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恰逢主題為“弘揚自強與助殘精神,凝聚團結奮進力量”的全國助殘日,廣東省博物館(簡稱粵博)圍繞博物館無障礙文化服務,策劃了“無障粵·博未來”系列公益活動,以倡導平等與包容理念,彰顯博物館在社會變革中的責任與擔當。系列活動聚焦“無障文明”的理念,通過館校社企公益共建儀式、融合音樂會、融合藝術展覽、文創公益銷售、公眾互動體驗、特需人群專場導賞等11場沉浸式體驗活動,展現特需人群的才華與創造力,推動社會對他們的了解與接納,以期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攜手共建更加多元、包容、可及的博物館未來。
5月18日上午,隨著粵博志愿者和廣州市啟明學校學生合奏《愛的禮贊》《我和我的祖國》樂章響起,“融合-愛-未來”療愈音樂會在粵博二樓大堂溫情啟幕。殘障人士與志愿者攜手登臺,通過樂器演奏、朗誦、合唱、融合鼓圈互動等多種節目形式展現自我,讓音樂成為跨越差異的通用語言,為此次殘健共融活動按下首個“播放鍵”。現場同步舉辦“粵伴同行”志愿服務小分隊成立暨授牌儀式,表彰志愿者在無障礙服務中的貢獻。
同日下午,由視障青少年樂隊“Sunday”帶領視障學生共同演出的音樂會溫暖開唱,用音樂叩開了彼此的心門。這支由五位視障青少年組成的樂隊,堅持每周日排練打磨技藝,以兩年時光淬煉出對音樂的赤誠熱愛。此次演出不僅是他們汗水與夢想的集中綻放,更是向大眾發出的一份“聲音”請柬,他們希望通過音樂傳遞勇氣和希望,激勵更多人關注和理解視障人士的生活與夢想,讓更多人聽見他們的文化心聲。
此外,現場的多個融合活動以不同的方式編織著共融的故事。例如“‘君不見’猜情尋”互動裝置以李白《將進酒》名句為靈感,參與者可蒙眼觸摸圓球數量推算盲文字符,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重量;“每個人的價值都值得被看見——盲點手工珠寶裝飾畫”邀請殘障學員擔任攤位攤主,制作表達殘障生活心聲的珠寶,讓現場觀眾一起體驗裝飾畫的創作過程;而“指尖生花——掐絲琺瑯手作體驗”則讓現場觀眾在聽障匠人指導下,親自制作精美的琺瑯手工藝術品,用雙手觸摸掐絲琺瑯非遺的獨特魅力。“相‘手’粵博——手語小推車活動”“心手相連——心青年文創工作坊及公益市集”等互動,以藝術為橋梁,形成殘健朋友之間最動人的“對話”,讓觀眾走進博物館感受多元文化的同時,也打破固有的認知,認識新朋友。
據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凌麗莉介紹,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旨在強調在全球社會、科技與文化加速變革的背景下,博物館需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積極應對挑戰并把握機遇,以更創新、更包容的姿態服務社會,更好發揮教育和倡導的功能。粵博的“無障粵·博未來”系列活動,不僅為特需群體搭建展示平臺,更能引發公眾對共融理念的深度思考,希望通過長期的無障礙教育,讓博物館成為社會包容的“催化劑”,推動社會各界參與構建“無障文明”的文化環境,共同見證博物館在快速變遷時代中以“無障未來”為支點,撬動更多元、包容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