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由AI生成
- 本期故事關鍵詞:簡·奧斯汀 -
簡·奧斯汀對生活瑣事有著深刻的洞見,選擇以聚會、野餐、鄉間舞會等為創作對象就再自然不過了。攝政王和克拉克先生 曾“建議她改變寫作風格”,但這并不足以引起她的興趣。在簡·奧斯汀的眼里,愛情、歷險、政治、陰謀都趕不上那些在鄉下別墅樓梯間度過的生活。
如果卡桑德拉·奧斯汀小姐一意孤行,那么除了簡·奧斯汀的小說之外,我們可能看不到任何與她相關的東西。簡·奧斯汀只對自己的姐姐信筆直書,只對她一人吐露心中的愿望。如果傳言屬實,簡·奧斯汀還向姐姐道出了一件人生憾事。隨著簡·奧斯汀的名聲與日俱增,年事漸高的卡桑德拉·奧斯汀小姐顧慮重重,她擔心有朝一日,簡·奧斯汀會成為陌生人獵奇的目標、學者們猜測的對象。于是,她不顧自己的巨大損失,將所有能夠滿足人們好奇心的信件付之一炬,只留下了一些自認為瑣碎、無趣的信件。
因此,我們對簡·奧斯汀的了解只能依賴于一些傳聞、幾封信和她的書。先談談傳聞。所有傳聞,但凡能夠流傳至今,就一定不會令人厭惡。只要稍加整理,就能為我們所用。比如,據簡·奧斯汀的堂妹費拉德爾菲亞所言,簡小時候“一點都不漂亮,而且非常拘謹古板,根本不像一個年方十二的少女……她個性古怪,矯揉造作”。奧斯汀姐妹年紀尚輕的時候,米特福德夫人就認識她們了,而且認為簡“在她記憶中,是最漂亮、最愚蠢、最矯揉造作的花蝴蝶,忙著給自己尋覓一位理想夫君”。米特福德夫人有一位不知名的朋友,她“在拜訪了簡·奧斯汀之后說,簡現在已經錘煉成了一位不折不扣、沉默寡言的獨身主義者。這簡直是世間少有。《傲慢與偏見》 讓人們見識到,這個堅硬的盒子里竟裝著一塊如此珍貴的寶石,此前她不為社會重視,就好像是一根撥火棍或者壁爐前的一塊防火板……不過今非昔比”。此人接著說:“她現在雖然仍是一根撥火棍,不過,是一根人人生畏的撥火棍。一個談吐風趣,專會拿捏人物性格的才女,她沉默的時候著實讓人害怕!”
首先,那個在費拉德爾菲亞看來,矯揉造作、離奇古怪、一本正經、完全不像十二歲的小女孩,很快就脫胎換骨,寫出了 《愛情與友誼》 這樣一部讓人大吃一驚、毫無稚氣的小說。讓人難以置信的是,簡·奧斯汀完成這部小說時只有十五歲。《愛情與友誼》 似乎是家庭教室里的娛樂之作。
作者故作嚴肅地將書里的一則故事獻給了哥哥,姐姐卡桑德拉還為另一則故事配上了精心描畫的水彩頭像。我們會覺得,這都是些供家人傳看的戲耍之作。它們的諷刺直擊要害,因為奧斯汀家的孩子們都覺得那些“長吁短嘆,動輒暈倒在沙發上”的淑女很可笑。
簡對大家都深惡痛絕的惡習進行了抨擊,當她大聲讀出自己的最后一擊時,兄弟姐妹們一定笑得前仰后合。她寫道:“失去了奧古斯都,我殉身于自己的悲痛之中。一次嚴重的暈厥就要了我的命。親愛的勞拉,提防那些暈厥……你可以隨時發瘋,但是千萬不要暈過去……”簡·奧斯汀繼續奮筆疾書,講述了各種人物的種種遭遇:勞拉與索菲亞,菲蘭德與古斯塔夫斯,每隔一天就駕著馬車往返于愛丁堡與斯特林之間的紳士,桌子抽屜里被盜的珍寶,《麥克白》中饑餓的母子。各種奇遇和傳奇,精彩絕倫。毫無疑問,這些故事一定在家庭教室里引得哄堂大笑。然而,這個十五歲的女孩獨自坐在客廳角落里奮筆疾書,絕不是為了贏得兄弟姐妹的笑聲,也不是僅供家人消遣。簡·奧斯汀不為任何人寫作,或者說,她的作品是寫給所有人的,寫給小人物,寫給我們這個時代,也寫給她自己。換而言之,簡·奧斯汀雖然年紀尚輕,但是已經開始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創作了。
