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小番茄
前幾天下班回家時,在樓下超市門口聽到一個媽媽在沖他的兒子發火:
“你知不知道今天老師給我打電話告狀,說你作業寫得一塌糊涂?”
“你怎么還有臉要吃零食?臉皮怎么就這么厚?”
“我到底造了什么孽,生了你個混蛋玩意!”
一邊生氣,還一邊推搡著小男孩。
周圍有人勸說這位媽媽消消氣。
她卻不依不饒地指著男孩說:
“這孩子根本就是欠教育,你不說他兩句,他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看著小男孩低垂的頭,我莫名有點心疼。
想起楊絳先生說過:
“少跟孩子生氣吧,孩子聽話時,你愛他入骨;孩子調皮時,你又拼命吼他。
你崩潰后自愈,自愈后又后悔,卻忘記了他還只是一個孩子。”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少跟孩子生氣,這3個原因千萬別明白太晚。
經常生氣
會影響孩子的大腦
看過一個媽媽輔導作業的視頻。
視頻中的小女孩一開始不理解題意。
媽媽很生氣,提高音量,每讀一句就反問孩子一句“懂了沒?”
當她讀完最后一句再問孩子時,孩子已經徹底懵了,僵坐在那里一動不動。
媽媽更來氣了,一邊吼,一邊恨鐵不成鋼地數落著孩子怎么這么不開竅。
眼看媽媽就要徹底爆發,孩子急忙念了一遍題目應對。
可在緊張之下,她不小心把題目念錯了,又迎來媽媽的好一頓數落。
父母經常跟孩子發火,孩子的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應激素水平增高,此時的大腦是停止思考的。
如果孩子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態中,腦子就會變得反應遲鈍,學習效果自然不盡如意。
網友@靜靜也曾經分享自己的故事:
“我家孩子之前寫作業時,我經常催他吼他,一有錯誤就忍不住沖他發火;
但最近我發現我家娃做題越來越慢,有時還會在那發呆;
我現在其實特別后悔,我的壞情緒不僅讓孩子產生了抵觸情緒,還干擾了他的注意力。”
哈佛醫學院副教授Martin A.Teicher的研究顯示: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孩子在小學低年級時成績不錯,越往后成績越不行。
其實就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長期處于被抑制的狀態中,對注意力和思維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如果父母經常跟孩子生氣,很容易親手把自己的孩子,變成笨小孩。
經常生氣
會磨滅孩子的靈性
作家莉絲·默里在演講中談起自己的悲慘童年:
在她記憶里,哪怕只做了一點錯事,都會引起父母的暴怒。
考試考不好,父母直接撕掉她的成績單;
不小心弄丟了零花錢,父母指著鼻子把她罵得狗血淋頭……
每當這時,她只能哭著求饒,不明白為什么父母總是火氣這么大。
直到長大之后,她才聽父母說:“除了嚇唬你、打擊你,我們不知道怎么管你。”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如此。
父母沖孩子發脾氣,看上去是想用自己的強勢壓住孩子。
可是,你的每一次咆哮怒吼、指責,都會像慢性毒藥一樣流入孩子的身體,日積月累之下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少年憂郁癥》一書中,有個叫小高的男孩。
從小到大,母親總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對他大發雷霆。
因為沒背下乘法口訣,母親就在大庭廣眾之下暴打他;
高中課業壓力大,他經常打瞌睡,被媽媽看到了就是一頓挖苦,和同學出去打球散心,母親就罵他玩物喪志。
在小高看來,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就像是被困在一個滿是機關的牢籠里,一不小心,就會引發媽媽的情緒爆發。
他的成績其實很好,卻在高三那年患上了抑郁癥,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甚至幾次三番想要自殺。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一通發火,看上去沒給孩子造成任何身體傷害。
但實質上,卻對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
一個孩子,若長期生活在父母的負面情緒下,他的能量就會被消耗殆盡。
父母泛濫的情緒洪水,沖垮的不僅是當下的安寧,更是孩子生命力和靈性。
經常生氣
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你有沒有發現,父母情緒穩定的孩子,總是眼里有光,臉上寫滿笑容;
而長期被吼罵的孩子,臉上總是悶悶不樂的,帶著一副憂愁的模樣。
博主@獨孤天下曾述說過自己的經歷。
她小時候,父母動不動就對她發脾氣,大吼大叫。
她不小心把碗摔碎了,媽媽上來就咆哮:“你是豬嗎?連碗都拿不好!”
