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都農產品供應的堅實后盾,北京市大興區農業農村局檢測檢疫和疫病防控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始終將法治精神貫穿工作全程,以“科學嚴謹、公正高效、依法履職”為準則,依托“科技強檢”與“法治固本”雙輪驅動,持續筑牢區域農產品質量安全屏障,全力守護首都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法治先行,構筑規范化運行機制
中心始終將依法履職置于首位,嚴格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等法律法規框架,構建起堅實的制度保障。通過制定20余項標準化操作規程,確保每一項檢測流程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出具的檢測報告具備法定效力。同時,與大興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緊密協作,建立高效的“檢打聯動”機制,確保檢測結果即時轉化為執法依據,有力彰顯依法治理的剛性約束力。
科技賦能,打造精準化法治保障
在法治框架指導下,中心持續強化科技支撐,提升精準檢測能力。配備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儀、酶標儀等尖端設備,構建覆蓋全區種養殖環節的全品類檢測網,可精準檢測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瘦肉精”等100余項關鍵指標,年檢測樣本超5000批次。其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已通過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CMA)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CATL)“雙認證”,這不僅是對技術能力的認可,更是檢測數據公正、準確的法定基礎,為執法監管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和法律憑證。
“一檢三效”,普法深入田間
創新實踐“移動檢測+”工作模式,中心充分發揮流動檢測車深入實地的優勢。該模式的核心在于將現場檢測、法治宣傳與技術服務深度融合。工作人員在田間地頭“邊檢測、邊普法、邊指導”,實現“一檢三效”。
僅2025年1-5月,中心即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實地宣傳50次,覆蓋種植管理者100余人次,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解讀、科學用藥指南等普法材料150余份。這種“零距離”的法治服務,顯著提升了生產主體的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識、守法意識和管理水平,將法治要求精準傳導至生產一線。
綠色認證,打造區域綠色品牌
中心深入貫徹落實農業綠色發展戰略,將綠色食品認證作為推動產業升級、保障消費健康的“雙引擎”,通過深度挖潛、精準服務、全程監管三大舉措,全力推進區域農產品品質提升。
一是建立認證培育庫。創新“一對一上門診斷+面對面技術幫扶”機制,組織專家下沉田間,重點指導企業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嚴把產地環境、農藥施用(NY/T 393-2020)、生產記錄等關鍵環節。
二是監管護航認證質量。率先出臺《綠色食品獲證基地監督管理辦法》,實施“日常巡檢+風險監測”雙軌機制,對申報及獲證主體全程動態監測。三是認證成果量質齊升。截至目前,全區綠色食品認證總量突破4.8萬噸,另有1.1萬噸優質農產品已進入認證流程。
中心負責人表示,今后工作將繼續堅持法治引領,深化檢測技術創新,持續推進新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落地實施。以“零容忍”的態度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關,不斷強化依法監測和科技支撐能力,為首都市民構筑更加堅實的“田間到舌尖”安全屏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動能支撐。(記者邵春雷 通訊員石艷)
來源:民主與法制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