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真有父母看不得孩子快樂。
有個大三女生,就因為手抄課表,她爸媽就懷疑她在學校不學好,生活費一開始給 1500 塊,后來越來越少,每次就給 200 塊。
當她工整地用鋼筆將課程安排謄寫在筆記本上時,或許只是出于對學習的儀式感,或是想讓課表更便于攜帶查閱,卻未曾料到這份用心竟成為父母眼中 “不務正業” 的證據。
父母拿著大二手機 APP 里密密麻麻的電子課表,與大三這份工整的手抄課表反復對比,在他們的認知里,課程數量的減少、記錄方式的改變,都成了女兒 “墮落” 的征兆。
對女兒的 “制裁” 悄無聲息卻又極具殺傷力。生活費從最初的 1500 元逐月遞減,直至每次只給 200 元,這種斷崖式的削減,不僅切斷了物質來源,更在情感上筑起一道冰冷的高墻。200 元的生活費,在物價日益增長的當下,連最基本的三餐都難以保障,女生不得不頻繁開口向父母求助。每一次討要生活費時,她都要面對父母的質問與懷疑。
天底下難道真有不盼著孩子好的父母嗎?其實人都是復雜的,父母肯定也希望孩子好,就是有些行為背后的心態讓人不能理解。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誤解,就是因為自己不自信。就像那個大三學生手抄課表,換別人看,可能覺得這孩子挺認真的,可她媽媽倒好,就覺得孩子“學壞”了。她就憑著自己以前上學時候的想法,去猜已經很優秀的孩子,這既不公平,還有種嫉妒的心理在里頭。
這種讓人心里別扭的親子關系背后,其實藏著幾個挺扎心的真相。有些父母把孩子當成“修正液”,想通過孩子彌補自己這輩子的遺憾。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控制不住了,就開始慌,心態就變了。就好比家長看不懂孩子喜歡的新鮮玩意兒,就覺得孩子墮落了。在他們心里,快樂都好像成了不好的東西,可能是以前日子不好過,怕“樂極生悲”,留下陰影了。還有那種打著“為你好”旗號干的事兒,像減少孩子生活費,這其實就是一種經濟上的逼迫,比打罵孩子還傷人。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父母大多也不是啥壞人,就是以前自己受過傷,經歷過難事兒,不知不覺就把這些變成了綁住孩子的繩子。孩子要是想打破這種怪圈,就得學會分清自己的情緒和父母的焦慮,別讓父母的情緒影響自己太多。
還得學會給自己的愛“上把鎖”,別太在意父母那些負面的評價,堅持做自己。
啥時候能大大方方地在太陽底下開心生活,不再因為父母可能皺個眉頭就擔心,那估計就算是真正長大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