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個廣播里的寒潮預警刺得人耳朵緊,華北小麥正拔節呢。田里的老把式蹲在地頭扒拉麥苗,葉尖泛的那點白讓人心揪,倒春寒這刀子專挑農時扎。
東北那邊更得留神,大豆剛拱出土皮,夜里霜片子一壓準蔫巴,地膜得趕緊往地里鋪。“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老話雖這么說,可老天爺的臉說變就變,去年皖北那場凍害讓半茬麥子折了腰。村里王大爺扛著竹耙嘆氣,往年他看云彩識天氣,說“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可如今手機里的氣象圖更細乎。
但年輕人犯難了,APP里的溫度曲線看不懂,啥時候該澆防凍水、啥時候該撒草木灰,心里沒個準譜。我個人覺得,老經驗好比壓艙石,科學法子是指南針,兩樣合起來才抵得過老天爺的脾氣。
就說防霜凍吧,傳統法子是熏煙,可現在得換成防霜機,既省柴火又護著大氣,老輩人試過都說中。南方的稻農也別閑著,這會兒早稻剛插秧,趕上倒春寒得灌水護根,水比地溫穩當,能給秧苗當個“暖水袋”。
可有人犯嘀咕,往年沒這么多極端天,咋今年說變就變?其實氣候擰著勁呢,咱種地的法子也得跟著轉。
去年河南那場凍害后,農技站來村里辦班,教大伙看積溫、算凍害臨界值,不少人揣著小本本記滿了。
眼下最緊要的是趕緊清溝排水,小麥根系怕澇,田里積水多了,凍害加澇災能要半條命。家里有大棚的更得檢查薄膜,防風繩再緊兩扣,鋼架結構的加固焊點,別等大風把棚頂掀了才后悔。老把式們的草木灰派上用場了,撒在麥壟間既能增溫又能補鉀,比單等著天晴管用多了。
可還有個事讓人懸心,有些新流轉土地的大戶,對不同地塊的墑情不熟,萬一漏了哪塊沒防護,損失可不小。這時候就得靠村里的“土專家”帶一帶,他們走田埂幾十年,哪塊地“怕冷”哪塊地“怕澇”門兒清。農業站的熱線電話得貼在村口顯眼處,拿不準的時候打個電話,比自己瞎琢磨強百倍。
說到底,種地就像跟老天爺下棋,咱多備幾招后手,不管他出啥險招都能接得住。您瞅著田里那片綠油油的麥子,只要咱把防凍水澆及時、保暖措施做到位,照樣能盼來夏糧滿倉。現在別耽擱,趕緊去地里轉一圈,該蓋膜的蓋膜,該補肥的補肥,農技員電話記在煙盒紙上了吧?
再難的天兒也難不倒咱莊稼人,老輩人傳下的韌性,加上新法子的巧勁,啥災啥難都能扛過去。末了說句掏心窩的話,種地靠天但不能等天,手里多攥幾手本事,心里才更有底氣不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