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播客 今日回歸
邀請兩位女性嘉賓聊聊幾部女性導演作品
03:47 法國導演首入主競賽的拉拉片《最小的女兒》
17:42 日本導演早川千繪首入主競賽的《雷諾阿》
21:52 拉姆塞備受爭議的新作《去死吧,我的愛》
37:36 “暮光女”小K的長片首作《水之年代》
點擊播放
在本文文末點「贊」和「在看」并留下你的評論(評論是否被精選對抽中概率無影響),將本文轉發到朋友圈并截圖發至公眾號后臺。
我們將在5月底于本文評論區開獎。抽出1位讀者朋友送出戛納周邊冰箱貼一個。
《銀幕》場刊
《國家公訴人》3.1 /4
《望向太陽》2.8 /4
《新浪潮》《密探》2.7 /4
《去死吧,我的愛》《雷諾阿》《接近終點》2.5 /4
《137號案件》2.3 /4
《最小的女兒》2.0 /4
《愛丁頓》1.5/4
華語媒體場刊
《接近終點》3.5 /4
《密探》2.9 /4
《去死吧我的愛》《137號案件》2.5/4
《腓尼基計劃》《望向太陽》2.4/4
《新浪潮》 2.2 /4
《雷諾阿》2.1 /4
《國家公訴人》1.8 /4
《最小的女兒》1.6 /4
《愛丁頓》1.5/4
ICS場刊
《密探》3.67/5
《望向太陽》3.63/5
《接近終點》3.60 /5
《國家公訴人》3.10 /5
《新浪潮》3.05/5
《137號案件》2.82 /5
《雷諾阿》2.71/5
《最小的女兒》2.56 /5
《去死吧,我的愛》2.50/5
《腓尼基計劃》2.50/5
《愛丁頓》1.96/5
陀螺電影評分表
戛納日記Day6
*寫于5.19早
顯然昨天夸下海口的單日六片觀影計劃沒能兌現,早上搶完票后實在很難說服自己的身體爬起來跑到離住所較遠的影廳,即便入圍影評人周的泰國導演林金偉新作《有用的鬼》在華語前線遇冷時也在海外獲得了還算不錯的口碑,只能說希望有緣還能跟這部電影在世界另一個角落的大銀幕上相見。所以最后還是姑且維持了單日五部的平均水準,在體力和腦力尚能跟上的時候盡可能的在日記中播報更多的作品給大家。
Day6日記提到的本屆戛納電影有這些:
佩措爾德《鏡的第三樂章》導演雙周
希尼爾·保爾馬松《留存的愛》首映
小克萊伯·門多薩《密探》主競賽
韋斯·安德森《腓尼基計劃》主競賽
川村元氣《8號出口》非競賽-午夜展映
《鏡的第三樂章》
首先在中午補上了昨日首映的佩措爾德導演新作《鏡的第三樂章》。在《溫蒂妮》與《紅色天空》之后,多次入圍柏林電影節的這位 影片本身延續了佩措爾德所屬的柏林學派的代表風格,用克制隱忍而表象上平實和冷峻的鏡頭將故事娓娓道來,然而依舊可以完美地將每一位觀眾深深帶入導演所營造的氛圍之中。盡管本片似乎也將音樂定為重要的主題之一,但對于配樂仍然富有節制地使用,并將許多相對安靜的時刻將環境中的其余聲音轉化為富有節奏的樂章。 本片在海外媒體和華語前線都獲得了不俗的較佳評價,陀螺小分隊的眾人集體給出了中上或更佳的認可: 在《International Cinephile Society》評價本片為"佩措爾德迄今為止最輕松、最容易理解的電影"的同時,《The Film Stage》認為本片延續了他的標志手法,"用一些小謎團來豐富,復雜,又最終拋棄故事,它們本身缺乏足夠的內容,難以解讀,留下的幽靈以松散的聯系和奇特的情感嘲諷觀眾";《IndieWire》同樣認為影片"飽受震蕩,敘事省略,難以輕易解讀,各中聯系如同靜電般靈動"。 