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6日,國家文物局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接收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第二卷《五行令》、第三卷《攻守占》。子彈庫帛書1942年出土于長沙子彈庫楚墓,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戰國帛書,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和首個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對于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學術史、思想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獲知帛書返還消息后,本報記者第一時間聯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卜憲群,就子彈庫帛書相關問題進行了采訪。
子彈庫帛書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談及子彈庫帛書為何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帛書和首個典籍意義上的古書”這一問題,卜憲群表示,我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的簡帛實物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帛書和簡牘。1942年,長沙子彈庫帛書出土,帛書書寫的內容是長篇典籍,而不是行政文書,屬于“書”的范疇,因此我們說,“這是最早發現的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實物”。1949年以前我國沒有發現楚簡,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現楚簡,但都只是遣冊而不是古書,直到1957年信陽長臺關楚墓才出土寫在簡牘上的古書。因此,“目前所能見到的古書實物,以長沙子彈庫帛書時代最早”。
《五行令》月名圖 國家文物局/供圖 《攻守占》文字 國家文物局/供圖
對于子彈庫帛書在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學術史、思想史研究上的價值,卜憲群告訴記者,從文字學角度來說,子彈庫帛書奠定了戰國楚文字研究的基礎。戰國文字研究是我國古文字學的分支之一,在子彈庫楚帛書出土之前,學界研究戰國文字的材料有限。子彈庫帛書是我國第一次發現的用戰國楚文字寫成的長篇文獻,對研究戰國文字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從學術史角度來說,對楚文字的系統考釋仍需追溯到子彈庫帛書,很多楚文字的考釋仍建立在對帛書的釋讀之上。從古文獻角度來說,子彈庫帛書對考察古代書籍的形態、折疊方式、書寫方式、圖畫與文字的關系等問題,都具有重要價值。目前發現的帛書實物,只有長沙子彈庫帛書和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而子彈庫帛書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批戰國帛書,也是時代最早的帛書實物,對考察古代帛書的形態具有不可替代的珍貴價值。從學術史、思想史意義上來說,子彈庫帛書的內容比較豐富,對考察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天文歷法、擇日禁忌、天人感應、五行思想等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文物回歸彰顯對話與合作的力量
子彈庫帛書于1946年非法流失到美國。關注到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發布了關于返還非道德方式獲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后,國家文物局第一時間對其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保存的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占》啟動了追索工作。經過多輪磋商,美方同意將文物退出館藏并返還中國。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占》回歸祖國,成為我國主動追索歷史上流失重點文物并取得成功的案例,也是秉持《青島建議書》對話與合作的核心精神,以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成果為支撐,實現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成功的示范案例。國家文物局表示,將繼續推動子彈庫帛書《四時令》早日回歸。
對于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占》回歸祖國,卜憲群說,這次帛書的回歸具有多方面意義。從文物保護角度來說,可以使帛書得到更好的復原和保護;從研究角度來說,可以促進國內學者通過觀察實物,更加全面細致地捕捉帛書的信息,以推進帛書的研究;從社會效果來說,可以讓國內更多民眾接觸、了解這件珍貴文物,增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而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帛書追索成功,不僅是文物實體的回歸,更是民族復興之路上的文化大事。流失文物“因民族弱亂而遠離故土,正隨著民族復興而踏上歸途”,大家為之振奮。
就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占》與《四時令》的內容及關系問題,卜憲群也向記者作了詳細講解。他說,學術界一般認為,子彈庫帛書分為《四時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其中《四時令》是完整的帛書,而《五行令》《攻守占》皆為殘片,需要復原。這三卷帛書內容較多,涉及的問題也比較多元。如《五行令》中出現楚國的月名,對考察楚國的歷法具有重要價值。對于《四時令》,他描述得更加細致:《四時令》共九百多字。帛書由文字和圖像構成,符合中國古代“圖書”的概念。帛書的中間部分是書寫方向互相顛倒的兩段文字。其中一段13行,講述天象之變化及其對人世之災禍影響。一段8行,講述伏羲、炎帝、祝融、共工等傳說人物與四時的產生。帛書四邊有彩繪神像十二幅,代表十二月神,月神邊有題記文字。題記文字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月神之名,與《爾雅·釋天》中的月神之名吻合;另一部分是每月的吉兇宜忌。帛書四角繪有青、赤、白、黑四色樹木。《四時令》是先秦珍貴的文獻,對考察戰國時期的神話傳說、擇日習俗、五行與方位觀念等具有重要價值。這些思想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的生活觀念,對秦漢乃至中華傳統文化都具有深遠影響。
圖中展示的是子彈庫帛書中的《攻守占》殘片,紅字由朱砂書寫而成。《攻守占》是戰國時期融合天文歷法、哲學思想與軍事兵法的古代文獻,是研究古代哲學與兵法思想的重要原始資料。國家文物局/供圖
5月18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子彈庫帛書二、三卷已經安全抵京并被收入庫房。據悉,《五行令》《攻守占》將于2025年7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萬里同歸——新時代文物追索返還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眾展出。在一睹《五行令》《攻守占》真容的同時,我們也更加期待《四時令》及更多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早日踏上歸途,讓文物在原生環境中得到更加全面、系統的保護和研究,讓文物價值得到更加準確、完整的理解和闡釋,讓公眾共享文物保護成果、切實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
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賽音
新媒體編輯:張雨楠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