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健康體重成為了許多人關注的焦點。保持健康體重不僅能提升外在形象,更能為身體帶來諸多益處,如降低慢性疾病風險、增強免疫力等。而科學運動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途徑之一。
健康體重并非單純追求低體重,而是要維持在一個適宜的范圍內。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人的體質指數(BMI)應保持在 18.5 - 24.9 之間。BMI 是通過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數值,例如,一個人體重 60 千克,身高 1.7 米,其 BMI 為 60 ÷(1.7 × 1.7)≈ 20.8,屬于健康體重范圍。但需要注意的是,BMI 只是一個參考指標,肌肉量較多的人可能 BMI 稍高,卻依然擁有健康的體脂率和身體狀態。
適合普通人群的科學運動方式
(一)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是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提高心肺功能,同時大量消耗熱量。常見的有氧運動包括:
? 快走:適合各個年齡段身體狀況良好的人群。快走時,身體的多個肌肉群參與運動。建議每天快走 30 - 60 分鐘,保持一定的速度,使心率達到最大心率(220 - 年齡)的 60% - 70% 左右,這樣既能達到鍛煉效果,又不會過度疲勞。
? 慢跑:對心肺功能的鍛煉效果更明顯,消耗熱量也較多。初學者可以從慢跑 15 - 20 分鐘開始,逐漸增加時間和距離。跑步時要注意正確的模式,避免受傷。
? 游泳:是一項全身性的有氧運動,能鍛煉到身體的各個部位,且對關節的壓力較小,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尤其是關節不太好的人。游泳時,身體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減輕關節的負擔,同時又能消耗大量的熱量。根據自己的體力和喜好選擇不同的泳姿,如自由泳、仰泳等,每次游泳時間建議在 30 - 60 分鐘左右。
(二)力量訓練
力量訓練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礎代謝率,對維持健康體重具有重要作用。適合普通人群的力量訓練方式有:
? 自重訓練:無需借助器械,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常見的自重訓練動作有俯臥撐、深蹲、平板支撐等。俯臥撐主要鍛煉胸部、肩部和手臂的肌肉;深蹲能鍛煉腿部和臀部的肌肉;平板支撐則可以鍛煉腹部核心肌群。
? 小器械訓練:使用啞鈴、彈力帶等小器械進行力量訓練,可以根據自己的力量水平選擇合適的重量,更加靈活方便。比如,用啞鈴進行手臂彎舉,鍛煉肱二頭肌;用彈力帶進行腿部訓練,增強腿部肌肉力量。
(三)靈活性訓練
靈活性訓練可以提高身體的柔韌性,減少運動損傷的風險,同時也能讓身體更加輕松自在。常見的靈活性訓練方式有:
? 瑜伽:通過各種體式和呼吸的配合,能夠拉伸身體的肌肉和韌帶,提高身體的柔韌性和平衡能力。瑜伽的體式豐富多樣,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能力選擇適合的體式進行練習。每次瑜伽練習時間建議在 30 - 60 分鐘左右,每周進行 2 - 3 次。
? 拉伸運動:在運動前后進行拉伸是非常重要的。運動前的拉伸可以幫助身體預熱,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減少受傷的風險;運動后的拉伸則有助于放松肌肉,緩解肌肉酸痛,促進身體的恢復。例如,在跑步前可以進行腿部的動態拉伸,如高抬腿、踢腿等,使腿部肌肉和關節活動開;跑步后可以進行靜態拉伸,如雙手抓住腳踝,將腳向身體方向拉,拉伸腿部后側的肌肉,每個拉伸動作保持 15 - 30 秒,重復 2 - 3 次。
運動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一)制定個性化運動計劃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運動基礎和目標都不相同,因此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計劃至關重要。首先,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如年齡、性別、體重、有無慢性疾病等,選擇合適的運動類型和強度。例如,老年人或關節不太好的人可以選擇快走、太極拳等較為溫和的運動;年輕人且身體素質較好的人可以嘗試慢跑、游泳、健身操等多種運動方式。其次,要明確自己的運動目標,是減脂、增肌還是維持健康體重等,根據目標確定運動的頻率、時間和強度。
(二)循序漸進地實施
運動計劃的實施需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一開始可以從較低的強度和較短的時間開始,隨著身體適應能力的提高,逐漸增加運動的強度和時間。例如,剛開始跑步時,可以先以較慢的速度跑 10 - 15 分鐘,適應后逐漸增加跑步時間和速度。在增加運動強度時,要注意身體的反應,如果出現呼吸急促、心跳過快、頭暈、胸悶等不適癥狀,應立即停止運動,調整運動強度。同時,要保持運動的規律性,盡量按照計劃進行運動,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維持健康體重的效果。
(三)合理搭配飲食
運動與飲食是維持健康體重的兩個重要方面,二者相輔相成。在運動期間,要保證攝入足夠的營養,以支持身體的運動需求和恢復。飲食應以均衡為主,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是運動的主要能量來源,可以選擇全麥面包、燕麥片、糙米等富含膳食纖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有助于肌肉的修復和生長,可以通過食用瘦肉、魚類、豆類、蛋類和奶制品等來補充;脂肪的攝入應適量,以不飽和脂肪為主,如橄欖油、魚油等。同時,要注意控制飲食的熱量攝入,避免攝入過多的高熱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以免抵消運動消耗的熱量。
圖片來源:必應圖庫
本期編輯:鄭 娟
本期校對:嚴曉璐 魏元恒
本期審核:嚴曉璐
往期· 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