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子關系當中,有一種痛叫做我的孩子和我不親!
不親的意思不是爭吵,不是憤怒,而是冷漠。
孩子生活當中的喜怒哀樂,對你沒有任何的分享欲望。我們總是推崇母慈子孝,而孩子這種冷漠的態度總是讓父母覺得無法接受!
01
第一次失望
當他需要你的陪伴時,你不在身邊
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中,講過這樣一段話:孩子的心很柔弱,可以被扭曲成任何樣子。而一旦扭曲變硬,就很難復原。
我的大學同學琦琦和她父母的相處方式就非常的“別扭”,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樣。琦琦在距離老家不遠的北京工作,平時和父母幾乎不聯系。她的父母給她發消息她也是選擇性地回復,大部分無關緊要的問候,她都不會回復。
平時放假她也從不回家,就連春節,也是在父母強烈要求下才回去的,但她除了吃飯幾乎是不出房門的。
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他們明明是一家,相處方式卻更像陌生人呢?最開始我也是不太理解,哪有孩子不愿和父母親近的?哪有人是不愿意回家過年?但當聽到她的成長經歷之后,我才發現父母的陪伴對于孩子究竟有多么重要!
據琦琦說,她是被爺爺奶奶帶大的,父母因為工作的原因,在她一歲的時候,紛紛被外派到外省去工作了。在那之后,她的父母大概有兩三年的時間都沒有回過家。直到四五歲之后,她才在第一次見到父母,但春節結束后他們便又馬不停蹄地出去工作。
在她上高中之前,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真的屈指可數。
父母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次數太少了,錯過了整個童年時期以及青春期!
小的時候,每晚陪她睡覺的是奶奶;到了上學的年紀,教她寫字的是奶奶,給她做飯為她添衣的還是奶奶;在學校受委屈回家時,會安慰她的依舊是奶奶。
在琦琦的成長過程中并未與父母建立起親密感,父母在她過去的成長經歷中,似乎只是一個稱謂而已,他們之間隔著的這十幾年的鴻溝,足以讓他們的心無法真正地靠在一起,更無法親近。
似乎爺爺奶奶才是她心里認定的“父母”,她可以肆無忌憚地呆在他們身邊。她曾說過他最喜歡的是冬天,那時候奶奶每天都把她抱在懷里,爺爺在旁邊兒給她做冰糖葫蘆兒。只要一到冬天,就有吃不完的冰糖葫蘆兒和永遠溫暖的懷抱。
直到爺爺奶奶生病去世后,她覺得自己沒有家了!
0-6歲,是孩子的幼齡期。這段時間是父母與孩子建立愛、親密和安全的最關鍵時期。
6歲以前,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源于媽媽的關愛和照顧。母親的哺乳、擁抱、撫摸和親吻對孩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埃及法老做過一個實驗,他找來50個嬰兒,想知道如果嬰兒沒有機會聽到口頭語言,他們會說什么語言。他安排養母給嬰兒洗澡、喂奶,但是嚴禁對著嬰兒說話,也不許愛撫和哄慰嬰兒。
結果,悲劇發生了!這50個嬰兒最后全部離奇死亡。
雖然,這個例子是一個極端的例子,這也說明父母的陪伴對于孩子而言有多么重要。正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談及個體發展時說道:“在孩子生命的頭幾年里的情感發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的基礎。”
所以,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陪伴。并且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及時地出現在他們身邊,這就是父母給孩子的安全感。哪怕父母沒有太多的時間,但是,高質量的陪伴也會給予孩子依賴感,建立起與孩子間的親密感,這樣才能占據孩子心中重要的位置。
02
第二次失望,當他需要你的支持時
你總是忽視他的感受
父母長期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就跟父母親近了嗎?其實不然!
