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美國前任駐華大使伯恩斯在接受采訪時發表強硬言論,稱如果中國不在芬太尼問題上與美國合作,中方將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面對這種毫無根據的指責,中國外交部在不到24小時內作出迅速反應,林劍發言人連續兩天回應相關問題,并用"仍然有效"四個字表明中方對美國無理關稅的反制立場,展現了中方的堅定態度。
伯恩斯為何在卸任后突然對華發難?美國將芬太尼危機歸咎于中國背后有何政治算計?
美國前駐華大使伯恩斯
外交場上的交鋒
世界舞臺上的中美交鋒,總是牽動全球目光。5月13日,剛剛卸任的美國前駐華大使伯恩斯,像是憋足了一口氣似的,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猛然發難。
他用近乎威脅的語氣表示,如果中國不能在芬太尼這樣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上同美國合作,中國將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這番話聽起來,活像是西部牛仔電影里的經典臺詞,只差一把左輪手槍和一頂牛仔帽了。
伯恩斯的言論絕非空穴來風。在此前中美達成的關稅協議中,特朗普政府因芬太尼問題強加在中國身上的20%關稅并未被取消。
這一特殊安排,像一顆醒目的釘子,突兀地留在了中美貿易協議的框架中。伯恩斯所謂的"付出代價",實際上就是在為美國保留這一特殊關稅尋找冠冕堂皇的借口。
中方的反應可謂迅速而堅定。僅僅不到24小時,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就在記者會上作出回應,明確表示芬太尼是美國的問題,并不是中國的問題。
到了第二天的記者會上,當再次被問及相關問題時,林劍用"仍然有效"四個字,干脆利落地終結了這一話題。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卻傳遞出中方毫不退讓的立場:美方加征芬太尼關稅后,中方采取的反制措施依然生效,絕不會因為伯恩斯的威脅而改變。
這場外交交鋒,表面上是關于芬太尼問題的爭執,實質上卻是美國試圖轉嫁國內問題的又一次嘗試。美國官員慣用的這套"指責-施壓-要價"的策略,在中方堅定的立場面前顯得格外蒼白。美國對華的態度就像過山車,忽高忽低,但中國的立場卻如泰山般穩固。
而這場交鋒的背后,更多的是美國政客們考量的自身政治利益和國內選票,而非真正解決芬太尼危機的誠意。當打開伯恩斯言論的包裝盒,里面裝的更多是一份個人政治生涯的焦慮和對流量的渴望。
對華強硬背后的算盤
伯恩斯這位離開"大使"舞臺的演員,此時選擇重返政治聚光燈下并非偶然。卸任駐華大使后,伯恩斯進入了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任教,表面上是份令人羨慕的職位,但對于有著政治野心的伯恩斯來說,學術圈的平靜水面顯然無法滿足他的胃口。
在美國政壇這個弱肉強食的叢林中,要想快速獲得關注和支持,對華"強硬表態"幾乎是一條屢試不爽的捷徑。
美國政客的選票算盤打得極其精明。在即將到來的選舉季,伯恩斯深諳博取眼球的法則。芬太尼危機在美國國內已成為一個高度敏感的話題,每年有數萬美國人因此喪生,自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將這一危機與中國掛鉤,然后以"嚴厲批評者"的姿態出現,不僅能贏得政治資本,還能在媒體上獲得大量免費曝光。伯恩斯此舉,簡直就是一箭雙雕的政治操作。
這種對華強硬表態,在美國政壇已經成為一種政治套路,可以追溯到冷戰時期。從前國務卿蓬佩奧到前司法部長巴爾,許多美國政客都曾利用類似的對華批評來提升自己的政治形象。
他們在國內政治舞臺上,把"中國威脅論"當作自己的政治資本,在選民面前塑造一種"不畏強權、維護美國利益"的形象。而芬太尼問題,恰好為這些政客提供了一個現成的話題。
前司法部長巴爾
伯恩斯此時跳出來"擺出一副強硬姿態",背后的個人政治動機幾乎是赤裸裸的。他希望通過這種表態,重新進入主流政治視野,為未來可能的政治職位鋪路。然而,當政治考量凌駕于事實和理性之上,真正受害的不僅是中美關系,還有本應通過雙邊合作解決的芬太尼危機本身。
在美國政客們熱衷于政治表演的同時,美國街頭的芬太尼危機卻在不斷惡化,那些因政治算計而被耽誤的生命,恐怕無法為這些政客的表演喝彩。這種將公共衛生危機政治化的做法,從長遠看來,只會讓美國距離真正解決芬太尼問題越來越遠。
美國芬太尼危機的真相
