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小劇場新排劇目《一日頂流》,5月19日首次面見媒體。原著作者石一楓,北京人藝院長、本劇藝術指導馮遠征,導演楊佳音,主演李珀、王君瑞、張鑫名等主創集體亮相,分享了該劇的多個“第一次”。
改編自魯迅文學獎得主石一楓的同名長篇小說。該小說首發于《收獲》雜志2024年冬卷,2025年4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小說講述了北京青年胡莘甌因一次直播事故意外成為頂流網紅,卻在流量裹挾中選擇逃離城市,在躲避關注與尋找自我中,一段家庭塵封往事被揭開,其與沉迷虛擬世界的父親胡學踐的隔閡也逐漸消融。
作為剛剛面世的小說,這部作品以敏銳的時代觸覺,捕捉互聯網浪潮下人們生活的細微變化與心理波動,生動刻畫了網絡社交、流量經濟等新興現象對普通人生活的沖擊。書中充滿當下流行的網絡熱梗與鮮活對話,帶著未經時間沉淀的原汁原味,如同將現實生活中的新鮮切片,迅速傳遞給讀者與觀眾。
對于自己的作品第一次被改編成話劇就能呈現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石一楓表示,“我從小就是人藝的戲迷,今天我的小說能像我的文學偶像老舍、劉恒等前輩們的作品一樣,在北京人藝排演,圓了我作為‘北京作家’的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寫一代人的北京,我所寫的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北京,一個既是千年古都又是虛擬之城的北京。”
為了將這部剛剛問世的反映當下國人互聯網時代生活的小說盡快呈現于舞臺,北京人藝采用了全新的創作模式——由導演、演員、設計等主創人員組成劇本創作小組,通過集體創作將小說直接改編成劇本搬上舞臺。“這個戲體現了北京人藝一貫的創新精神。人藝曾誕生了中國第一部小劇場話劇,也演出了許多先鋒戲劇;我們也有著大量通過二度創作使原劇本更加豐滿甚至大大提升的例子,相信青年一代依舊有著這樣豐沛的創造力。”藝術指導馮遠征對此充滿信心,“這個創作模式在國際上有不少成功先例,也是當今藝術創作的發展趨勢之一。這次《一日頂流》嘗試的‘從小說到舞臺’的直通線路,相信會為更多優秀小說登上人藝舞臺提供機會。”
如果說當代、北京、原創話劇一直是北京人藝的創作重點,那么人工智能、流量等與當下生活密切相關的科技題材卻是第一次出現在人藝的舞臺上。原著通過講述生活在北京的胡學踐、胡莘甌兩父子的故事,呈現了互聯網時代的眾生百態,那么高度凝練的話劇則以較為先鋒的姿態完成了對數字時代的“病理切片”實驗。導演楊佳音表示:“人們每一天的生活都被科技影響和改變著,既享受了便利,也有困惑和迷茫。我們不批判其中的任何行為,只是希望能通過科學哲思和市井煙火的有機碰撞,來探討真實的人和人的情感,而這與原著的思想內核高度一致。”
剛剛在《慳吝人》中有過默契合作的李珀、王君瑞、張鑫名三位年輕演員齊聚《一日頂流》劇組,他們在劇中每人分飾幾個角色。除了真實存在的人物角色,還包括人工智能、屏幕中的人等共計十余個角色。該劇的舞美同樣也做出了新嘗試,首次通過院內公開征集的方式,遴選出最佳舞美設計方案。據導演楊佳音介紹,劇組收到了許多投稿,其中不乏剛加入劇院的年輕同仁的積極參與,為劇目的創作帶來了新鮮血液與更多可能性。“最終的舞美采用了賽博風格,與題材風格高度契合。整個舞臺被設計成電腦機箱的樣子,在強烈的科技感中透露出一種荒誕的詩意。”
據悉,《一日頂流》將于6月6日登上北京國際戲劇中心·人藝小劇場的舞臺。
供圖/北京人藝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編輯/胡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