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發(fā)掘的過程中,考古學家經常發(fā)現一些讓人驚嘆又難以解釋的現象,比如在某些地方發(fā)現了同一種動物大量同時死亡,再比如許多食肉動物死在同一個發(fā)掘地點等。傳說,大象有集體墓地,它們在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時就會到墓地等待死亡的降臨。難道遠古動物們中也有這種集體墓地嗎?
捕食者的餐桌與陷阱
在西班牙馬德里的一個小鎮(zhèn)附近,就有10個以脊椎動物為主的“集體墓地”。但是其中一個尤其特別——那里死的都是較大型的食肉動物。這是怎么回事呢?
事實上,這個遺址早在1991年就被發(fā)現了,它已經有900萬年的歷史。當考古學家在那里發(fā)掘出了80多具動物骨骼化石,當時他們猜想其中食草動物的骨骼化石可能占了多數,畢竟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比例在10:1左右。然而,結果顯示,遺址坑中發(fā)掘出的化石里竟然有70多只是食肉動物,其中就包括了劍齒貓、鬣狗、小熊貓的祖先,還有一些已經滅絕了的熊類共10種動物。
一直以來,考古學家們沒搞清楚,為什么這些在食肉動物為什么會進入洞中,為什么會有那么多食肉動物死在洞內。最近,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的研究人員找到了可能的解釋。
研究人員利用AI技術分析了坑洞一直的地層,對骨骼化石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這些動物并不是同時死亡的,而且它們死后似乎就一直在那里。這意味著,這些動物不是在死后被其他動物或者洪水帶到洞中的。而從骨骼化石上細微的痕跡,以及化石的姿態(tài),研究人員們推測,這些動物也不是不慎跌入洞內的,更像是故意跳入洞中。
這個坑洞內到底有什么神秘的誘惑,為何讓這些食肉動物跳入其中,困住自己?研究人員的推測是,洞中的誘惑就是食物和水。結合骨骼化石在地層中的姿態(tài)、當地的地形以及動物們的習性等因素,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坑洞的洞口很大,大多數動物都會繞開,當然,也會有食草動物失足掉入洞內的情況。對于那些年輕、經驗不足又想“不勞而獲”的食肉動物來說,這些無路可逃的吃素的動物是一個很大的誘惑,它們只要跳入洞內就可以飽餐一頓。但是它們卻沒有想到,進入洞中后,它們也是無路可逃的。當然,在干旱季節(jié),洞內保存的水對動物們來說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更悲慘的是,從骨骼化石來看,它們中的一些很可能還沒吃上肉,還沒喝到水就已經喪命了。
隨著雨季來臨,大量泥沙沖入洞中,將尸體掩埋,如此往復,坑洞內就這樣將食肉動物一層一層地保存了下來,最終形成了現在考古學家發(fā)掘的這個食肉動物集體墓地。
生命的起點與終點
無獨有偶,在德國中部的蓋塞爾塔爾地區(qū)也有一個神秘的“集體墓地”,只不過那里埋著的不是食肉動物,而是青蛙。
從這個大約有4500萬年歷史的沼澤坑遺址中,考古學家發(fā)掘出了大約5萬只遠古動物的化石,其中包括鳥類、魚類、馬、蝙蝠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化石中竟然有數百只蛙。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很困惑,為什么那么多蓋塞爾塔爾蛙會死在同一個地點。2022年,愛爾蘭考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們似乎找到了答案。
盡管數千年過去了,青蛙的骨骼化石仍保存完好,
為科學家研究青蛙進化提供了材料。
蓋塞爾塔爾地區(qū)以“盛產”化石而聞名,尤其是那里出土了許多重要的始新世標本。在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地球相當溫暖,蓋塞爾塔爾地區(qū)是一片亞熱帶沼澤森林,棲息著無尾類動物、青蛙和蟾蜍,以及大型鱷魚、巨蛇、蜥蜴、地面鳥類和馬的祖先。那里的化石為科學家了解數百萬年來地球植被和動物的發(fā)展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蓋塞爾塔爾蛙雖然在這些化石中并不是最珍貴的,但是這個現象讓生物學家們很好奇。根據早期的研究,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當湖泊干涸或水中含氧量下降時,蓋塞爾塔爾蛙就會死亡,因此蓋塞爾塔爾蛙集體死亡可能是因為當地曾遭遇旱災。但是這個觀點沒有找到支持證據。
愛爾蘭考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的研究首先就排除了蓋塞爾塔爾蛙因為干旱導致缺氧而死的可能性。從當地的情況來看,水坑并不只有一個,因此蓋塞爾塔爾蛙很容易就能到達附近更深的水坑中。而且對化石的研究顯示,這些蓋塞爾塔爾蛙的尸體在沉入湖底之前曾在水中漂浮了一段時間,因此可以確定它們死亡時湖水并沒有干涸。
通過對化石層的研究,研究人員發(fā)現遺址中的數百只蓋塞爾塔爾蛙分別死于幾個時間段。而骨骼化石顯示,這些蓋塞爾塔爾蛙在死亡時很健康,沒有被捕食過的痕跡,也沒有證據表明它們是被洪水沖入坑內的。更重要的是,大多數在遺址中發(fā)現的蛙類都是在陸地上度過一生的物種,它們只有在繁殖后代時才會回到水中。它們在非常短的交配季節(jié)與許多其他蛙類交配,在一些現代熱帶物種中,這種交配時間僅持續(xù)數小時。許多雌性會在這個過程中被淹死,從而呈現了蛙類聚集死亡的景象。
德國蓋塞爾塔爾地區(qū)“集體墓地”中,青蛙骨骼保存非常完整性。
在大約4500萬年前,這些在創(chuàng)造新生命的過程中死去的青蛙漸漸沉入沼澤底部,由于氣溫很低,減緩了蓋塞爾塔爾蛙尸體腐爛的速度,使它們有機會被沼澤的沉積物掩埋,最終變成了如今被考古學家發(fā)現的保存狀態(tài)良好的化石。這個遺址也展示了蓋塞爾塔爾蛙的生命從起點與終點的過程。而通過對這個遺址的研究,研究人員們第一次了解盡管歷經幾千年,蛙類已進化,但是遠古時代蛙類的習性竟然與現在的青蛙如此相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