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萎縮只能依賴西藥控制癥狀?李俊才醫生并不這么認為。
很多小腦萎縮患者通過及時辨證施治,規范使用中藥,許多患者的步態不穩、肢體震顫等問題都能得到有效改善。
那么小腦萎縮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從中醫角度看,核心問題常在于"脾腎陽虛,髓海失養"。陽氣虧虛導致脾腎功能衰退,無法上充于腦,髓海空虛則腦竅失榮,進而引發平衡失調、肌肉失控。
正如古語所言:“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氣就像身體的能量源泉,只有陽氣充足,才能滋養腦髓、溫煦筋脈。
李俊才醫生有個溫陽填髓方,專門針對小腦萎縮的病機設計,能把陽氣補進腦竅骨髓,讓患者重新站穩腳跟。
這個方子如何起效?通過下面這個典型案例就能明白。
案例介紹
患者張先生,52歲,近兩年逐漸出現行走不穩、持物震顫癥狀,西醫診斷為小腦萎縮。就診時需攙扶行走,言語含糊,伴有頭暈耳鳴。
刻診所見:
面色蒼白,四肢不溫,腰膝無力,夜尿頻繁,食欲差且飯后腹脹。長期熬夜工作,常飲冰鎮啤酒。舌淡紫有齒痕,脈沉遲弱。
這些步態失衡、肢體顫抖的表現,正是脾腎陽氣衰微,髓海不充的典型征象。李俊才醫生醫生以"溫補脾腎,填精益髓"為治則,兼顧化痰通絡、醒腦開竅。
組方如下:
附子、肉桂、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膠、黨參、白術、茯苓、石菖蒲、遠志、天麻、全蝎等。
療效追蹤
服藥1個療程后,肢體震顫減輕,可獨立短距離行走,夜尿減少,食欲改善。
原方加入龜板膠、紫河車增強填髓功效,并調整天麻用量。繼續治療一段時間后步態明顯穩健,言語清晰度提高,頭暈耳鳴消失。
為何見效?
該患者本質是陽氣虛衰導致"上不榮腦,下不溫肢"。方中附子、肉桂溫補腎陽,熟地、鹿角膠填補髓海,配合化痰開竅的菖蒲、遠志,形成"溫陽-填精-通竅"的治療鏈條。
尤其加入動物藥如全蝎,能深入絡脈改善神經傳導,最終實現從根源改善腦功能的目的。
(注:本文僅供參考,具體用藥需專業醫師辨證使用,切勿自行套用)
溫馨提示: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具體用藥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早期干預效果更佳,發現癥狀請及時就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