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曾幾何時。
以“風”為名的兩部港產巨制,給影迷帶來了無盡的期待。
一部是《風再起時》,號稱“寫給香港電影的情書”,一部是《風林火山》,“沒有夜晚的人群是怎樣活的呢?”
等足五年,《風再起時》率先登場。
主客顛倒、劇情缺失、野心大過能力和自殺式檔期,該片以香港影史難逢的頂級演員陣容和經典黑幫題材為基,上演一出華麗的大片之死。
又過了兩年,被戲稱為“有生之年”系列的《風林火山》突然有了動靜。
近日,于戛納首映。
筆者曾經尤為推崇上言兩部電影。
一開始,翁子光說,要幫郭富城拍一部史詩梟雄電影,還取了個很拉風的名字,叫《全球通緝令》。
海報寫上了“《踏血尋梅》金像組合”和那句氣勢磅礴的宣傳語,“三十年來最磅礴的香港野史篇章”,然后只放了一個郭富城的頭像。
筆者一直記得那張海報。
很狂放。
美亞與大地聯合投資兩億。
大片格局初成。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原本準備出演片中南江一角的吳彥祖,正在美國拍電視劇《荒原》,故因檔期問題,不得不推拒了這次合作。
片方某位監制,轉而推薦了梁朝偉。
獨角戲變成了雙雄,電影片名也從商業化的《全球通緝令》,更名為了顯然傾向文藝格調的《風再起時》。
坊間嘩然。
這是個大新聞。
自1995年以《重慶森林》晉級影帝,梁朝偉創下十一年內五次登上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王座的空前紀錄,迄今仍無人能破。
更有戛納影帝榮耀的加成。
說一句“影帝中的影帝”,絕對沒有人能夠反駁。
而郭富城則自《三岔口》、《父子》連莊影帝以來,不斷拓寬自己的戲路,更以《最愛》、《浮城大亨》、《寒戰》、《踏血尋梅》、《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無雙》等片,橫跨商業與文藝兩端,更成為一零年代“最能打”的香港演員。
這樣兩位香港影壇頂級演員的初次手談,如何能不讓人熱血沸騰?
但很不幸。
坐擁如此空前陣容與頂級資源,導演翁子光卻進退失據。
大片甫出即死。
另一邊,《風林火山》一直“靜默”。
除了片方放出的系列黑白劇照和“亙古不變”的主題海報,影迷所知,就只有“導演和演員不和”的花邊了。
據說好脾氣的金城武和任賢齊,雙雙拒絕“補拍”,據說更好脾氣的劉青云,被導演麥浚龍,要求一只眼睛演出邪惡,另一個眼睛則要同時演出善良。
這當然只是據說。
在一個訪談現場。
梁家輝說,自己其實對角色和表演有一些想法。
等到去和導演溝通的時候,導演說,可以,但必須先拍自己的版本。
這樣反復幾次。
他就想,那就不必折騰了,干脆就全部都交給導演。
這句話含義頗為豐富。
“閱人”無數、合作過無數名導的老江湖梁家輝,面對麥浚龍,都只能無奈投降,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而這樣看來,麥浚龍的“作者”意識,或相當強大。
再者,雖然制片說,導演與演員是否不和,得讓記者去問本人,但以麥浚龍這樣的性格與執著,溝通與執行之間的摩擦,恐怕很難避免。
但無論如何,花邊永遠只是花邊。
始終電影為王。
而后左等右等。
該片選擇了,在戛納電影節首映。
相對《風再起時》,這個動作要炫目很多,也似乎在不經意間,拉高了包括業內和影迷對它的期待值。
然而,“晦澀、沉悶、空洞”、“裝潢樣板間時尚走秀”、“預料之中的不知所云,但又是預料之外的美得不可思議”、“當香港影史上最好的美術和置景遇上幾乎為零的劇本”以及“一個拍了兩個半小時的大型裝置藝術”,就是主流回響。
甚至有人說,“劇情很亂,亂到都不知道如何劇透。”
中間交雜著少數堅定派。
有些事,如出一轍。
翁子光憑《踏血尋梅》崛起,承接了兩億投資規模和頂級演員陣容的港式商業巨制《風再起時》,麥浚龍以《僵尸》收獲業內和影迷首肯,續之以野心大作《風林火山》。
前者一步踏空。
而后者,有沒有可能,上演又一場華麗的大片之死?
且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