然而在贊譽本片維持了佩措爾德一貫的高水準的同時,我也要簡單表達自己的小小失望,或許也是對這位我及其喜愛的導演有著更多期待和要求。正如前文所說,本片的文本結構和內核似乎過于簡單,基本圍繞著女主與她借助的家庭進行人物中心的展開,并沒有如系列前兩部一樣有更富有魔力的超現實瞬間,也以相對抽象和簡單的德國鄉村作為舞臺,并未如系列前兩部一樣與他們所處的或城市結構或海岸森林等環境產生地形學上的深層交織。文本本身依托于一種(已經被絕大部分影迷所熟悉的)鏡面式的身份對位來構造意味,這點上已經不再新鮮,也可能算是某種保守的選擇。所以它當然是及格線水準之上很多的佳作,但是并沒有讓我獲得在初次在大銀幕觀看《溫蒂妮》或《紅色天空》時常常想要握拳叫好的沖動,有些遺憾。 另外想要做個小小記錄的則是在開場前等候時突然發現隔壁的隊伍前方站著的是我即將就讀的學院的電影系教授,而我下學期也正準備選她所開的研討課,并且她本人在做博士項目的期間也曾經作為影評人活躍在各種場合,并曾為日記中多次引述的著名影媒《Deadline》供稿。這樣的巧合似乎讓人更為相信電影或電影節的魅力,以及感嘆“世界真小”。而在上前短暫聊了幾句后獲知她現在最為期待的“杰作”也是四天后登場的畢贛導演新作《狂野時代》,這也再度說明了畢贛在北美學術體系中的擁躉之多,令人欣慰。 《留存的愛》 在報道大家期待的兩部主競賽作品前,再聊一下入圍戛納首映單元的北歐名導希尼爾·保爾馬松新作《留存的愛》。導演前作曾入圍洛迦諾主競賽、戛納的影評人周和一種關注單元。影片講述了一個丹麥家庭所面臨的生活面貌,尋不得畫廊合作的藝術家母親,和與之離異的身為海員的父親,以及處在成長中的頑皮孩子,在影片中不斷地與他們周遭的地景以及自然產生各種特異的關聯。 影片一方面維系了眾多影迷對于北歐影片代表風格的刻板想象,較為詭異的情景片段,關于暴力的凌厲黑色幽默,以及低飽和冷色調的調色都依然可以從本片中獲得。通過動植物與獨特的冰原,凍海,草原,高地等自然面貌,保爾馬松借由各種象征主義元素來呈現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摩擦和傷痛,但是在如北歐天氣的陰郁之后也偶爾露出如片名所示的,殘存的溫柔。 影片在首映后獲得了不俗的評價,圓首老師以及戴老師都給出好評,海外社群上也是贊美的聲音居多:《Screen Daily》評價本片“確實隱隱透著憂郁,但也洋溢著輕松活潑的氣息,它珍視幽默和荒誕的瞬間”;《衛報》在夸贊保爾馬松富有想象力的奇幻畫面構造時也恰當地批評本片較其之前作品“融入了一種新的基調,即持續,戲謔的非嚴肅,最終演變成一場關于男性孤獨的悲喜劇,缺乏他早期作品的分量和沖擊力,對于痛苦的真切表達不足”;《IndieWire》寫道保爾馬松“為我們呈現了晶瑩剔透的自然全景,并精心傳遞了它們的美,然而劇本卻刻意地更加碎片化,這往往損害了影片的美感”。而這樣的碎片化的確也在影片前段讓我無法相對迅速地投入進去,也就喪失了在后半段獲得更加完整的情緒體驗的機會,或許是本屆戛納到目前為止我最希望重新觀看并更新評價的電影。 然而即便在并不算沉浸的體驗之上,我依舊認為保爾馬松比起同樣關于動植物與獨特自然面貌的同單元作品,法提赫·阿金的《阿姆魯姆》,提出了更為有趣且有效的方法論:影片沒有過度詩意化田園自然或者奇觀化北歐風貌,而是坦誠地表達了其中所蘊含的生物本性的暴力。