每次考試考砸了,父母就會指著鼻子罵她爛泥扶不上墻。
有一次,她不過是忘了跟媽媽的朋友打招呼,結果就被媽媽罵了一路,說她不僅成績不好,還沒禮貌,沒教養。
父母生氣的那些場景,都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里,潛移默化影響著她的性格。
哪怕現在的她碩士畢業,就業于世界500強公司,骨子里總是特別不自信,唯唯諾諾,習慣性地討好別人。
這導致她在職場多年,始終停滯不前,至今仍在基礎崗位上苦苦掙扎。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博士曾經說過:“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尤其孩子12歲之前,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在父母的怒氣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特別在意別人的感受,內心極度沒有安全感,敏感又脆弱,經常無底線討好別人。
久而久之孩子會忘記自己真實的樣子,開始不斷地自我懷疑。
那些童年承受的苛責,早已內化為自我攻擊的利刃,影響著孩子一生的性格養成。
網上看過一個問題:對孩子發完火你后悔嗎?
幾乎所有人都后悔了。
父母的每一聲吼、每一句責罵,都會刻在孩子心里,用盡一生也難以修補。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了孩子保持靈性,我們必須要戒掉壞脾氣,成為更理智、更溫和的父母:
這里有三個建議送給大家:
1,每次發脾氣前,為自己的情緒設定“暫停鍵”
很多父母可能會問,有的時候,實在是生氣忍不住怎么辦?
我的建議是,從當前的事件中暫時抽離,為自己的情緒設定一個“暫停鍵”。
關于如何讓情緒“暫停”,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專家托德老師給出兩個步驟:
(1)問問自己,孩子在這件事情上,真的罪不可恕嗎?
(2)對自己說:我可以發脾氣,但我要先離開10分鐘,如果之后我還在生氣,那就再說。
這樣的“暫停”,能最大程度地消解情緒,降低對孩子的傷害。
也只有先控制了壞情緒,我們才能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本身。
2,學會“低聲育兒”
張歆藝曾經發過一條微博:
她的兒子不小心在樓下打碎了爸爸袁弘最愛的一個紫砂壺,袁弘心疼壞了,怒目圓睜地對兒子說:“你過來。”
兒子戰戰兢兢地走上前:“爸爸,你跟我說悄悄話好嗎?”
爸爸只好把他抱過來在耳邊說:“這是爸爸最愛的紫砂壺,你給打碎了。”
兒子立馬說:“爸爸,對不起!”
袁弘立馬變得沒脾氣了,最后只能說:那你自己去跟媽媽說你犯了什么錯誤。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忍不住對孩子發火,也不過是為了讓他意識到錯誤。
但是放低聲音教育,不僅能起到同樣效果,孩子也更容易聽進去。
父母的低聲教育,會讓孩子有被接納之感,自然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導。
3,事后復盤
父母也是普通人,不是神,人自然會有各種情緒,當然也有控制不住的時候。
如果沒忍住沖孩子發了脾氣,事后及時復盤,追蹤事情的起因經過非常重要。
可以把每次的生氣原因和處理結果記錄下來,總結經驗,下次再發脾氣前就會有所覺察,就能減少三分之二的爆發。
比如發火是否會有壓力、疲勞或其他外部因素?這可以幫助你更好地避免。
要知道,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也是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的。
弘一法師曾說過:
“少跟孩子生氣吧,因為今生你和他的緣分,也就那么幾十年。孩子投胎到你家,不管是報恩、報仇,還是討債、還債。既是恩賜也是劫。”
這輩子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上天注定的緣分。
聰明的父母不會向孩子發泄情緒,而是將理解和接納,滲透到孩子的成長中。
你要相信,那些被溫柔以待的童年瞬間,終將在時光里發酵成孩子抵御人生風雨的鎧甲。
愿我們都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緣分,給孩子多一點耐心和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