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夏風輕拂,習水縣程寨鎮大合水村的百畝油菜高粱復合種植示范基地迎來首季測產。不同于以往,這片試驗田里,油菜壟間新長出的高粱苗郁郁蔥蔥,展現出勃勃生機。這是習水縣推行多元帶狀復合種植模式的生動實踐,通過“時空巧配”,讓農田實現了“一地多收”的良好效益。
油菜地里套種的蔬菜長勢良好。任奕欣攝
走進大合水村接茬種植試驗基地,無人機視角下,油菜植株整齊地碼放在秸稈上,宛如連綿的“山丘”。淡黃色的油菜莢果成簇低垂,顆顆飽滿,村民們手持鐮刀穿梭其中,忙著收割油菜。田埂旁,農技人員正用測產工具仔細測量油菜,本子上密密麻麻記滿高度、分枝、行距等數據,為優化下季種植積累科學依據。
田埂旁,農技人員手持測產工具對油菜進行測量。何小露攝
村民袁方平一邊勞作一邊算起經濟賬:“種高粱之前套種的蔬菜,油菜收完后,高粱也能接上,中間省了整地時間,產量也樂觀。”讓他格外高興的是,從播種、田管到收割,鎮農技站全程托管服務,讓復合種植輕松又省心。
村民袁方平正在收割今年的新油菜。何小露攝
今年,習水縣將“時空補償效應”理論模型應用于農業生產,在程寨鎮等地通過優化田間配置、科學篩選品種、適時收獲處理,實現油菜與蔬菜、大豆與玉米、大豆與高粱的高效共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作物產量。同時,成立專門技術小組,落實技術人員包片、包點指導制度,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分區域、分季節、分層次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
淡黃色的油菜被整齊碼放,新冒頭的綠油油高粱苗正茁壯成長。任奕欣攝
“為解決高粱、油菜接茬搶時矛盾,我們在程寨鎮大合水村、印江村開展高粱+大豆、油菜+蔬菜多元復合種植試驗。目前,油菜、蔬菜都進入采收測產期,這種模式能實現‘一年一地,四熟四收’,有效幫助群眾增產增收。”習水縣程寨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負責人歐澤容介紹。
村民們正手拿鐮刀穿梭其中收割油菜。何小露攝
目前,蔬菜、鮮食胡豆和油菜已完成采收測產。數據顯示,青菜單產達615.5公斤/畝,產值900元/畝;鮮食胡豆測產鮮籽粒重單產119公斤/畝,產值950元/畝;油菜單產達96公斤/畝,產值670元/畝。與凈作單一作物相比,實施多元復合帶狀種植,農民每年每畝可增收800元-1000元左右,產值增加16%左右。
從無人機視角向下俯視,油菜植株被整齊碼放在秸稈上,形成連綿的“山丘”。任奕欣攝
從“油菜 + 蔬菜”到“油菜 + 高粱”,習水縣“接茬不斷檔、一地多生金”的復合種植模式,展現了現代農業對土地潛能挖掘的不懈探索。通過作物搭配的科學“算法”,農田搖身一變成為多元化生產的“聚寶盆”,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開辟新路徑。(刁苓沙、何小露、任奕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