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防范意識薄弱
騙子通過游戲社交獲取信任
一步步引導至陌生平臺
一個屏幕共享
看清了驗證碼
掏空了銀行卡
也敲響了家庭網絡安全的警鐘
真實案例
近日,10歲男孩李某用父親的手機玩游戲。
游戲中,一名陌生玩家表示可以贈送游戲裝備,并引導李某關注其抖音賬號。
隨后,對方要求加QQ繼續操作。李某沒有賬號,便提供了父親的QQ號。很快,陌生人添加了好友并發起視頻通話,自稱是平臺客服,讓李某開啟屏幕共享以便“操作”。
李某同意后,對方誘導李某點開父親手機上的各類銀行和支付App。在接下來的幾分鐘內,李某陸續收到幾條銀行發來的驗證碼。
發現異常后,李某迅速掛斷視頻并告知父親。經核實,銀行卡共被轉出7409元,父子隨即報警處理。
詐騙手法解析
通過游戲獲取聯系和信任,以“贈送裝備”為名誘導跨平臺操作。
利用QQ視頻引導受害人開啟屏幕共享,遠程觀察手機操作,獲取相關信息。
掌握銀行驗證碼后迅速轉賬,完成盜刷,過程短、操作隱蔽。
警方提醒
家長應避免將綁定銀行卡的手機交由孩子獨立使用,支付App務必設置保護措施。
要加強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教育,明確“三不”原則:不加陌生人、不泄露信息、不共享屏幕。
如已被騙,保留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等關鍵證據,第一時間報警。
來源 昆明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楊飏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