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孩子為什么要叛逆?叛逆背后的心理動機是什么?
看到這樣的問題,你可能會不耐煩地擺擺手說:
因為他們有自我意識了啊,要自己做主了唄,這些理由我們都知道,真的不用再說了。
問題是,如果孩子要做主的事情是錯誤的、危險的、不合理的,我也要讓他自己做主嗎?
吃喝拉撒睡、大事小事都要聽他喊“不”,誰能受得了?
這大概就是養(yǎng)育1-5歲叛逆期孩子的困境所在。
我們都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自我意識了,總要自己做主,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孩子做主的。
而且大多數(shù)情況下,孩子做的主都會附帶一些麻煩,大大增加了我們的養(yǎng)育負擔。
限制多了吧,害怕挫傷孩子的好奇心、阻礙孩子獨立成長,變得沒有主見,太過聽話。
放開限制吧,又擔憂孩子變得沒有規(guī)矩、無法無天,長大就更不好管了。
養(yǎng)育叛逆期孩子最忌諱的就是“二極管思維”,要么管得死死的,要么放得松松的。
正確的策略應該是:搞清孩子叛逆是為了達到什么目的。
設(shè)置行為信號燈,與孩子之間保持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平衡。
01
孩子叛逆的終極目標
不是為了對抗大人
孩子叛逆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對抗大人,而對抗大人卻是孩子為了實現(xiàn)叛逆目標的必要手段。
明白叛逆和對抗大人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非常重要。
我們常常把對孩子叛逆的認知停留在“就是為了跟我們做對”這個層面,這就很容易把我們帶入到鎮(zhèn)壓孩子的誤區(qū)。
孩子要想從一個被父母精心照顧的嬰兒發(fā)展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就要經(jīng)歷一段“驗證自己力量究竟有多大”的時期。
1-5歲就是這個驗證期。
《孩子的世界》一書中給出的總結(jié)是:
學步期兒童不得不驗證某些概念:他們是個體,他們對世界有一定的控制,他們有新的、令人興奮的力量。
他們有動力去嘗試自己的觀點、實踐自己的選擇并自己做決定。
控制、選擇、決定恰恰就是我們常說的“自驅(qū)力”的核心內(nèi)容。
很多父母總是不讓孩子做決定、做選擇、有不同意見,但卻要求孩子上學以后要自律、自驅(qū)、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要有主見。
這個期待簡直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5歲期間,那些不被父母允許的叛逆、搗亂、胡球整、惹麻煩正是木之根,水之源。
所以,盡管我們很生氣,但事實就是如此。
我們不僅阻擋不了孩子的叛逆,還得把握好孩子的叛逆期。
慶幸的是,孩子出生以后的第一個世界就是家庭,我們能夠給予孩子叛逆行為足夠的包容度和正確的引導。
讓他在有規(guī)則、有底線、有愛的框架下驗證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為以后順利融入學校、走進社會搭建出底層模型。
02
給孩子的叛逆行為
設(shè)置三個信號燈
所有孩子的叛逆行為都要被允許嗎?
當然不是,如果所有事情都由著孩子,那豈不成了“溺愛”,熊孩子就是這么養(yǎng)出來的。
對于1-5歲孩子的叛逆行為,我們可以設(shè)置三個信號燈:
1、紅燈區(qū)--需要果斷制止
比如和人身安全相關(guān)的事情,都是不能做的紅燈區(qū),包括:
不能踩井蓋、不能摸裸露在地上的電線、不能碰放在灶臺上正在咕嘟的鍋、不能玩尖利的刀子、不能用手摳墻上的插座孔等。
這類事情的危險是不可控的,有可能做一次就會釀成嚴重后果,我們成人知道,但孩子不知道。
在這類事情上的叛逆行為就需要果斷制止,而不是放任孩子去探索。
如何果斷制止才有效果?有的孩子,聽到家長說不要踩井蓋后反而會故意去踩一踩。
這里是有技巧的:
◆1歲多的孩子,要么提前撤走危險的物品,要么用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式,告訴他:這邊有個小蟲子,快來看。
孩子就會自然而然改變方向,遠離井蓋。
◆2歲多的孩子,認知略有提高,我們可以用“繞著井蓋走”的話術(shù)代替“不要踩井蓋”,指令正向且具體。
◆3、4歲孩子,可以視角轉(zhuǎn)換,有同理心,我們就可以通過給他看事故視頻來、場景模擬達到警示的目的。
2、黃燈區(qū)--可以讓孩子嘗試自然后果
有的事情可能會有危險,但危險系數(shù)不高,試錯成本不大,那我們就可以讓孩子去嘗試,讓自然后果發(fā)揮作用。
比如,孩子非要從沙發(fā)上往下跳,跳下去有可能會平穩(wěn)落地,也可能會摔倒。
制止了無數(shù)次,孩子還是會趁著你不注意的時候往下跳,怎么辦?
