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評論是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導語:
農業產業化和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農業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各地都在積極布局優勢特色農業。冷鏈物流技術以及生鮮電商的快速崛起,也為特色農產品“走出去”提供了機遇。但另一方面,區域特色農業全產業鏈涵蓋生產、加工、儲存、品牌、分銷、零售等多個環節。一些地區缺乏相應的產業規劃思維,在不同環節存在梗阻。
IPP助理研究員盧克玲指出,地方政府在打造區域優勢農產品中大有可為,是區域產品邁向全國市場的重要支撐。但同時,要把握“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間的平衡,激發農產品全產業鏈中多元主體的活力,從而以優勢農產品拉動整個縣區農業產業向好發展。
一、縣域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國鄉村的產業化水平顯著提升,農業產業化體系逐漸完善,具體表現為農業經營主體的內部聯帶機制增強、特色農產品的創牌力度增加、農業全產業鏈條的縱深培育等等。[1]農業發展不僅為農民家庭貢獻了增收,更為驅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引擎。
在新時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背景下,發展農業經濟的必要性在于其契合國內大多數縣域的產業基礎。目前,我國有1800多個縣和縣級市,加上市轄區在內共計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其中約60%(1700個左右的縣區)將農業作為重要產業,500多個縣的經濟高度依賴于農業。[2, 3]
基于這一現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符合縣域農業轉型升級的內生需求。
目前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總數達到547個,總量位居全國第三。圖源:新華社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鼓勵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4]
從當前縣域農業發展的情況來看,截至2023年,我國有約800個產糧大縣、超過300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超過200個畜牧大縣以及超過100個漁業大縣。這一數據表明,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縣域在經營類別上存在差異。
然而,多數農業縣的經濟面臨著農業產值不高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農業全產業鏈的環節存在梗阻:一是生產端的科技種業比較缺乏,農產品精深加工有待拓展;二是經營層面,區域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尚未發揮。
近期,筆者在珠三角D區的調研中發現,該區農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存在的特色農產品培育困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從區位條件上看,D區位于大都市郊區,優越的地理區位和較大的耕地面積,使其具備成為城市“菜籃子”“果園”的產業基礎。然而,D區農業發展的最大困難是農產品(尤其是經濟作物)附加值較低,錯過了上游市場風口。由于缺乏系統性的產業規劃與品牌打造思維,D區的農產品仍停留在淺層次加工階段,無法實現鏈條式的運營管理。
文章將探討打造區域優勢農產品的必要性與困境,并以D區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為例展開分析,回應縣域農業發展的全產業鏈治理與政府的介入角色等一般性問題。
二、打造區域優勢農產品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相較于國家對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價格管控,水果市場由于行業競爭激烈,其價格分層和利潤浮動也比較明顯。此外,一般農作物(如水稻、小麥)都屬于硬流通產品,水果等卻并非日常生活必需品,這意味著水果單品需要在有限的消費群體中競爭市場份額,并根據不同對象的消費能力制定差異化的產品競爭方案。在這里,一個前置性的問題就是:如何克服水果的區域屬性?