在很多家庭里,老人、父母總是簇擁在孩子的身邊,但孩子還是會有一種疏離感。
父母因此可能會把這種情況歸咎于是孩子的問題,認為自己養的孩子是白眼狼!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瑪德琳·萊文在《反脆弱養育》一書中是這樣形容的:“我覺得我的媽媽好像無處不在,卻又處處不在。”
在生活中,很多大人的生活基本上圍繞著孩子轉,但孩子依舊感受不到親密。有的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對除此之外的所有事情,都表現出批評和冷漠。
博主@李知了曾經說過一段話:
“希望父母能知道——小孩報喜不報憂可能不是因為太獨。而是他覺得,無法跟你分享負面情緒,或者很久以前他分享過,但被你否定了。”
還記得很久之前看過一個采訪,一個家長曾說“現在一定要對孩子嚴到底,即使將來孩子恨自己,也絕不后悔。”
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沒有人會質疑一個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但問題是,部分父母還是低估了一段好的親子關系所帶來的影響!孩子天生就會親近父母,很難想象他是經歷過多少次的失望之后才會對父母冷漠,而父母從來沒有正視過自己的問題,一直在忽略孩子的感受。
情感忽視對孩子而言是微妙不可見的,孩子在童年時期長期感受到情感忽視,長大后會感到莫名的抑郁、悲傷或者自卑。所以,很多孩子寧愿自己和陌生人講秘密,也不會和父母去傾訴!因為大人總是會在意他的外在成就,而不會在意他的情感需求:
當你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了個漢堡,他們會批評你為什么要吃垃圾食品!
當你期末考試考得不理想時,他們斥責你為什么考得那么差!
當你不想和親戚打招呼時,他們會怒罵你為什么這么沒禮貌!
情感忽視的教育方式,乍一看跟健康的教育方式沒什么不同,但其中的區別是非常大的。就像森林里的蘑菇一樣,有些是美味佳肴,有些則會致命,相似之處僅僅是表面而已。
被忽視的人,會在沉默中不停地質疑自己,認為自己有不可饒恕的缺點和錯誤,是非常痛苦的人。這世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做過讓孩子失望的事情,但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對孩子成長中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03
第三次失望,當孩子需要溝通時
你的語氣里,他感受不到愛
孩子小的時候,都是非常依賴父母的。
孩子也是自戀的,他們的自戀在于覺得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父母對自己好,是因為自己好;父母對自己不好,是因為自己糟糕。
東亞的父母總是喜歡挫折式教育,這種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特別差勁的人。或許孩子也曾試圖向父母表達過,但換來的是父母更加嚴厲地打擊,讓孩子的心靈產生了二次的傷害。
為了不面對自己的挫敗感,孩子把自己的攻擊性收了起來,也試著自己與父母隔離開來。
所以,很多時候說孩子與父母不親,并不是沒有愛,而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感受不到!
在這樣的家庭里,大人說話常常不注重語氣,總是帶著諷刺、命令、陰陽怪氣、嫌棄、打擊……
你明明是擔心他穿得太薄容易著涼,卻說:“穿得薄就好看了嗎?”
你明明是擔心他吃得太少怕影響健康,卻說:“天天減肥,也沒見你瘦呀?”
你因為怕他因為一次考試考得好而驕傲自滿,卻說:“你這次考得好是運氣吧,也沒見到你有多努力呀!”
在這樣的親子溝通中,沒有任何孩子會感受到幸福!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強調:“贏得十幾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先和他們站在一邊,讓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撐中,得到尊重感和歸屬感。”
《奇葩說》中曾經有這樣的一個辯題 ,說的是在外地工作不開心,要不要跟爸媽說?
有一位網友說:“說了他們只會覺得我沒本事,讓他們沒面子。再苦,我也會咬牙挺住,因為根本看不到回家的路。”
相信很多父母是真的愛自己孩子的,也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過得更好。
只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焦慮與恐懼,所以就展現出了對孩子的拒絕和冷漠。
父母唯有和孩子的情感連在一起,才能照亮他的心。孩子才會主動地將手放在父母的掌心上,向著父母,坦坦蕩蕩地走在人生路上,不偏不離!
如果您在家庭教育上需要專業幫助,
請私信“學習”或評論區留言~
點擊下方圖片,了解智慧育兒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