這可以從她充滿韻律、均衡、嚴謹的句式中感受到。“她不過是一個脾氣溫順、彬彬有禮、樂于助人的年輕女子,因此我們不可能不喜歡她,她只是容易被人輕視罷了。”這樣的句子注定了要比圣誕節更持久。它輕松自在,趣味橫生。《愛情與友誼》就是這樣一部作品。然而,整部小說中回蕩著一種清晰透徹,卻與小說其他部分格格不入的聲音。那是什么呢?是笑聲。這個十五歲的少女獨自坐在角落里嘲笑著世界。
十五歲的女孩子總是愛笑。她們會笑話賓尼先生錯把鹽當成了糖,會因為湯姆金老太太一屁股坐在了貓身上而笑得喘不過氣。然而,轉瞬間,又會變得泣不成聲。她們對人沒有一成不變的觀點,人性中總有什么是永遠可笑的,男人和女人也總有一些能一直引得我們諷刺的特征。她們不知道,每場舞會上都會有人像格雷維爾夫人那樣冷漠,也有人像可憐的瑪麗亞那樣遭人怠慢,這是舞會的永久特征。但是,簡·奧斯汀自出生之日起就對此一清二楚。肯定是她一出生,就有一位棲息在她搖籃邊的精靈,帶她飛越了整個世界,所以,當她再次回到搖籃里時,她不僅知道了這個世界是什么樣子的,而且選好了自己的國度。她當時就已經同意,只要讓她統治那片領土,她就不再貪圖其他地方。因此,十五歲時,她就對自己和他人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了。不論寫些什么,她所創作的結局、轉折和設定都是基于這個宇宙,而不是基于某座牧師住宅。簡·奧斯汀是一位不帶感情色彩的作家,令人捉摸不透。牧師的女兒簡·奧斯汀曾遭格雷維爾夫人冷落,但作為作家,簡在書中對她的言行進行了精彩刻畫,卻沒有留下絲毫惱怒的痕跡。作者始終將目光對準靶心,讀者也明確知道她瞄準的是人性中的哪個部位。我們之所以對此一清二楚,是因為簡·奧斯汀嚴守契約,從不越界。哪怕在十五歲這樣多愁善感的年紀,她也從來沒有為自己感到過羞恥,從來沒有因為一時的惻隱之心而削弱諷刺的鋒芒,也沒有因一時的狂熱而模糊人物的輪廓。她的手里好似握著棍子,指著說道:憐憫和狂熱,到此為止。一切都邊界分明。但是,她也不否認還有明月、高山、古堡這類浪漫之物,在世界的另一側。簡甚至寫了一部關于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的愛情故事。她對女王十分崇拜,稱其為“世上首屈一指的人物”。小說寫道,是“一位迷人的公主。諾福克公爵曾是她唯一的朋友,而現在她的朋友只有我、惠特克先生、勒弗洛伊夫人和奈特夫人”。運用這樣的語言,簡·奧斯汀不僅巧妙地克制了自己的激情,而且總是以笑聲收尾。聯想到不久之后,年輕的勃朗特在其位于英國北部的牧師住宅里寫了一部關于威靈頓公爵的小說,會十分有趣。
