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入伏時間定了!
7月15日正式進伏屬晚伏。
老鄉們都知道,“早入伏涼晚入伏熱”,這話在農村傳了多少年。可2025年為啥算晚伏?得從“夏至三庚數頭伏”說起。
今年夏至后第三個庚日是7月15日,比近十年平均晚了3天多。
氣象上咋看晚入伏?副高穩定控制易致持續晴熱天。國家氣候中心早有預測,中東部今夏或現階段性熱浪。
2010到2024年數據擺著,晚伏年份高溫日數多5 - 7天。極端高溫概率漲23%,長江中下游連續20天高溫概率68%。
這可不是瞎掰扯,2018年北京就創過21天超35℃紀錄。厄爾尼諾衰減期碰晚伏,會不會讓熱勁兒再加把火?
咱農民最關心的,還是地里莊稼能不能扛住高溫。農業農村部提醒了,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關鍵期。
水稻孕穗期遇高溫概率增37%,玉米“曬花”風險漲42%。好在現在有辦法,調播種期、換耐熱品種、搞微噴灌?!皽?5號”水稻就抗熱,田間降溫3 - 5℃靠噴灌。
可城市里的人也別大意,高溫對健康威脅不小呢。疾控數據顯示,晚伏年份中暑急診量比常年高15 - 20%。2017年上海就創過紀錄,單日中暑呼救量破百很驚險。
建筑工地、快遞小哥這些戶外工作者,更得注意防暑。
智能預警現在挺厲害,“熱健康預警系統”能分社區風險。國家氣候中心的預報系統,提前40天能測高溫過程。傳統農諺“晚入伏熱”,如今有了科技撐腰更準了。
2025年那個伏天高溫預測模型,馬上就要投入用了。從老輩人看天種地,到現在靠科技防災,變化真大。但有個事兒得琢磨,晚伏帶來的熱,會不會一年比一年強?
全球氣候在變化,咱應對高溫得有長期的法子才行。
華北、黃淮這些農區,“卡脖子旱”得提前防起來。
家里有老人小孩的,伏天盡量別在大太陽底下晃。天氣這事兒,說準也準說不準也不準,還得持續盯著。
想知道每天具體啥天氣?
關注咱的天氣號錯不了。以上信息供參考,具體天氣以當地預報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