我國縣區數量眾多,但仍然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的概念,根本原因就在于農業屬于“自然資源依賴型”產業。例如,水果對氣候、土壤、水源有要求,一些水果產品在一個地方表現很好,在別地種植則產量、品相、口感均達不到要求,因此只能選擇區域化種植。但另一方面,果類產品在本縣、本市、省內和省外的市場青睞度不一樣。用某農業公司管理者的話來說:
“中國人過節喜歡送禮,在內地送香蕉永遠拿得出手,但是在本地送香蕉就沒有用?!?/blockquote>可見,由于水果等農產品具有明顯的區域屬性和自然資源依賴性,單一區域的市場消化能力有限,必須通過打造區域優勢農產品來實現產品外銷,讓其能夠“走出去”。
自2019年廣州開創性地牽頭實施 粵港澳大灣區 “ 菜籃子 ”工程以來,全國共有130多個地市積極申請加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圖源:新華社
三、打造區域優勢農產品的困境
然而,讓產品“走出去”并不容易,其困境來源于增強產品的識別度、整合銷售渠道以及應對資本沖擊等。
1、產品識別度
在自然條件相近的鄰近片區,通常會出現農產品產地重合的問題。例如,廣東和廣西都屬于荔枝盛產區;廣東省內的不少地市也都有香蕉種植基地。這意味著,消費者需要在同類產品中做出選擇。既然如此,區域產品憑借什么優勢勝出是銷售前端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
筆者在調研中,受訪者提到兩個關鍵點:
一是在同類中,某一產品有沒有某個細分品種的獨特授權,例如香蕉中的“佳麗蕉”。獲得獨家銷售有助于搶占市場先機。
二是本地產品是否具備成為地理標志產品的潛力。因為品牌通常是強化產品識別度的重要維度。
農業品牌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對提升農業競爭力、助力鄉村振興具有深遠影響。圖源:新華社
2、銷售渠道
多數農產品,尤其是水果的盛果期有限,對儲存條件的要求又比較高,所以需要搶先鋪市并同步宣傳產品。然而,很多縣區沒有匹配相應的宣傳渠道,比如D區某農業公司種植了近400畝藍莓,但因為沒有建立起網絡直播體系,導致銷售困難。
除此之外,銷售渠道也是一個全產業鏈條的配置問題,即從生產端的產品種植開始,要考慮種植規模、后續銷售協議、銷售方式等,這關乎區域內農產品所能吸納的營銷主體層次。
例如,D區的R農業科技公司組織小農戶種植公司自研xx品種小番茄。但由于生產前端的種植面積沒達到300-500畝,導致其跟百果園簽訂銷售協議失敗。之所以沒有上規模,是因為本地小農戶認為R公司沒法帶來穩定的訂單,所以只答應種植1-2畝,于是陷入了前后端相互掣肘的困境。由此可見,銷售對產品占取市場份額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3、資本
農業本身具有很強的弱質性,當產銷缺乏體系化組織時,會出現無力與資本競爭的局面。
農業的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再疊加我國農業發展權的分散性,其結果是農業經營主體多元,誰都可以種植。比如,一個城中村的大媽,手里可能拿了幾串鑰匙,但她仍舊可能在樓頂種菜,還有人利用房前屋后的地塊養雞種菜等。
多元種植決策使得區域內“什么產品都有,什么都沒有規?!?,也導致區域產品在大市場的競爭力不夠。一旦某個新品種進入資本視野,短期內集資300-500萬就可以上規模,進而就會形成對區域新品的沖擊。
上述案例呈現了區域農業產品邁向全國市場的困境。就案例情況來看,解決困境的核心挑戰在于如何打造出區域優勢農產品,并圍繞其構建全產業鏈的資源配置與治理體系。
然而,這些問題又非農業經營主體與市場自主調節就能夠解決的,其中很多關鍵環節需要政府統籌。因此,縣區政府介入農產品市場治理具有合理性,也符合地方農業經營主體對政府“搭臺”的期待。
近年來,盧龍縣引導農民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設施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圖源:新華社