那個一本正經的小女孩兒長大了,成了米特福德夫人記憶中“最漂亮、最愚蠢、最矯揉造作的花蝴蝶,忙著給自己尋覓一位理想夫君”,而且不經意間創作了《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是在一扇吱呀作響的房門背后偷偷摸摸寫就的,時隔多年才得以出版。有人認為,寫完 《傲慢與偏見》 之后不久,簡·奧斯汀就開始創作《沃森一家》,但出于種種原因,她對這部小說并不滿意,因此該書并未完成。偉大作家的二流作品也是值得一讀的,因為這些作品為評論作家的杰作提供了最佳視角。這些二流作品更加清晰地暴露出作者在創作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而那些克服困難的手段也尚未被巧妙地遮掩起來。首先,小說開頭幾章顯得僵硬、直白,這表明簡·奧斯汀是那種先在第一版中粗略陳述事實,然后再添枝加葉、反復修改的作家。
本圖由AI生成
很難說她是怎么做的,她會做哪些增刪,會采用怎樣的藝術手法。但是有奇跡出現。十四年乏味的家庭生活被精巧、毫不費力地引入小說之中。讀者將永遠猜不到初稿是怎樣艱難地寫出來的。這里我們會發現,簡·奧斯汀畢竟不是魔術師。和其他作家一樣,她必須努力營造出一種氛圍,才能讓自己獨到的才華結出碩果。她不斷摸索,讓讀者翹首以待。突然間,她成功了,故事終于可以按照她喜歡的樣子呈現了。簡·奧斯汀告訴我們:愛德華茲一家要去參加舞會;湯姆林森家的馬車匆匆駛過;有人給查爾斯“遞上了一副手套,要他把手套戴好”;湯姆·馬斯格雷夫捧著一桶牡蠣,躲到偏僻的角落里,顯得極其享受。③作者的才華得以釋放,才如泉涌。
我們瞬間感到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只有簡·奧斯汀才能讓讀者體會到這種獨特、強烈的感受。但是,這一切都是由什么構成的呢?鄉下小鎮子上的一場舞會,在禮堂內握手言笑的幾對夫婦,吃吃喝喝的小型宴會,等等。至于災難性場面,也不過是一個男孩被一位年輕女士冷遇,又被另一位女士善待。這里既沒有悲劇,也沒有英雄壯舉。然而,出于某種原因,這些不起眼的場景在莊嚴的外表下暗流洶涌。作者讓我們見識到,如果愛瑪能夠在舞會上有如此舉止,那么當她遇到更大的人生危機時,她該如何體貼周到,如何溫柔仁愛,如何情真意切!愛瑪的一舉一動,不可避免地出現在眼前。因此,簡·奧斯汀能夠駕馭比表面上看起來更加深厚的情感。讀者在她的激勵之下,用想象填補空白。她寫的看起來只是些瑣碎小事,其間卻包含了某種在讀者頭腦中不斷擴展延伸的東西,那些表面上微不足道的場景也因此被賦予了最持久的生命形式。人物性格永遠是小說的重中之重。瑪麗在三點差五分的時候,拿著托盤和刀箱走了進來,而奧斯本勛爵和湯姆·馬斯格雷夫正好在這個時候造訪。我們不禁要問:愛瑪此時會有何舉動?場面十分尷尬,因為這兩位年輕人過慣了更加精致的生活,而愛瑪會被當作一個沒有教養、粗俗猥瑣的平庸之輩。人物之間的對話迂回曲折,讓讀者提心吊膽。我們的注意力一半在當下,一半在未來。最后,愛瑪的表現印證了讀者對她的厚望,我們為之深深感動,就好像見證了一個重大事件。不錯,這部作品沒有完成,而且略遜于簡·奧斯汀的杰作,但是作者的偉大之處通通囊括在這部小說里。《沃森一家》具有永恒的文學品質。小說對人類價值觀的洞察力極其敏銳,即便忘了作品的表層活力,忘記它如何貼近生活,這種洞察力也足以為讀者帶來更深層次的樂趣。把這也忘了吧,一個人能夠沉浸在更為抽象的藝術形式之中,享受由此而來的極度滿足感。這一藝術形式在描繪舞廳時,改變了場景中人物的情緒,調整了段落之間的比例。我們欣賞這段描寫,并不是出于它在故事中所起的銜接作用,而是出于其自身價值,這與欣賞詩歌如出一轍。
