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新聞報道,2025年4月1日,沈陽某小區(qū)16歲的于行健墜樓身亡。
根據(jù)網(wǎng)絡信息顯示,于行健生前是信息學奧賽銀牌得主,被稱為是百年一遇的天才。但是在最后一次競賽失利后,選擇了結(jié)束生命。
當前我們國家實施的教育體制,為的是更多的向上輸送人才,尤其是那些在某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國家在物理、化學、生物、數(shù)學和信息5個學科開展競賽,也確實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
取得好成績不僅僅名利雙收,拿到名次的甚至可以直接進入北大清華深造。
一旦孩子能夠在競賽中獲得理想的成績,父母也高興,學校也高興,當?shù)氐慕逃到y(tǒng)也很高興,但是很少有人考慮到孩子,他在這一路上經(jīng)歷了什么。
于行健的人生軌跡可以說是無數(shù)雞娃家庭的縮影。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編程,初中包攬省級競賽前三名
人都說出名要趁早,但是當這個孩子太早的暴露出聰慧的時候,他身上的所有優(yōu)秀也變成了身上的枷鎖。
今天的教育就相當于提前燃燒孩子所有的能量,只是為了他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名義上為的是孩子的未來和前途,但實際上每一個參與者都不是無辜的。
家長不是無辜的,所以最后承受苦難最深的就是家長,每一個望子成龍的父母都有過這種心理,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完成。
于行健父親寫了一封對孩子的祭文,但是字里行間看得出來父親的教育理念,是典型的中式精英教育。
從孩子的名字當中就能夠看得出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看得出來父親對他天賦的推崇,也看得出來父親對他成功的執(zhí)念。
兒子去世了以后,父親寫的祭文說孩子所有努力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家庭的壓力最終讓孩子不堪重負,最終在競賽失利以后從高樓墜落。
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展露天賦,但是在最后一次競賽中排名跌至第十,未能進入省隊名單,這本來已經(jīng)是非常優(yōu)秀的成績,卻被他視為無法接受的失敗,成為了壓垮心理防線的誘因。
我們太過于追求孩子在某一天賦的初露崢嶸,但是卻也忽視了他自我認同和生命意義的迷失。于行健本身興趣廣泛,天文、攝影、漫畫……但這些愛好都被浸在擠壓到邊緣。
父親在祭文當中描繪他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其實就是在暗示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們這個社會,過度吹捧神童,也讓很多孩子家長老師都陷入到體系當中不能自拔。這種價值觀加深了孩子的自我苛責,最終也讓他丟失了生命。
我們太過于追求教育的終極目標。這類悲劇的背后,其實是靈魂的偏差。
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完整的人,單一方面有天賦,是值得尊重的,但是生命的價值在于體驗和成長,而不是在那里堆起獎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