四、縣區政府介入農產品市場治理的行動誤區
顯而易見,地方政府已經關注到打造區域優勢農產品的重要性,并積極實施興農助農舉措。然而,由于忽視因地制宜和缺乏關于農產品的系統運營思維,當前政府的介入行為存在一些誤區。
1、優勢農產品的品類挖掘趨向存量競爭
優勢農產品的打造需立足于區域產業基礎,最好是將已有的優勢成果產業化。對縣區政府而言,介入農產品打造的動力在于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做出“一縣一品”。但是政府實踐存在兩個誤區:
誤區一:優勢農產品打造單元不斷細分,縣域內部特色產品挖掘高度“內卷”,過度追求“一鎮一品”“一村一品”,但又因產品不夠特別而陷入已有品種的存量競爭。
從這個角度講,優勢農產品的打造的確需要關注農產品的差異性,但不應將差異單元定位在鎮村層級。我國有2000多個縣區,農業縣約1700多個,如此的體量就意味著,特色或優勢農產品的品類不足以完全覆蓋鎮村數目。
誤區二:盲目導入別的區域做得好的產品,希望盡快趕上新產品的產業賽道。很多新品種在獲得品種授權的初期可能盈利,但是一旦某單品被復制,那么成品價格會因產量暴增而下降。再則,當一個產品已經在別的縣區被成熟運營,其他縣區再模仿,農業經營就變成了低水平重復。
用受訪者的話來說,“什么東西都是有周期的”,農產品經營的利潤賺取也有很強的時效性。
2、單個環節的過度介入干擾了市場供需平衡
農產品的弱質性體現在產業競爭層面,但根源在于其自身的資源屬性。通常來講,水果之類的農產品對儲存條件要求高,這意味著區域優勢農產品的打造需關注農產品的儲存和保鮮問題。
近年來,上級部門已經關注到農業產業鏈中冷鏈物流環節的不足,鼓勵地方實施以冷庫為代表的保鮮工程。其中,商務部和農業農村部分別于2019、2020年左右啟動了相關項目,旨在減少農產品損耗。在具體實施中,不少地區的倉儲設置單位已經覆蓋到了村級。
根據相關資料,截至2023年底,我國累計支持建設約7.5萬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含冷庫),其中30%-40%的冷庫服務于農村。預計2025年實現5萬個行政村覆蓋產地冷庫。[5, 6]
從初衷來看,相關政策意在減少農產品產后消耗,將2025年的預計損耗從15%降到8%。但結合現有冷庫容量來看,村級小型冷庫容量為10-100噸,鄉鎮中型冷庫為100-1000噸,縣域冷庫的容量則在千噸級以上。由此,則實際上引發了農產品的產能過剩,比較典型的如蘋果、陽光玫瑰、蒜苗、土豆等農產品得以常年供應,甚至飽和。
2024年我國農產品產地綜合低溫處理率為32.0%。圖源:新華社
原本,冷庫技術的加持可以抑制農業自身的弱質性問題。但是,因為各地政府過度過密地扶持冷庫建設,反而導致了農產品的銷路堵滯。在此之前,農產品市場可以通過一定的自然破損率實現大致的供需平衡,但現在,這種彈性的空間也變小了。此外,區域農業產出的總收益也難以覆蓋冷藏設施的建設成本和常態化的冷凍費用。
對地方政府而言,冷庫建設被視為鄉村振興的一個著力點,旨在提升區域農產品的反季節競爭優勢,政府甚至為此提供高達30%的政策補貼。然而,一個地方這樣做沒有問題,如果全國都這樣做,那么就不僅消除了一些農產品“錯峰入市”的優勢,還引發了后續治理難題,包括冷庫重復建設造成的能源消耗、市場秩序被破壞,以及哪些冷庫需要被關閉等問題。
3、把農產品營銷理解為純市場行為
長期以來,“市場營銷”的概念使得少數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市場自身的調節機制,而忽視了政府行為在農產品營銷中的重要功能。實踐表明,企業、大戶等農業經營主體始終面臨著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困境,且由于缺乏區域銷售渠道的整合,導致區域內產品銷售陷入“內耗式”競爭。
總體而言,政府介入農產品市場的行為需避免重復建設、內耗競爭等誤區。同時,在區域優勢農產品打造的過程中,應從產業鏈視角系統審視農業治理問題,從而精準施策,切實提升區域農業產業效益。
五、農產品全產業鏈治理,政府怎么做?