然而,據傳言所說,簡·奧斯汀頑固、古板、嚴謹、細致,且沉默寡言,是一根“人人生畏的撥火棍”。這些傳言也是有跡可循的。她可以毫不留情,是整個文學史上最持之以恒的諷刺家。《沃森一家》 前幾章的突兀,表明簡·奧斯汀并不是那種多產的天才。她無法像艾米莉·勃朗特那樣,只需推開門就能讓世人感知到自己的內心。她要像采集筑巢用的樹枝和草芥那樣,恭恭敬敬、高高興興地收集素材,然后再把這些素材整整齊齊地排列在一起。然而這些樹枝和草芥本身顯得干巴巴、灰撲撲的,不外乎是些大大小小的房子,一場場茶會、晚宴,以及為數不多的幾次野餐罷了。
生活不過是寶貴的人脈和充足的收入,是泥濘的小路、打濕的雙腳和女士們常常感到厭倦的情緒。鄉下中上層家庭通常受到的教育,以及一些不會帶來重大后果的小原則支撐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日子里,惡習、冒險、激情均不占一席之地。然而,簡·奧斯汀對這種普普通通、卑微瑣碎的生活毫不回避,將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她耐心地告訴我們說,他們如何“一路馬不停蹄,直至抵達紐伯里才停下來,在那里舒舒服服地享用了一頓融正餐與夜宵為一體的美餐。享樂又疲憊的一天就此結束”。簡·奧斯汀對傳統的敬重絕不只是表面敷衍,她不僅接受了這些成規,而且對其深信不疑。在描寫像埃德蒙·伯特倫①這樣的神職人員或者水手的時候,她好像是受到了其神圣職位的影響,以致無法自由發揮喜劇天分,而這卻是簡·奧斯汀的重要工具,因此描寫常常淪為彬彬有禮的贊美,或者實事求是的陳述。但這些只是例外。在大多數情況下,簡·奧斯汀的態度讓人想起那位匿名女士脫口而出的話:“一個談吐風趣、專會拿捏人物性格的才女,她沉默的時候著實讓人害怕。” 簡·奧斯汀既不想革新,也無意于抹殺些什么。她只是保持著沉默。這讓人害怕!她創作出了一個又一個笨蛋、凡夫俗子,以及清高之士,柯林斯先生、沃爾特·艾略特爵士、班納特夫人這樣的人物接二連三地出現在她的筆下。她的語言如同揮舞著的鞭子,將人物團團圍住,來回抽打的鞭子為這些人物勾勒出了永恒的輪廓。既沒有為這些人物尋找任何借口,也沒有對他們流露出絲毫憐憫之情,朱莉婭和瑪麗亞·伯特倫的故事一旦講完,兩個人就銷聲匿跡了,只剩下伯特倫夫人。
其實,我們也不希望有任何改變。虛榮與浮華令人義憤填膺,道德淪喪讓我們怒火中燒,由此而來的痛苦與熱忱敦促我們改良這樣一個相互刁難、充滿愚蠢行徑的社會,即便如此,這一任務遠超我們的能力,因為人性就是如此。十五歲的簡·奧斯汀就已對此心知肚明,成人之后更是將其展現得淋漓盡致。就在伯特倫夫人試圖把伯格從花壇邊趕走的時候,她派查普曼晚些時候去幫范妮小姐一把。洞察力如此完美,諷刺如此公允,雖然始終如一,卻幾乎逃脫了讀者的注意。這些小肚雞腸、相互刁難的品行未能打破讀者的沉思。奇怪的是,我們在欣喜之時,卻又忍俊不禁。美照亮了這些愚人。