走在美國某些城市的街頭,一種令人不安的景象逐漸成為常態:一群行走緩慢、目光呆滯的人,佝僂著背脊,像是游戲"植物大戰僵尸"中的角色,漫無目的地游蕩。
這些人中的許多,正是芬太尼的奴隸,他們的生命被這種強效阿片類藥物牢牢掌控。這就是美國的"喪尸圍城"現象,一個道道地地的美國國內危機。
數據觸目驚心。2023年,美國因吸食毒品死亡的人數高達107543人,其中因芬太尼致死的就有74702人,占比近七成。更可怕的是,這些死者大多是25至45歲的成年人,本應是社會的中堅力量。
美國人口僅占全球5%左右,卻消費了全球80%的阿片類藥物,這一驚人的比例失衡本身就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芬太尼的成癮性是海洛因的50倍,成本低廉,僅兩毫克就可能導致死亡,這種致命的誘惑在美國社會肆虐。
然而,美國政府面對這一危機,表現出的卻是令人費解的消極態度。一方面,美國各州對芬太尼的管控政策不一,缺乏全國統一的管控標準;另一方面,在一些醫療機構,芬太尼竟然被當作常規處方藥使用,讓無數病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了芬太尼的長期依賴者。
更為荒謬的是,2025年4月,一位美國市長甚至公開表示要給流浪漢免費分發芬太尼,以表示政府的"關懷"。這種近乎自暴自棄的做法,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美國政府卻不愿從自身找原因,而是選擇將責任推卸給中國。他們宣稱中國是美國芬太尼的主要來源,甚至將墨西哥的販毒集團描述為僅僅起"中間商"作用。
這種說法完全無視了一個基本事實:早在2019年,中國就已經對所有芬太尼類物質實施了全面列管,在生產和出口上都進行了嚴格監管。美國的這種甩鍋行為,不僅無助于解決問題,反而為兩國在禁毒領域的合作設置了障礙。
芬太尼爭端的合作出路
國際社會對中美芬太尼爭端的看法也較為客觀。聯合國和國際禁毒機構普遍認為,芬太尼危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復雜問題,不能簡單歸咎于某一國家。
歐洲多國對美國以芬太尼為由加征關稅的做法表示擔憂,認為這種做法可能加劇全球貿易緊張,是一種典型的政治化炒作。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認為,美國將國內毒品問題國際化的做法,實質上是轉嫁責任,無助于解決實際問題。
2024年,中美兩國成立了禁毒合作工作組,這本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禁毒合作是一項需要各國攜手共進的全球性工作,而非單方面指責和施壓的政治表演。
然而,美國依然保留了針對中國的"芬太尼稅",這種做法顯然與合作精神背道而馳。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所強調的,美方以芬太尼為借口對中國無理加征關稅,中方的反制措施"仍然有效"。這既是對美國單邊主義的堅定回應,也是對國際合作原則的維護。
從長遠來看,解決芬太尼危機需要的是務實合作而非政治對抗。美國應當正視自身社會問題和監管漏洞,加強對芬太尼及其前體的管控,完善戒毒和社會支持體系。同時,中美兩國可以在情報共享、技術合作、聯合執法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同應對這一全球挑戰。
芬太尼危機是檢驗國際合作的試金石,也是中美關系能否回歸理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只有摒棄"甩鍋思維",回歸問題本身,中美兩國才能在芬太尼問題上找到共同利益的交匯點,為全球毒品治理作出積極貢獻。畢竟,面對全球性挑戰,合作共贏才是唯一行之有效的解決之道。
結語
芬太尼危機是美國自身的社會問題,將責任推給中國既不公正也無助于解決實質問題。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主要大國,應當摒棄零和思維,通過雙邊合作而非單邊指責來應對全球性挑戰。
美國政客若繼續執著于"甩鍋"政治,不僅無法解決芬太尼危機,還可能進一步損害中美關系的根基。
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間究竟應如何協同應對跨國毒品問題?將政治因素融入公共健康議題,最終受害的會是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