把打造優勢農產品作為縣區農業增質提收的一個路徑,政府可以在品種研發、規模生產、品牌建設、整合銷售渠道等方面扮演積極角色。
1、政府牽頭搭建生產-研發合作機制
雖然區域優勢農產品的打造立足于本地既有產品,但也需關注品種復種的長期質量問題,同時做好新產品的替代準備。對于前者,農業經營主體可通過自主購買技術服務來完成;而后者則依賴于政府的輔助。
通常而言,一個區域若想建立起某個單品的區域品牌,需要從研發主體那里拿到品種保護權,但這筆開支是多數農業生產主體無力負擔的。
以D區為例,某農業公司拿到“佳麗蕉”的5年使用授權,授權費用接近100萬;另一個品種的3年授權費高達300萬。然而,不到一年,該產品即被其他地方復制,這使得該農業公司不僅要承受購買專利的巨大成本,還難以保證后續年份的盈利。透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單純依賴市場行為無法建立區域產品的保護機制。若縣區想要發展出自己的優勢農產品,可以考慮通過政府補貼的形式拿到品種保護權,或以相應政策激勵研發機構主動讓利,獲取單品經營的先機。同時,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農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并保護區域農產品的專屬經營權。
2、加強區域優勢農產品的品牌管理
質量是食用農產品的生命線,品牌則關乎區域農產品的市場份額。因此,“以質促品”“以品搶市”以及規范的品牌管理,是讓產品實現盈利的重要路徑。從當前國內份消費偏好來看,多數消費者對品質產品的需求在增加,且高端食用農產品市場的消費額依在保持增長。從這個角度講,區域優勢農產品應兼顧規模效應和產品內涵,以回應消費者對安全和健康的重視。
歸根結底,好的質量是優勢農產品品牌長期發展的基石。但同時也要意識到,優勢農產品的公用品牌打造離不開政府的積極參與,包括但不限于為區域產品申請地理標志保護、引導企業等經營主體制定綠色產品標準、積極實施新品研發補貼計劃等。
總體上,區域優勢農產品的打造要有建立區域公用品牌的意識,如此才能為產品的深加工及其延伸價值開發預留充分空間。當然,也要警惕大包大攬的行為,明確政府的參與目標是加速優勢產品的品牌孵化。
3、構建區域農產品營銷綜合平臺
當前關于優勢農產品競爭不僅局限于產品自身,還在于服務于產品的營銷網絡平臺、行業協會等基礎設施的完善。
上文已經闡述了本地產品克服區域屬性的重要性。政府農業部門、商務部門等可積極搭建綜合性的營銷平臺,為轄區內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多元化銷售渠道。此外,產品營銷關乎區域優勢產品的聲譽,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積極介入產品營銷過程,有效監管本地流出產品的質量。
綜上所述,政府在區域優勢農產品打造中的大有可為,必須肯定政府參與是區域產品邁向全國市場的重要支撐,但也要把握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間的平衡,激發農產品全產業鏈中多元主體的活力,從而以優勢農產品拉動整個縣區農業產業向好發展。
★本文作者:盧克玲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 助理研究員
點擊圖片鏈接閱讀更多盧克玲的文章
資料來源:
[1]農業農村部. 農業農村部印發《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EB/OL]. [2025-03-15].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7/17/content_5527709.htm.
[2]中國產業調研網. 中國縣域經濟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4-2030年)[EB/OL]. [2025-03-16]. https://www.cir.cn/2/80/XianYuJingJiShiChangXingQingFenX.html.
[3]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24[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4.
[4]中國青年報.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EB/OL]. [2025-02-24]. https://zqb.cyol.com/pad/content/202502/24/content_407322.html.
[5]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 [2021-11-26].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2/12/content_5660244.htm.
[6]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 中國冷鏈物流發展報告(2024)[EB/OL]. [2024-10-14]. https://www.sohu.com/a/816494635_498750.
在工業集聚區,如何搞好農業?
能預判美國大選結果的義烏,是如何成為“世界超市”的?
行一:農村的“性安全”問題
關于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系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咨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