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布語
編輯 | 幸凱
鎖編、核減、停招、清退,四記重錘砸向“鐵飯碗”。
近日,湖北鄂州市明確將中小學教師編制總量鎖定為8850名,核減500名小學編制調整至初中階段。
隔壁的江西在近5年內默默縮減了教師招聘量,累計降幅達84%,其中某縣更是直接官宣暫停2024年新教師招聘。
當“鐵飯碗”變成“動態碗”,教育系統正經歷結構性變革。
據《中國機構編制》披露,鄂州通過跨區域調配編制1729名,重點保障生源增長區域,同時撤并43所小規模學校優化資源配置。全國層面,近10多個省市已掀起“教師退出潮”,對考核不合格者實施轉崗、待崗或解聘。
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研究團隊做出的模型預測:到2035年,全國將有約150萬小學教師、37萬初中教師過剩,總計近200萬。
曾被視為最穩的職業,如今真要成“縮編急先鋒”了嗎?
從“只增不減”到“鎖死核減”,什么信號?
事實上,教師縮編并非一夜之間襲來的風暴。
今年2月,江西南昌進賢縣公開宣布:目前待入編教師超百名,受編制限制,自2024年起,暫停招聘教師。
今年3月底,江西萬年縣正式宣布,2025年停止招聘英語老師。
而江西或許只是一個全國性縮影,這場“鐵飯碗”不保的風暴早在全國蔓延:
湖北鄂州:全國首個“鎖死”中小學教師編制的城市,對教師崗位控制總量、核減編制雙管齊下;
湖南衡陽:2023年啟動“百人轉崗計劃”,將教師分流至文旅局、檔案館等非教育崗位;
貴州貴陽:推行“末位淘汰制”,首次取消目標績效、再次調離轉崗、三次落聘退出。
一紙公告,讓數千名備考的師范生措手不及,也打亂了不少教師培養家庭的發展計劃。
“鐵飯碗”正被前所未有地撼動,而根源藏在10年前的人口曲線里。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釋放生育意愿,帶來1786萬新生兒的小高峰。但此后,出生人口“六連跌”,2022年降至956萬,2023年進一步下探至約800萬。
“人口變化對教育的影響有15-20年延遲期。”喬錦忠教授在《人口與教育資源配置白皮書》中指出,“2016年出生的小孩2022年上小學,2023年上小學的已是2017年出生的孩子——而這正是出生人口暴跌的起點。”
據喬錦忠團隊模型預測:義務教育在校生數將在2024年達到1.42億峰值,隨后以每年加速度減少的態勢萎縮。
2025—2028年,每年減少一兩百萬;
2028—2035年,每年減少三四百萬;
到2035,將銳減至1.1億。
也就是說,未來10年,義務教育在校生數將減少超3千萬人。這場“生源荒”已顯現出摧枯拉朽之勢:
——幼兒園首當其沖: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在園幼兒減少534萬人,幼兒園關停1.48萬所。人口大縣安徽臨泉縣,50所幼兒園在一年內消失;
——小學關停潮蔓延:四川渠縣2023年關停18所民辦小學,福建泉州2024年注銷22所學校;
——中學“縮班”進行時:江蘇某四線城市重點中學,2023年新生班級數從24個減至18個,連校長都苦笑,“多出來的教室改成教師辦公室了。”
此外,或許已經有人注意到,目前相繼宣布教師縮編的多集中在內陸,而少有沿海地區的城市。
2024年,深圳學區房均價逼近10萬元/㎡,一個學位的溢價可達百萬元,與人口負增長地區“連教室都坐不滿”的尷尬相比,一線城市的家長仍在為“入學一席”爭得頭破血流。
這揭示了一個現實:相對而言,財政薄弱地區的教師們受到的沖擊可能會更大。
畢竟在支出巨量的教育投資成本前,提前鎖死教師編制,也有財政“節流”的考慮。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嚴控財政供養人員”,明確其規模需與地方人口、財力匹配。
這意味著,在“過緊日子”背景下,多地教師編制擴張空間顯著收窄的未來已成定局。
曾幾何時,教師職業是不少家長眼中的最優解:
工作穩定性強、享有寒暑假福利、職業發展路徑明確清晰,上編如上岸。
據紅星新聞報道,2012-2021年我國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從17.2萬人次爆發式增長至1144.2萬人次,十年間增幅達66倍。
而如今,供需雙向擠壓下,師范生的就業預期出現嚴重分化:一方面,熱門高校畢業生仍搶破頭考編;另一方面,不少新教師在入職后短短數月便被迫轉崗或待崗,職業安全感驟降。
面對“無生可教”的困局,在讀或打算考讀師范的學生們該何去何從?
