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兩條新聞看了心里很歡喜。一條是《北京地鐵,永遠歡迎沾著泥巴的普通勞動者!》,一條是《保潔員的休息室,不該是“廁所的最后一個隔間”》。
每一次提起對基層勞動者的關注,我們都會期望著這些報道、舉措能推動著社會前進哪怕一小步。
作為社會上的普通勞動者,北漂、滬漂、深漂這類詞,漸漸在這些年從網絡上淡出了。究其原因,這種背井離鄉、集中在幾個特定大城市里務工的日子,也逐漸被這一代人所習慣了。
但有一種心情,時至今日絕大多數人都依然能共情——
我們離開故鄉,懷著希望來到這里,不是為了做這些工作的。
——《我不知道這該怎么念》
我們期望著多勞多得,我們期望著同工同酬,我們期望著理想落地,我們期望著,每一個自食其力的人都能得到來自外界最基本的尊重。
但就算最為樂觀的人也無法否認,期望與現實是截然不同的。
如何面對那些不尊重、不理解的態度,如何捍衛自己作為勞動者的尊嚴,等等這些問題在這本《我不知道這該怎么念》里,我們找到了一些解答——其中那些普通人艱辛又堅韌的故事,會給自己更多的信心與勇氣。
畢竟,自尊自愛,找回自己的主體性,自己少受些委屈,也會讓愛你的人不再那么心痛。
01
從難民營到文學獎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老撾裔女作家,蘇萬康·塔瑪馮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塔瑪馮薩的父母因為老撾戰亂的影響不得不離開故土,在泰國廊開的難民營生下了她。
蘇萬康·塔瑪馮薩
一歲時,經由聯合國難民署的幫助,塔瑪馮薩在父母的懷抱中漂洋過海抵達加拿大,一家人從此在陌生的土地上艱難謀生。
由于塔瑪馮薩的父母沒受過多少教育,也不懂英語,他們只能找到在指甲油廠和口香糖廠的流水線工作,一家四口擠在一間半地下室結構的小屋里,頭頂唯一的小窗外是厚厚的積雪、車燈、排氣管和一雙雙的腳。
在這樣的家庭里成長,沒有富裕的物質生活,塔瑪馮薩卻收獲了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來自家人的充沛的愛。
這個從難民營走出來的女孩,在父母和弟弟的全力支持下,一路讀書進入大學校園,甚至最終闖進了加拿大最高文學獎——吉勒獎的殿堂。
加拿大吉勒文學獎,設立于1994年。諾獎作家、短篇小說大師艾麗絲·門羅也曾獲得該獎。
過去那些艱難的生活經驗成為塔瑪馮薩創作的養料,她決心為像她父母那樣身處社會邊緣、做著基層工作的人寫作。
《我不知道這該怎么念》就這樣呈現在了我們眼前。
02
你們眼中隱形的k字母
也應該有聲音
盡管書寫的都是小人物,塔瑪馮薩卻在采訪中說:
“我希望讀者看到,我不是在頁邊空白處寫作,我的人物也不在頁邊空白處。當把英語單詞發錯音時,他們不會感到尷尬或羞愧,恰恰相反他們為自己感到自豪。”
《我不知道這該怎么念》的同名篇目來源于作者的個人經歷。塔瑪馮薩小的時候從學校回家告訴父母,同學們念knife這個單詞的時候,k居然不發音。
她的父母聽完哈哈大笑,他們覺得這幫人很不靠譜,明明這個字母就在那里,他們卻不為它發出聲音。
這個故事里,語言和發音規則展現出一個隱喻。
塔瑪馮薩一家不會說英語,所以在加拿大社會中處于邊緣位置。他們無法按照主流的方式生活,也無法發聲,主流社會更是不會主動注視和傾聽他們,他們像knife的k字母一樣被隱形、成為靜默的一份子。
但是,這就是主流社會不承認他們的尊嚴的理由嗎?
在這篇小說中,主人公小女孩沒有遵循所謂的發音規則,把knife這個單詞念成了“卡耐夫”。她成為班里唯一念不對讀音的人,為此甚至被叫去了校長辦公室,但她仍然據理力爭:
“k在前面,它是第一個字母,它應該有聲音!”
所以,在確定書名時我們討論了很久,如果對“How to Pronounce Knife”進行直譯,就是“如何念刀”或者“刀怎么發音”。
我們最后選擇“我不知道這該怎么念”這個譯名的原因是,是這句話既包含了背后的受挫感,又能有一種理直氣壯的感受,而這完全取決你的語氣。
在這種“理直氣壯”的背后,是不被外界標準左右的主體性,是敢于質疑的主體性。
03
對他們說:“去你們的!”
在本書收錄的另一篇故事《老天無情》里,主人公馮先生開了一間小小的“打字復印標牌店”。
馮先生擁有固定的客人群體,就是那些大印刷商不愿打交道的人:
自己單干、不大宗采購、沒時間上網、不會說英語的男男女女;
在地里干了一天農活兒,指甲縫里夾著泥土的農民;
衣服上沾著血,沒時間換掉的屠夫;
二十分鐘后就要回去工作的縫紉女工……
他靠著為他們服務,賺錢養活一家人和這間小小的店鋪。
但是,除了熟悉的常客,也有一些馮先生不那么喜歡的人到訪。
他們穿著昂貴的西裝,戴著大金表,梳著油亮的背頭。他們喊他“老兄”,糾正他的拼寫,想跟他做生意,卻總覺得高人一等,從來都不夠尊重。
馮先生每次都會把這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人趕走。在他自己所有、自己經營的店里,他有底氣說“去你們的”,拒絕向他們提供服務。
就是這個故事,給這本書的編輯帶來過很大的啟發。
她曾經和我們分享過,過去的自己很在意“別人眼中的我”“某種評價體系下的我”是什么樣的,但在編輯《我不知道這該怎么念》的這一年,她的主體性不斷生長,對別人投來審視的目光不再害怕、緊張和躲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成為了她所關注的對象。
她也是從那時候意識到:別人眼中的我,不是真的我;我眼中的自己,也不是真的我;我眼中的別人,才是真正的我。重要的不是別人怎么評價我,而是我如何看待對方。
也是因此,她可以更多地不被別人干擾,更專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種“想做”的自驅力,會趁著這種沖動去實實在在地做事,這就是主體性的力量!
她相信,自己從這本書、這些故事中收獲了一種珍貴的力量。如今,她無比珍惜這份力量,并希望通過《我不知道這該怎么念》這本書,將它傳遞給更多人。
畢竟,咱還是少受點委屈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