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姜太公到此,諸神回避”,民間有很多關于姜子牙的諺語和傳說,《封演演義》的風靡和各種影視劇中都有姜子牙的身影,基本都是草根得到重用一飛沖天的形象。
但對于姜子牙的真實身份,卻長年得不到統一,甚至連他的出生地都有好幾個地方在爭。
直到1973年甘肅靈臺縣一個村子里出土了墓地被發現,才揭開了姜子牙的身世,可能大有來頭。
姜子牙的不同形象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是商末周初人,這些是無可爭辯的,不過其他的信息就有些出入了。
在明朝作家許仲琳寫的神魔小說《封演演義》中,姜子牙是個草根,從小過著平凡普通的生活,做過不少工作,宰豬殺羊賣肉、賣酒、編席、磨面,就為了那碎銀幾兩填飽肚子。
30多歲感覺碌碌無為不可行,于是下定決心去昆侖山找元始天尊學習,科目也不僅僅限于一種,各種天文地理、軍事謀略、治國安邦之策都是來者不拒。
學了足足40年元始天尊才叫他下山輔佐西岐姬姓討伐昏庸無道的商紂王。
此時的姜子牙已經72歲了,一頭白發,即使成了全能型人才,但如何才能結識周文王是個問題。
那個時候諸侯王可不是一個平民百姓想見就能見的,不過聽說周文王廣納賢才,唯才是舉,于是他在周文王出行經過的渭水河邊垂釣。
垂釣不是簡單的垂釣,而是要引起人們注意的,要釣到魚肯定是要彎鉤,魚咬鉤了才能掙脫不掉,姜子牙反其道而行之,用直鉤,主打一個“愿者上鉤”。
這樣釣了幾天,終于釣來了周文王,兩人簡單一聊發現十分投機,越聊越多,最終周文王驚覺眼前的白發老者是個大才,對于他的大業定有重大助力,于是邀請他當自己的幕僚。
姜子牙的目的達到了,但是他明白“輕易得到的顯得賤”的道理,于是要求周文王背著他回到都城。
各種糾結之后周文王還是背了,但背到半路就背不動將人放下來,姜子牙說:你背了我791步,那我就保你的國家791年。
一語成讖,周文王奉姜子牙為“太師”,姬發在姜子牙的輔佐下成功滅商,建立西周,到東周滅亡正好791年。
天下初定,第一件事就是要封賞功臣,在演義中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封了365路神仙,自己雖然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神職,但元始天尊給了他特權,掌管封神榜、執打神鞭,成了諸神之首,他一出現神仙們都要行禮、退讓。
這也是民間“姜太公到此,諸神回避”的來由。
當然演義中加入了神魔就顯得不符實際了,真正歷史書上的姜子牙是被周武王封為齊侯,封地為齊國,也就是如今的山東一帶。
而且真正歷史上的姜子牙和演義中擅長法術不同,真實的他實際上文武雙全,《史記·周本紀》中就寫著:“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帝封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封師。”
后世的典籍中他都是兵家鼻祖、武圣的形象,與演義中文弱的樣子截然不同。
這些信息大家都是認可的,就是對于姜子牙的出生地,出現了很多爭議。
古代時候,尤其是先秦時期姓和氏不是一個意思,姓是家族的姓,氏則有部落、國家的意思,姜子牙呂氏就說明他是呂國人。
問題就出在這個呂國上,呂國到底是哪里?確定了呂國,就知道姜子牙是哪里人,出生在哪里了。
一種說法是呂國是如今的河南南陽,理由是《水經注》里說了,呂國在漢水邊,南陽又挨著漢水,所以姜子牙是南陽人。
而另一種說法是呂國是在山西芮城,因為甲骨文中都明確商王經常到呂國去打獵,說明呂國是商超的藩屬國,距離商超都城還不遠。
并且經常與呂國交戰的吉方國就是在山西西部,那呂國大概就是在山西西南或者西部,如今山西有“呂梁山”“呂鄉”就是因此而來。
支持這兩種說法的人吵了很多年,都在爭姜子牙這個IP,不過到1973年,甘肅出土的一個古墓給出了答案。
“呂姜作簋”
山西靈臺縣位于甘肅東部,地處涇渭之間,在這里發現了大量周朝和周文化的物品,甘肅曾經是西周的地盤這一點無可辯駁。
而靈臺縣更是發現了眾多的西周古墓,1969年在西屯百草坡發現了“潶伯”“爰伯”等中小墓葬9座,還有一座車馬坑,其中青銅器和其他物件總計有1800多件。
三年后又在百里鄉洞山發現46公斤重的西周青銅鼎,蒲窩鄉鄭家洼發現“光作父戊”銅鼎,什字鎮姚家河出土了“乖叔作”銅鼎等。
1973年,獨店鎮吊街村西嶺又發現了一座古墓,里面有一千青銅簋(gui)引起考古專家注意。
這個銅簋高18.2厘米,口徑17.7厘米,腹徑20.1厘米,足高7厘米。弇口,鼓腹下斂,器身低矮呈扁鼓形,雙口耳,耳作獸耳銜環。
腹部的花紋是五道橫條瓦紋,足根部還有獸面紋,是很典型的西周中期器皿,下面還刻著兩行銘文,寫著“呂姜作簋”。
這個銘文可有來頭,說明這件銅簋是從呂國嫁過來的姜姓女子的嫁妝,呂國姜姓和姜子牙不是同鄉同族嗎?
靈臺縣在商周時期是密須國,這是可以確定的。
古代各種聯姻也很常見,但那時候交通不方便,諸侯國又眾多,即便呂國祖上富過,始祖是大禹的助手伯夷,寫了《山海經》,但到商末期,呂國肯定吞并了不少土地。
從一個國家嫁到另一個國家,也不會太遠,所以呂國和密須國可能就是相鄰或者距離不遠,甚至可能兩個小國家都在甘肅境內。
這樣看來,河南南陽派就站不住腳了,呂姜可能是南陽人,但姜子牙不太可能是南陽人,山西人概率更大一點,甚至還可能是甘肅人。
至于為什么南陽和山西都有姜姓后代的足跡,一說是在西周宣王時期,一支呂國的軍隊派往河南,方便鎮壓南蠻,在這里建立了呂國。
此外,對于姜子牙的階層,大家也有了新的了解。和演義、各種書籍的草根設定不同,姜子牙很大可能是貴族階層。
畢竟在古代平民子弟是沒有機會讀書的,先秦時期沒有紙,文字更是流傳得不廣,能讀書就已經說明他階層不低了。
更何況能學習各種天文地理、軍事謀略,更需要才智過人的老師。
這些都不是草根平民能接觸到的,平民能吃飽飯就已經很不錯了。
后來西周政權建立后,他的女兒邑姜還嫁給周武王做王后,這不是他這個異姓功臣身份就能服眾的,門第成分也在其中。
至于為什么后人都喜歡將他塑造成草根英雄的形象,可能是世界需要草根英雄,來幫助君王收攏民心吧。
參考信息:
掌上蘭州:姜子牙什么身世?甘肅出土的這件青銅"嫁妝"揭開端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