影片通過藝術家母親所傳達的藝術創作,和大自然產生了斑駁的連接。然而初次體驗影片后也對過多碎片式的支線和過度的表達欲表示疲憊,讓整體的結構略微松散,試圖關照的議題也并未能展開。其中一段頗有瓦爾達紀錄片風格的蒙太奇令人眼前一亮,但顯然不是瓦爾達式的溫柔和愛,而是更為凌冽的海風吹過后的冷淡表達。 《密探》 接下來則是今日的兩部重頭戲: 首先在午飯后登場的是因入圍戛納主競賽的《水瓶座》《巴克勞》、近期口碑大爆的紀錄片《幽靈肖像》......等等名作而為大家熟悉的巴西名導小克萊伯·門多薩新作《密探》。 影片的故事背景設置在1977年的巴西,正值軍政府時期的末年,各種機制收到了來自腐敗集團的滲透:喪妻的男主也同樣因種種原因受到了迫害,在不斷試圖尋找自己身份背景的同時也被迫過上了隱姓埋名躲躲閃閃的生活并需要踏上危機重重的逃生之路。影片一部分保持了小門多薩對于殘酷影像的忠愛,然而卻又有所不同,用一種相對舒緩和游離的節奏來為觀眾鋪墊各種背景,令前半段的觀影體驗并不算舒適,甚至使人昏昏欲睡,顯然長達160分鐘的本片絕非傳統意義上的類型驚悚或者懸疑。 影片放映后在陀螺小分隊內收獲了相當不錯的評價,除我之外的絕大部分成員都給予了影片四星甚至五星的精彩好評: 而在海外社群中獲得了分布廣泛的自差評到好評兼有的分歧口碑,雖然總體上依舊以好評居多,然而眾多權威媒體卻都送上了相當不吝嗇的贊譽:《The Hollywood Reporter》高度贊美了此片,寫道“影片人物眾多,幾乎是羅伯特·奧特曼式的,刻畫得惟妙惟肖,毫無違和感,強烈的社群凝聚力,共同抵御外界壓迫,營造出一種令人沉醉的時空感,展現了小門多薩對場景的熱愛”,認為“這是一部非凡之作,必定會成為年度最佳影片之一”。影片穿插出現的現代的場景將主題敘事進行了一次自反式的框架定義,正如《IndieWire》評價“小門多薩從過去挖掘素材,作為一個純粹虛構故事的基礎,在此過程中闡釋了虛構作品作為揭示真相的載體,甚至比作為掩蓋真相的工具更具有價值”。此外,《The Playlist》在給出A+的評分時標注到本片“通過犀利的對話和一些角色的加入,呈現出一部主題豐富的史詩性作品,內容自然地涉及巴西北部與南部之間復雜的文化差異,同時也深入探討自殖民時代以來該國持續存在的種族主義創傷”。 而我今天再度唱起了反調。在我看來,小門多薩的新片在兩個層面上各有各的糟糕:在影片主題的敘事上高度復原拉美的經典肥皂劇調色和手法,進入時節奏過于緩慢且鋪墊過長,讓觀眾并不能有效知曉了解各中細節的目的,上世紀的巴西內部沖突和歷史背景被粗暴告知但并未展開,對于并不完全熟知該段背景的觀眾相當不友好; 另一層面上,影片的概念和結構則是一次對家族血脈為引線的檔案重想象,然而有效性甚至被借由結尾已成年的他所質疑,我們當然不該讓檔案成為服務糟糕虛構的手段和催化劑,而是應該用更為媒介反思的角度去直面空缺地呈現,不只是在最后進行一場缺失高潮的克制,一種假意的戛然而止。當然冗長之中盡力展現了地方風貌以及文化結構,卻并沒有進一步深入和引起觀看時的情感共鳴。 《腓尼基計劃》 之后登場的本日第二部主競賽則是堪稱家喻戶曉的導演韋斯·安德森新作《腓尼基計劃》。這位具有強烈的個人美學風格的美國當代導演在《布達佩斯大飯店》震撼柏林電影節以及學院獎之后便成為了戛納的常客,接連攜帶《法蘭西特派》和《小行星城》入選戛納主競賽。 