地上鋪個爬行墊,我們站在旁邊監(jiān)護著(防止他磕到后腦勺就行),讓孩子跳。
他跳個幾十次,滿足了對空間的探索,自然就不會再跳了,這是自然滿足的效果。
一些比較謹慎的孩子,如果跳下來剛好摔了一跤,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就不會再跳了,自然后果對孩子行為的糾正效果,比說教管用。
類似的黃燈區(qū)還有:孩子非要走不平整的路、非要拔路邊的草、非要自己端碗等。
沒啥嚴重的危險,但會影響家長的心跳。
那我們就管好自己的心跳,別去管孩子。
3、綠燈區(qū)--非必要不干預
孩子要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鞋子、看什么書、吃什么食物、玩哪一類玩具、怎么玩。
這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是孩子可以自由發(fā)揮的綠燈區(qū)了。
要最大限度的,把決定權(quán)和選擇權(quán)讓渡給孩子,因為試錯成本很小。
如果出現(xiàn)親子對抗了,那原因也只有一個:父母控制欲太強了。
有的人看到這里可能會拍桌子了,難道孩子冬天要光腿穿裙子出去,我也不攔著?
饑飽冷熱是孩子的本能,其實大家真的可以放手一試,看看一個4歲的孩子光腿穿裙子出去,她會不會因為冷而改變主意。
有時候,孩子的反抗不是基于事情本身,而是我們不相信他、預判他一定會做錯的態(tài)度。
比如這句:看吧,我早就說過了吧。
說到這,我想起來我兒子4歲左右的時候,有一次走路踢掉了鞋子,我讓他把鞋子穿上。
他偏不,就要一只腳穿著鞋,一只腳光著這么走。
我默默地問自己:他不穿鞋的最壞后果是什么?
小石子扎腳?冰冰涼?哦,好像沒那么嚴重,那就別管了。
我提著鞋走在后面,不再說話,他走了十幾米后,覺得腳底板扎的慌,轉(zhuǎn)過身來對我說:
媽媽,我還是把鞋穿上吧。
你看,他的腳底板比我說得話管用多了。
每個家庭都需要給叛逆期的孩子設(shè)置信號燈。
給孩子明確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有限制,但也有自由。
張弛有度,有進有退,這樣的家庭氛圍充滿了彈性和包容,孩子的叛逆情緒就不會那么強烈。
但凡一個孩子什么建議都聽不進去,任何要求都拒絕執(zhí)行,特別不配合,那一定和緊張高壓的家庭氛圍脫不開關(guān)系。
我家的綠燈區(qū)是非常大的。
我兒子可以在家里墻上涂鴉、可以把所有沙發(fā)墊子拆了當玩具、可以從從高處往下跳、可以挑食、可以一張紙只畫一條線就棄用等等。
小區(qū)里很多人都說我兒子乖,聽話,好帶。
只有我自己知道,這個結(jié)果中“內(nèi)向慢熱不好動”的基因貢獻率其實沒多大。
內(nèi)向孩子的叛逆通常是沉默攻擊,我不明著來,我就默默地不配合。
我兒子之所以沒那么叛逆,是因為他已經(jīng)明確了自己的權(quán)力邊界,他不需要通過反抗我來驗證這一點。
《伯克畢生發(fā)展心理學》一書中寫到:學步兒通過抵抗成人的指示來體現(xiàn)自己的自主性。
我們要牢記這個底層邏輯,從這個邏輯去解讀孩子的叛逆行為,才能真正讀懂孩子的需求是什么。
僅僅是為了穿這個衣服,不穿那個衣服嗎?
不是,穿哪件衣服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誰來決定穿哪件衣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