當下,一場教育系統的自我革命正悄然展開。
小班制改革曾被寄予厚望。北京師范大學研究團隊在《2035教育趨勢報告》中提出,若將小學班級規模從45人壓縮至歐美標準的20人,過剩的教師資源可瞬間轉化為短缺。
然而,這一美好理想很快撞上現實的銅墻鐵壁。
以上海某區試點為例,小班化要求校舍擴建30%,教師薪酬支出翻倍,財政壓力令地方政府難以喘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一位參與試點的教育局官員坦言:“生均成本從每年1.2萬元飆升至2.8萬元,這筆錢從哪來?”
更棘手的是結構性矛盾:英語教師過剩與物理教師緊缺并存,若盲目縮減班額,可能加劇學科師資的“旱澇不均”。
給小學生增設小班的夢破碎,但給“老孩子”增設課堂卻意外開辟了新藍海。
鄰居韓國在應對少子化時采取的行動為我們提供了參考樣本。2023年3月,韓國蔚山小學的140名“銀發新生”穿著紫色校服走進教室,這一場景在中國迅速引發連鎖反應。浙江桐鄉老年大學的56門課程在秋季招生時1分鐘內被搶空,北京老年開放大學的短視頻制作課連續三次擴容仍供不應求。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老年教育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未來十年的戰略方向。”據教育部數據,2023年全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8億,而老年大學覆蓋率不足5%,這意味著一片尚未開發的“教育荒漠”亟待開墾。
此外,在教師縮編的大背景下,一些老牌的師范院校鼓勵師范生們轉行“向外卷”,跨界革命顯得尤為激進。
2023年8月,湖南師范大學宣布成立醫學部,兩個月內密集掛牌5所醫學院和2家附屬醫院;無獨有偶,華東師范大學開設“教育人工智能”專業;陜西師范大學將康養課程納入必修模塊。
把“師范”做成“師范+”的求生策略背后,是政策端的強力驅動。
近兩年,多地教育部門提出,嚴控教育類專業布點增設、控制教育類專業招生規模。
四川省教育廳就曾在《關于深化高校聯動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嚴控教育類專業增設,非師范院校原則上不得新設教育學科。
從理想化的小班制,到擁抱銀發群體,再到顛覆性的專業跨界,教育系統的自救實驗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
在人口結構劇震的時代,固守“傳統”無異于坐以待斃。當 "鐵飯碗" 變為 "能力碗",沒有永恒的講臺,只有進化的教育者。
歷史亦反復印證:沒有任何一種職業形態是永恒范式,也不存在絕對安全的“避風港”。
我們正處于人口寒冬與教育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拐點上。必須意識到,唯有徹底打破對“鐵飯碗”的迷信,教育系統才能在大潮中穩住陣腳,讓每一位教師與每一個學生都不被時代拋棄。
2025年風高浪急,世界格局巨變,面對關稅、脫鉤,普通人如何守護自己的錢袋子?
若你有這個困惑,一定要看 智谷趨勢內部研判 ,每周為您解讀 國際、宏觀、政策、樓市、商業等 重要動向。全年48期,助你看清趨勢,直達財富的本質信號。
原價299/年,通過本文訂閱,智谷老讀者福利價199元/年,還加贈一年12場閉門直播!
限時開放30個名額
299元立減100元
三天后窗口關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