安德森以色彩鮮艷的對稱性構圖,窄幅下宛如漫畫質感的畫面,以及荒誕幽默的故事所為人稱道。新作《腓尼基計劃》將目光投向了約百年前的歐美帝國主義末年,彼時在各種壟斷集團的興起以及金融體系的創立等背景下,眾多歐美國家都逐漸向第三世界區域輸出各類基建計劃,包括大壩,隧道,運河等。影片本身講述了有類似野心的巨鱷,在反復被仇家刺殺未成后,想要將他的產業交接給曾被他忽視并早已受洗成修女的女兒的故事,讓觀眾跟隨這場瘋狂的計劃逐步解開家族的謎團以及目睹商業戰爭的荒誕。 本片首先是延續了維斯安德森一貫的影像風格,或許也因為驚喜的缺失,導致在華語前線的口碑暫時遇冷,較為平平無奇,而海外媒體也有眾多批評本片內核空洞而空有華麗外觀的聲音:《IndieWire》相當直接地批評“安德森的最新作品沒有了他電影一貫的深度,但卻承載了兩倍于其電影的質感”;《衛報》也給出了相當普通的評價,認為新作“始終令人娛樂性十足,且以一貫的信念和力量呈現,但少了一些此前曾在他的杰作中展現過的浪漫夸張,也少了一些在他最出色的電影中可察覺的那種天真孤獨感”。 在我看來,《腓尼基計劃》結構上保有線性的行進并配上機械的偶然,并在所有的復調中呈現幽默,的確是精湛的,但是偶爾略有審美疲勞的趨勢。 在當下,進行對帝國主義的映射似乎恰如其分,與現實主義永遠相差甚遠的安德森風格當然宣誓著絕對的虛構,但是似乎在表現與刻畫之外的立場相當模糊,從對各類政權與寡頭的戲謔中抽離出一種家族的曖昧與所謂勞動的價值,然而結尾所鞏固的關于剝削式的基建的積極性有些令人不適,又或許只是中立的坦誠,一切終究無法被阻攔,但是對于宗教同樣模棱兩可的"自我信仰"還似乎相當起效。影片本身文本似乎過于含糊,他所調用的關于各類文本的影射最終只服務于他想要呈現的畫面,而在更為復雜的討論上無法發力,甚至輕佻地將更為嚴肅的話題浸泡在他所致力于搭建的成人童話世界,帶有主題樂園式的樂趣。 《8號出口》 本日的最后,和昨天的日記中的計劃有所不同,在左思右想地糾結了很久之后,還是決定先擱置拉夫·迪亞茲的新作《麥哲倫》,而是打包點晚飯稍作休息后,去看午夜展映單元的《8號出口》。 本片改編自與2023年發行的同名恐怖游戲,講述了正在通勤中收到前任懷孕消息的男主在不知所措中陷入了無限的地鐵通道循環,而他則被迫需要服從某種規則來找到最終的出口。由入圍過戛納短片主競賽和圣塞主競賽的年輕導演川村元氣執導,并搭配日本重量級明星二宮和也與小松菜奈,作為由東寶制作發行的較為商業性的恐怖或驚悚片入圍午夜展映單元屬實讓人驚喜。而影片最后的致謝名單中出現了諸多名導:金棕櫚得主是枝裕和,入圍過柏林與威尼斯主競賽的國民級老將山田洋次,以新片《國寶》入圍本屆導演雙周的李相日。入圍過戛納一種關注單元、圣塞和洛迦諾主競賽的諏訪敦彥也在參與本片制作的名單之中。 但這一切其實都并不是我跳車迪亞茲的真正理由,因為本來就有在明日的行程中排進布努埃爾大廳的次日場次。讓我在《風林火山》午夜場給予我無數疲憊后,決心再度挑戰午夜后開場的世界首映,真正原因或許只有:我單純地想要親眼見一面二宮和也,作為一名在他所屬的偶像團體活動休止前喜歡了多年的粉絲,僅此而已。在包括日記的各種影迷社群上,我太習慣用相對學術性的,職業化的,中立的,分析的,工整的語言去剖析電影,并給出看似并不太包含個人情感的解答,傳遞一些潛在的解讀角度。