式啟用。中科附高優秀學生代表趙靖軒、彭銘康與深圳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朱迪儉共同按下感應按鈕,象征著貫通式育人生態的深度聯動。深圳理工吉祥物“深小理”“圳美牛”“理小熊”組成的打卡墻成為開放日熱門互動點。
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深圳理工大學聯合承辦的“科學人生·百年——院士風采展”也在當天一同拉開帷幕。朱迪儉為展覽揭幕,號召青年學子沿著老一輩科學家的足跡,感受“愛國奉獻、求真務實”的精神,汲取前進力量,書寫自己的科學人生。
首屆學子現身說法,暢談“深圳理工體驗”
在發展主題報告會環節,深圳理工大學校長樊建平詳細介紹了深圳理工的辦學理念、學科建設及未來規劃。深圳理工大學是一所高起點、高水平、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的公辦普通本科學校,定位為新型研究型大學。學校借鑒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學的辦學模式,堅持“科教融匯、產教融合”,走“小而精”的辦學之路;學科建設上,追求優勢特色,不求全但求強;學生培養上,以本為本,不求多但求精,開展精英式本科教育。
深圳理工大學教務長趙偉指出,學校是國家探索新型辦學模式的試點,圍繞“六深”(“深腦、深智、生命、深空、深海、深地”六大領域)理念構建學院、研究院、書院“三院一體”培養體系:學院夯實專業基礎,研究院強化科研創業能力,書院塑造人文素養。教學上實施“4+1”培養模式(每周4天課程學習+1天科研輪轉),由院士領銜的師資團隊授課。目前,部分大一學生已開展科研、發表文章,在各類競賽獲獎。趙偉表示,“大學各有千秋,深圳理工歡迎敢闖敢試、理論實踐結合、喜歡多元校園生活、敢于交流的學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報告會特別安排了首屆本科生分享環節。作為深圳理工大學首屆本科生,江雨馨分享了她的就讀體驗。在填報志愿時,她被深圳理工“重實踐、強科研”的培養模式深深吸引。在一年的學習生活中,她既學習了理論知識,又體驗了跨實驗室輪轉和企業參訪,書院的文化生活也為她的校園生活增添了色彩。
“三院一體”全生態,構建育人新范式
開放日當天,深圳理工的展廳、實驗室、書院等場所全面開放,學院、研究院和書院集中亮相,現場還特別設置了文創打卡區,吸引學子與家長互動打卡,了解深圳理工科技硬實力背后的人文情懷。
深圳理工堅持“三院一體”育人才,通過打破傳統院系的物理空間分割實現協同育人。學院開展以學科知識為核心的教育教學,首批建設生命健康學院、合成生物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能源工程學院、藥學院、算力微電子學院七大學科交叉學院。研究院以科研平臺和產業資源提供實習、實踐支持。書院則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一站式”社區,目前已建成傳承科學家精神的曙光書院和弘揚特區精神的袁庚書院兩大書院。
8省區招生360人,頂尖高校組團助力
2025年,深圳理工面向廣東、內蒙古、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8個省、自治區開展本科招生,計劃招收360人,錄取批次為本科普通批,選考科目為物理、化學組合。學校首年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大類統一錄取,大二開放所有專業自主選擇,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技術、神經科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合成生物學。
今年,深圳理工校園參觀環節還特別增設了兄弟高校展示區。中國科學院大學、南開大學等名校攜前沿學科與科研成果亮相;南方科技大學、西湖大學等5所新型研究型大學展示創新平臺與產學研融合的獨特魅力;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高校帶來多元教育體驗;深圳技術大學聚焦應用技術特色,校企合作成果亮眼。現場招生政策解讀、專業選擇指導一站到位,助力學子探索未來學術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