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福建省寧德福鼎市前岐鎮薛家村,可見茶園疊翠,玉米在撂荒地上扎根生長,標準化羊圈里的山羊正悠閑進食,腐熟的羊糞褪去刺鼻氣息,散發著淡淡的草木香。這里是當地著力打造的“玉米種植-山羊養殖-羊糞肥果”綠色循環生態農業示范基地。
前岐鎮薛家村的綠色循環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內,標準化羊圈整齊排列。福鼎市融媒體中心 供圖
作為前岐鎮“一村一品”布局中的重要一環,該基地依托福鼎市綠葉牧場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設?;貎?,2棟總面積1080平方米的標準化羊圈整齊排列,自動飲水槽、漏縫地板等設施一應俱全。
福鼎市綠葉牧場農業專業合作社陳秋香介紹,基地存欄300只本地優質種母羊,搭配12只從外地引進的優質公羊,通過“設施半放養+2年3胎8羔羊”培育技術,實現了“山羊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預計達產后年出欄肉羊1500只,銷售額超300萬元。
物盡其值,地盡其用。在這串數字背后,藏著更優化的生態密碼——羊圈里的“食與便”、田壟間的“種與收”,正編織成一張資源循環的綠色網絡。
據悉,羊糞經腐熟發酵后轉化為有機肥,反哺前岐全鎮“一村一品”的特色水果種植,形成“玉米種植-山羊養殖-羊糞肥果”的閉環產業鏈,讓撂荒地重煥生機,更讓水果品質“甜上加甜”。
據前岐鎮果農介紹,施用羊糞肥的東魁楊梅甜度較傳統種植提升2%至3%,果肉細膩多汁;柯灣村水蜜桃因有機肥加持,果香濃郁、肉質軟糯。薛家村黨支部書記鐘思妙算了一筆生態賬:每畝果園施用1噸羊糞肥,可減少30%化肥用量,水果品質卻提升了一個檔次,市場價高出30%。
前岐鎮黨委副書記李上約說,通過種養循環技術,把資源“吃干榨凈”,既破解了面源污染難題,又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結構,讓土地更“生金”,鞏固了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這也是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薛家村的實踐,是前岐鎮構建“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矩陣的生動注腳。近年來,該鎮立足各村稟賦資源,以差異化發展思路打造特色農業品牌:照瀾村深耕東魁楊梅種植,柯灣村打造“千畝桃園”,西宅村培育苦柑特色品種,薛家村開啟“種養結合”循環生態農業……串珠成鏈下,前岐鎮“花香果海”的產業版圖不斷擴大,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
前岐鎮柯灣村的“村咖”。王婷婷 攝
隨著果優村美,前岐鎮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撬動農旅融合新活力。6月中下旬,當地舉辦“山羊燒烤”活動,以薛家村生態羊肉為亮點,打造特色美食IP;照瀾村舉辦東魁楊梅采摘活動,吸引游客體驗“樹上鮮”的甜蜜。7月中旬,柯灣村水蜜桃采摘活動將接棒登場,攜手“村咖”激活鄉村休閑旅游。
前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陳世鑾說,節事活動是“一村一品”的品牌放大器,希望通過“農業+文旅”的深度融合,讓生態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力,讓田園風光變成消費新場景,解鎖鄉村振興的“流量密碼”。
農文旅融合,融出新圖景。如今,前岐鎮正繪就一幅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協同發展、生態與經濟共贏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鄉村振興既要算好經濟賬,也要算好生態賬。”福鼎市委三級調研員、前岐鎮掛鎮市領導胡道勇表示,將持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推動生態、產業、文化“三駕馬車”協同發力,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