事實上,這種難以捉摸的品質通常由完全不同的成分構成,將其融為一體,需要某種特殊才能。簡·奧斯汀的幽默與品位相得益彰。在她筆下,傻瓜就是傻瓜,勢利小人就是勢利小人。簡·奧斯汀之所以可以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她頭腦中有一個清醒、理智的典范,即便是在逗笑讀者的時候,這一典范也會毫不含糊地傳達給讀者。此前,還沒有哪位小說家能夠更充分地利用對人類價值的無可挑剔的感知力。簡·奧斯汀以一顆持之以恒的心、始終如一的高雅品位,以及近乎苛刻的道德觀念為依托,展現了種種與真誠、善良、實事求是相背離的人和事,而真誠、善良、實事求是存在于英國文學中最令人欣喜的事物。她在描繪瑪麗·克勞福德好壞參半的人品時使用的就是這一方法。作者任她絮絮叨叨地說個不停,要么埋怨牧師,要么贊美一萬鎊年薪和一位準男爵,駕輕就熟、精神飽滿。但是,簡·奧斯汀會時不時地敲出自己的音符,雖然只是輕輕一擊,卻恰到好處,瑪麗·克勞福德的牢騷雖然依舊好笑,卻索然無味了。小說的場景因此有了深度、美感和復雜性。小說的美感,乃至莊嚴肅穆的氛圍,正是源于諸如此類的對比,其非凡之處不僅不亞于作者的才智,而且是構成這種才智不可或缺的部分。簡·奧斯汀在《沃森一家》中讓讀者預先體驗到這種力量,我們不禁要問:在她筆下,普通的善舉何以變得意味無窮?這一才華在她的杰作中得到了完美呈現。正值北安普敦郡的正午時分,一個遲鈍的年輕人在樓梯上與一位身體虛弱的年輕女士說話,他們正要上樓去換晚宴時要穿的衣服,此時女仆們從他們身邊經過。然而,就在這些平凡瑣事之中,語言突然充滿了意義,此時此刻成了兩個人平生最難忘的一刻。此情此景充實、豐滿、熠熠生輝;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幅深沉、安詳,又令人戰栗的畫面。然而這幅畫面轉瞬即逝,接下來,女仆從身邊經過,生活中積攢的所有快樂都匯聚成一滴水珠,悄悄地沉下去,成了滾滾紅塵中的滄海一粟。
簡·奧斯汀對生活瑣事有著深刻的洞見,選擇以聚會、野餐、鄉間舞會等為創作對象就再自然不過了。攝政王和克拉克先生曾“建議她改變寫作風格”,但這并不足以引起她的興趣。在簡·奧斯汀的眼里,愛情、歷險、政治、陰謀都趕不上那些在鄉下別墅樓梯間度過的生活。攝政王和他的圖書管理員曾試圖動搖簡·奧斯汀不受腐蝕的良知,擾亂她準確無誤的判斷力,卻遇到了相當大的阻礙。十五歲就能寫出一手好文章的她自此從未停止過寫作,并且她的小說不是寫給攝政王或者圖書管理員看的,而是寫給全世界看的。簡·奧斯汀對自己的能力一清二楚,知道哪些材料適合自己。她對作品的要求極高,只會選擇自己能夠駕馭的材料。不過仍有一些超出她的領域的事情,有些情感是她無論怎么努力、用何種手段都無法完美傳達的,比如,她不知道該如何讓女孩子熱情洋溢地談論旗幟、教堂這些事情,也無法全身心地營造浪漫時刻。她采用各種手段來避免激情的場面,以自己的方式側面描寫自然及其美,比如,描寫美麗的夜色,卻沒有提過月亮一次。她寫道:“晴朗的夜,光輝熠熠,與樹林間幽暗的陰影形成鮮明的對比。”當我們讀到這些文字時,夜景瞬間變得“莊嚴肅穆、舒緩可愛”。一切如其所言,簡簡單單。
簡·奧斯汀對各種天賦的平衡異乎尋常地完美。她完成的小說沒有敗筆,幾乎沒有哪一章節有失水準。然而,她畢竟四十二歲就去世了,她當時正處于創作高峰。她仍在經歷種種變化,而這些變化往往讓作家生涯的最后階段成為最有意思的時期。簡·奧斯汀生機勃勃、熱情洋溢,天生富有偉大的創造力,毫無疑問,只要還活著,她就會創作出更多作品。人們不禁會想到,她也許會寫出不同風格的作品。邊界已經劃定。月亮、山丘和城堡都在邊界的那一邊。但是,她不是有時也會忍不住想要越界一分鐘嗎?她不是正考慮用自己快樂、美妙的方式開啟一次短暫的發現之旅嗎?
