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在《應帝王》中講述了一個故事:嚙缺向王倪提問,連續四個問題,卻得到了四個“不知道”。
王倪是當世的智者,嚙缺是他的學生。
嚙缺渴望了解世間萬物的準則與真理,向王倪提出了四個問題。
然而,王倪的回答卻是四次“不知道”。
嚙缺感到困惑不解。
王倪解釋說:人若睡在濕地上可能會生病,泥鰍卻能安然無恙。人若在樹上棲息會感到不安,猴子卻能悠然自得。
那么,何處才是休息的最佳之地?
人類偏好家畜之肉,麋鹿偏食青草,貓頭鷹則以老鼠為美味。
那么,何種食物才是真正的美味?
毛嬙與麗姬,被譽為世間佳人,但魚見之則潛,鳥見之則飛,麋鹿見之則疾走。
那么,何為美麗?
我無法給出答案,因此我說,我不知道。
所有知識都有其邊界,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是一種深刻的智慧。
嚙缺聽后欣喜若狂,急忙去見蒲衣子,說自己領悟了無知的真諦。
常言道:知識就是力量。
但在莊子的哲學中,無知,才是一種更為強大的智慧和力量。
1
知道自己無知,是一種智慧
在《莊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楚國有一個名叫屠羊說的屠夫,在楚昭王流亡期間,他幫助昭王解決了許多困難。
后來,楚昭王復位,打算賞賜屠羊說一個高官職位。
然而,屠羊說堅決拒絕,他表達了自己只想繼續經營自己的羊肉攤的愿望。
楚昭王感到困惑,認為做官顯然比當屠夫要有聲望得多。
屠羊說卻回答說:自己沒有學識,對治理國家的政事一竅不通,如果做了官,無論是才華還是德行,都不足以勝任,倒不如守著自己的小攤更加自在。
很多時候,承認自己的無知,是一種謙遜。
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是一種智慧。
有時,人們在命運的安排下,一夜之間飛黃騰達,于是忘卻了自我,變得狂妄自大。
這樣的人往往最終會被災難所吞沒。
只有認清自己,保持謙遜的態度,才能避免災難,讓人生之路越走越寬廣。
2
明白對世界無知,是一種成長
莊子在《秋水》篇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黃河中有一位名叫河伯的河神。
他長久地生活在孟津口,從未離開過這片水域。
河伯望著波濤洶涌、奔騰不息的黃河,自豪地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條河流能與黃河相提并論。
一旁的老鱉聽后,便對河伯說:如果你順著河流一直向東走,你會見到一個叫做北海的地方。
世界上所有的河流最終都會匯入北海,它的寬廣是黃河無法比擬的。
河伯半信半疑,決定親自去看看,于是他順著河流東行,經過漫長的一天一夜,終于抵達了北海。
面對北海的浩瀚無垠,河伯震驚得說不出話來。
他向北海的海神感慨道:我曾經聽說過北海的廣闊,但始終不曾相信,直到今天親眼目睹。如果我沒有來到這里,我可能永遠都會被那些有遠見的人所嘲笑。
北海海神說:井底的青蛙無法理解大海的遼闊,見識有限的人無法理解大道的深遠。
如今你走出了黃河的局限,看到了大海的廣闊,意識到了自己的渺小,這樣你才有機會領悟真正的智慧。
《道德經》中有云:“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才是真正的智慧。
一個人只有真正目睹過大海的浩瀚,見識過高山的巍峨,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微不足道。
收斂自己的光芒,以謙遜的態度對待他人,在沉默中不斷積累,在寧靜中充實內心。
這樣,才能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穩步前行,走得更遠。
◎本文來源:“洞見”,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