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晚,湖南衛(wèi)視《歌手2025》首播,以“斷層第一”的收視率沖上熱搜,但比數據更熱鬧的,是節(jié)目播出后炸開鍋的爭議。
單依純奪冠被質疑“技術流碾壓情感”,林志炫倒數第二被嘲“二手玫瑰附體”,日本歌手BENI墊底淘汰引發(fā)“國籍歧視”猜測,陳楚生靠《將進酒》拿下亞軍卻被喊話“給李白道歉”……一場音樂競技節(jié)目,硬是演成了全民參與的“劇本殺”,觀眾拿著顯微鏡分析舞臺,節(jié)目組扛著“資本做局”的鍋挨罵,而這一切,不過是流量時代綜藝生態(tài)的冰山一角。
這場全民扒皮運動意外揭開了行業(yè)的底褲,聲樂教授林朝陽在節(jié)目花絮里說過段黑色幽默:“現在歌手分為兩派,一派靠百萬調音師續(xù)命,一派靠聲帶注射玻尿酸。”數據顯示,2024年華語樂壇OST市場份額被周深、張碧晨等“影視劇配件歌手”壟斷76%,而真正開過萬人演唱會的創(chuàng)作型歌手不足12%。
當《歌手》舞臺變成修音技術撤離后的“裸泳現場”,某搖滾老炮在朋友圈吐槽:“以前是百萬修音師造神,現在是素顏直播弒神。”
“斷層第一”的收視,與“斷層分裂”的輿論
節(jié)目組曬出的成績單堪稱華麗:CVB收視率0.42,全網熱搜2794個,微博主話題閱讀量11.1億,單依純的“仙音吟唱”直接貢獻了6個“爆”詞條。
但光鮮數據背后,是觀眾對排名合理性的集體困惑——日本歌手BENI翻唱的《LA·LA·LA LOVE SONG》被樂評人贊為“復古夢幻”,卻因“知名度不足”慘遭淘汰;林志炫改編《悟空》時臉上畫著唐三彩臉譜,彈幕卻飄過“這是把京劇唱成了二手搖滾?”;單依純的《珠玉》被吹成“金曲獎水準”,但網友扒出編曲結構與王菲舊作高度相似,質疑“創(chuàng)新性全靠熱搜包裝”。
更諷刺的是,這檔標榜“直播不修音”的節(jié)目,最終呈現的效果卻像是“修人設”——單依純的奪冠,被解讀為“00后流量女王”的資本加持;林志炫的“翻車”,則被看作“老藝術家向流量低頭”的悲劇,就連節(jié)目組力推的“國際文化交流”人設,也在BENI淘汰后碎了一地,有網友吐槽:“說是全球化,結果外國歌手全是陪跑工具人”。
技術流、情懷黨與“修音自由”的魔幻交鋒
單依純的爭議,本質是技術派與情感派的百年戰(zhàn)爭,某支持者搬出數據:她的《珠玉》音域橫跨四個八度,真假音轉換多達23次,堪稱“人類聲帶機能天花板”;也有反對者甩出聽感:“技巧炫到飛起,但聽完只記得高音,不記得感動”。
這種割裂,像極了AI翻唱與人類歌手的較量——前者能精準復刻音準,后者卻靠瑕疵傳遞靈魂。
而林志炫的“翻車”,暴露的則是音樂綜藝的“修音悖論”,過去十年,觀眾早已習慣《歌手》修音師打造的“CD級現場”,但當節(jié)目以“直播不修音”為賣點時,真實反而成了雙刃劍:林志炫的戲腔改編本意融合京劇元素,但直播放大了他氣息的抖動,彈幕立刻刷起“翻車現場”;陳楚生演唱《將進酒》時某個尾音飄了0.3秒,微博立刻冒出話題#陳楚生唱垮李白#。當“不修音”變成“不修人設”,歌手們被迫在藝術追求與大眾審美間走鋼絲。
流量經濟學:熱搜打榜、粉絲控評與“數據脫水”困局
單依純的奪冠之路,堪稱一部“流量操作教科書”:節(jié)目開播前,她因“00后那英”的標簽霸屏熱搜,競演時收視峰值恰好卡在她的表演時段;賽后“單依純太牛了”以每分鐘5萬條的速度沖上熱搜第一。
這套組合拳,完美復刻了流量明星的造星邏輯——先立人設,再砸曝光,最后用數據反哺口碑。
但問題在于,當投票權掌握在“線上觀眾+現場陪看團”手中時,流量與實力早已模糊了邊界,有網友統(tǒng)計,單依純的粉絲在投票環(huán)節(jié)發(fā)動“打投機器”,而林志炫的聽眾多是“沉默的中年人”,只會聽歌不會打榜。
這種斷層,讓音樂競技變成了“人氣打投游戲”,難怪有觀眾自嘲:“以前《歌手》比誰唱得好,現在比誰家粉絲熬夜多”。
音樂綜藝的“黑箱困境”:資本、劇本與失控的觀眾
爭議背后,是音樂綜藝行業(yè)的系統(tǒng)性焦慮,一方面,節(jié)目組需要制造沖突維持熱度——讓實力派“意外翻車”、讓新人“逆襲黑馬”、讓外國歌手“一輪游”,都是經典劇本套路;另一方面,觀眾早已練就“防劇本雷達”,稍有排名異常便質疑黑幕,這種互不信任下,最終讓節(jié)目陷入“越解釋越像掩飾”的惡性循環(huán)。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音樂產業(yè)與綜藝邏輯的天然沖突,音樂需要時間沉淀,但綜藝追求即時爆點,歌手追求藝術表達,但資本需要快速變現,當林志炫們不得不迎合“炸場高音”的審美、當單依純們被迫用熱搜代替作品積累,音樂綜藝早已異化為“流量快消品生產線”。
破局之道:從“修音自由”到“審美自由”
這場爭議并非死局,在韓國,《超級樂隊》靠純粹的音樂性拿下9.5分豆瓣評分;在歐美,《歌手》系列堅持“觀眾投票+專業(yè)評審”雙軌制,讓流量與質量找到平衡點,反觀國內,或許可以嘗試引入“技術分+情感分”的評分維度,或像體育賽事一樣公開評委打分細節(jié),用透明度換取公信力。
更重要的是,觀眾需要一場“審美教育”——當我們在吐槽單依純“炫技”時,是否也該反思:我們對“情感”的定義是否過于狹隘?當我們在嘲笑林志炫“翻車”時,是否忽略了創(chuàng)新實驗的價值?音樂的本質不是非黑即白的競技,而是多元共生的表達。
讓音樂的歸音樂,熱搜的歸熱搜
《歌手2025》的爭議,恰似一面照妖鏡,映出流量時代的眾生相:資本在熱搜里狂歡,觀眾在彈幕中解構,歌手在數據里浮沉。但好在,總有人相信音樂的力量——正如林志炫被群嘲后,仍淡定回應:“音樂會說話。”
或許某天,當節(jié)目組敢把鏡頭對準那些未被修音的真實、未被包裝的即興、未被劇本設計的真誠,我們才能真正聽到,音樂穿過資本與流量的迷霧,擊中人心的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