《勸導》是簡·奧斯汀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說,讓我們以該書為參考,看看她如果活著的話,會寫出怎樣的作品。《勸導》 有其獨到的美妙與沉悶。
沉悶往往是過渡期的標志。作家感到些許厭倦,因為她對自己筆下的世界過于熟悉,已看不到任何新鮮之處。她的喜劇場景中出現了粗糙的地方,這意味著沃爾特爵士的虛榮心或者埃利奧特小姐的勢利已不再讓作者感到好笑。作品中的諷刺變得尖刻,喜劇成分則變得粗糙。作者已無法以新穎的視角來感知日常生活中的好笑之處,也沒法集中精神看待眼前的事物。
然而,盡管我們覺得簡·奧斯汀以前寫過類似的作品,而且寫得更好,我們還是感到她在這部小說里進行了一些從未有過的嘗試。《勸導》里有一些新鮮元素,大概正是這一品質點燃了惠威爾博士的熱情,他堅持認為,“《勸導》是簡·奧斯汀作品中最優美的一部”。簡·奧斯汀漸漸發現這個世界比她以為的更遼闊、更神秘、更浪漫。我們感覺,她對安的描寫同樣適用于她自己:“她年輕時被迫謹言慎行,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學會了浪漫——一個不自然的開端引發的自然結果。”她常常談論自然界中美麗且憂郁的一面,談到秋色,以前她更愛談及春天。比如,她提到“鄉下的秋季讓人感到既甜美又憂傷”。她注意到“泛黃的葉子,枯萎的樹籬”,還觀察到“人們對某地的熱愛不會因在這里遭受痛苦而減弱”。簡·奧斯汀對大自然有了新的感知,但是變化并不僅僅體現于此,她對待生命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在 《勸導》 的大部分篇幅中,簡·奧斯汀以一位不幸的女人的視角看待生活,因此對別人的幸福與不幸有著特殊的同情心,最終不得不用沉默來品評人生。因此,與以往不同,小說對生活的觀察更側重于人物感情,而非客觀事實。在描寫音樂會的場景中,以及在討論女性忠貞的著名段落里,作者的某種情感得以表達,這從作者生平和小說藝術的兩個層面表明,簡·奧斯汀不僅愛過,而且不再懼怕談論愛情。嚴肅的生活經歷只有在經歷了時間的沖刷和徹底的沉淀之后才會成為小說創作的素材。1817年,簡·奧斯汀已經準備就緒。從外部看,她所處的環境也即將發生巨大變化。此前,簡·奧斯汀的名聲提升緩慢。奧斯汀-利先生曾寫道:“我懷疑,是否還有其他知名作家會有如此默默無聞的個人生平。”如果簡·奧斯汀能再多活幾年,一切就會大不相同。她也許會留在倫敦,外出就餐,會見名人,結交新朋友,或者讀書、旅行,然后回到寧靜的鄉村小屋,閑暇時盡情回味自己積累下的所見所聞。
而這一切對簡·奧斯汀還沒來得及寫的六部小說會有什么影響呢?她不會寫犯罪、激情、歷險等主題的小說,也不會為了滿足出版商的要求,或者迎合朋友們的奉承,而寫出潦草、虛偽的作品。但是她會比以前知道得更多,安全感會受到動搖,喜劇創作也會因此受挫。她可能不再那么信任 (這一點在 《勸導》 中已初露端倪) 人物之間的對話,而是更多地依靠反思來讓讀者了解她筆下的人物。那些精彩、短小的對話在幾分鐘內就概括了人物的方方面面,不論是克羅夫特海軍上將,還是馬斯格羅夫夫人,這些信息足以讓讀者徹底了解小說人物。然而,這種隨性的速寫雖然涉及人物分析和心理描寫,但是已經顯得過于粗糙,無法承載簡·奧斯汀目前對復雜人性的理解。她也許會找到一種方法,既能像以往一樣保持清新、沉穩的風格,又能讓作品變得更加深刻、富有啟發性。這種方法既能夠傳達人們言說的事物,又能表達未被言說的事物;不僅能展現人物的本質,也能描繪生活的真相。簡·奧斯汀也許會與小說人物保持更遠的距離,更多地把他們視為一個群體,而非孤立的個人。作品中的諷刺也許不會像從前那樣連續不絕,但是會變得更加嚴肅、尖刻。簡·奧斯汀也許能夠成為亨利·詹姆斯、普魯斯特的先驅。夠了,不需要再假設下去了。這都是些徒勞無益的設想:簡·奧斯汀是女性中完美的藝術家,寫出了不朽的佳作,“就在她開始對自己的成功感到自信的時候”與世長辭了。
(程辰雨 譯)
本文節選自|《伍爾夫讀書隨筆》
作者|弗吉尼亞·伍爾夫 著,董靈素 等譯
About us
我們是有故事的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官方故事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