然而有時候或許會忘記了電影本身所連接的真實自我,和電影本身之外其余的喜好。 從純粹的影評性質的價值判斷來講,我當然不期待《8號出口》能夠做到多么優秀,我甚至本身是一個反感恐怖片的膽小影迷,基本上沒在大銀幕上體驗過多少純粹類型的驚悚電影。而電影本身確實也是有極多的缺陷:前半段對于第一人稱游戲的擬態和解謎般的重復過關,并沒有與后半段導演試圖講述的、更為溫情和細膩的劇情線產生很好的結合,而結尾更是顯得極為匆忙;許多可以被更多運用的場景內元素并沒有被更富有想象力地把握,而是大概陷入了對于原作游戲與傳統恐怖電影的限制之中;通過并未被具體展開的要素最后似乎轉向變為鼓勵生育的電影,這在少子化極其嚴重的日本當然可以理解,但被驚嚇后的頓悟似乎并不令人信服,也使人更加懷疑。 但即便如此,在我在大銀幕上開始轉播紅毯畫面時就感覺到的顫動和淚目,在看到二宮和也從門口一步步走向離我所坐位置非常接近的座位時,不常追星的我突然理解了那些在整蠱綜藝中看到偶像的人們的夸張反應,因為這些都是相當真實的,身體給予你的本能反應。 即便我從來不是瘋狂的甚至不是最忠實的那一批粉絲,在活動休止后也并沒有太關心團體的動向,也從未去惡補他們主演的影視,甚至很難數得出幾首真正喜歡的歌曲。但是當他真人離我只有咫尺時,那些高中時候熬夜觀看他們的團綜,用零用錢在網站上預購他們的唱片,并且一遍一遍反復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的音樂錄像和演唱會實況,這些景象都再次浮現在眼前。即便我也遠離了那個青蔥的歲月,而時光也讓他們漸漸更有了時間的痕跡,但是那些過往的連接與幻想還是會讓人感受到來自心底的真正顫抖,讓人貪婪地想要在雙眼中留存他真人映在你眼底的每一個細微表情與動作。 在日記中記載下這樣的瞬間并不是想要向更多的人兜售我心中的明星,而是去思考觀看電影的意義。影迷與前線的記者們在很多時候都太習慣于將電影作為工業的制品看待或作為純粹的文本來解構,并且熱衷于在映后為它的好壞美丑反復爭吵,然而我們有多久沒有叩問自己,觀看一部電影的心情,或者參與一場放映的體驗?戛納的日程在今天算是正式到達了一個中點,后半段的馬拉松仍然在等待著我們。在那些價值判斷的背后,連日每日觀看四五部甚至更多的媒體人們臉上都充斥著疲憊,每天都聽到同行的朋友們抱怨道身心俱疲,觀看電影時也止不住的疲乏,有些人不斷退場,也有些人在影院內昏睡。但是,觀看電影的瞬間,那純粹而簡單的快樂,是否有時也已經失蹤了呢? 《8號出口》離戛納截止目前最佳的作品顯然相差了十萬八千里,但是今夜的記憶或許是迄今為止最為快樂的一次觀影過程。我想傳達的不過是,我們一定需要那么多真正優秀的大師作品嗎?還是在為電影的“好壞”打破頭之前,先能夠繼續快樂地看電影更為重要,無論是因為各種因素,我都希望未來的日子里,我們都能在有閑暇的時候,充滿歡笑地走進影廳的黑暗之中,然后去體會屬于私人的悸動,我想這才是最純粹的,排除了任何虛情假意故作玄虛的論調之后,打碎了那些言語之中的紛擾后,對于電影這個屬于流行文化中重要部分的媒介的,坦誠的熱愛。 希望大家都能夠真正開心地看每一場電影。愿大家好夢,明日再見! 5.19看什么 主競賽《阿爾法》 主競賽《共和之鷹》 導演雙周《幸運之路》 首映《分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