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路上看到一些網約車后張貼著刺眼的告示:"營運車買不到保險,出事了賠命不賠錢"。
這些用馬克筆手寫的標語,像一道道傷口,暴露著這個行業的隱痛。當我們搖下車窗詢問,司機師傅們總會苦笑著掏出一疊被保險公司拒保的通知單,或者展示手機上高達一兩萬的保費報價。
這種情況在新能源網約車群體中尤為嚴重。某品牌熱門車型的司機們組建了維權群,群里每天都有新的拒保案例:保險公司要么直接拒絕受理,要么要求安裝定價數萬元的智能監控設備,更有人被要求預存五萬保證金才能投保。
交強險雖然還能勉強購買,但十幾萬元的死亡傷殘賠償限額,在重大事故面前無異于杯水車薪。
深層矛盾在于風險與成本的錯配。數據顯示網約車日均行駛里程是私家車的3倍,單車年均出險頻次達1.7次,遠超普通車輛。
保險公司將這些風險全部轉嫁給司機,某地新能源網約車保費兩年暴漲160%,保費收入比甚至突破1:3的警戒線。同樣的車型在不同城市保費能差出四倍,完全背離了風險定價原則。
有的司機被迫繼續用"非營運"性質投保,出險后才發現保險公司有權拒賠;有的掛靠公司強制司機購買指定保險,實際保障范圍卻大幅縮水;更有人轉向地下保險統籌,這些組織承諾低保費高賠付,但真實理賠兌現率不足三成。
某省銀保監局調研顯示,第三方評分體系將80%網約車劃入高風險等級,但評分標準卻從未公開,任何行業的發展都不該以犧牲從業者的基本保障為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