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廣袤田野上,冬小麥迎來了采收期。當地搶抓晴好天氣,迅速投入收割工作,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奏響了歡快的豐收協奏曲。
在風華鎮的小麥種植示范基地,放眼望去,成片金燦燦的小麥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猶如鋪就的金色綢緞。幾臺收割機穿梭其中,輪番作業。隨著機器轟鳴聲響起,麥穗的切割、分離以及秸稈還田等工序一氣呵成,展現出現代農業的高效與活力。
“這幾天我們組織了5臺收割機及10多名工人,1臺機器的話每天可以收割50畝左右,2天左右就可以收割完成。”遵義市翰雅糧油購銷有限公司綏陽基地負責人王開斌表示。
另一邊,旋耕機緊隨收割節奏翻整土地,為即將開展的高粱移栽騰出空間。據了解,該示范基地由遵義市翰雅糧油購銷有限公司集中流轉連片土地500畝,以“高粱+小麥”輪作的模式,實行高粱春種秋收、小麥冬種夏收,全年無空檔期。由于該基地土地集中連片、能灌能排等優勢,為農作物耕種收全程機械化作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我們在收割的同時,也組織了2臺旋耕機進行耕地,接茬種植高粱,預計3天后就可以進行高粱移栽。”王開斌介紹道。
風華鎮土地肥沃、交通便捷,氣候條件也十分適宜農業產業發展。近年來,該鎮立足資源稟賦,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構建起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的產業鏈條,通過統一供種、技術指導、保價收購等舉措,有效輻射帶動了周邊9個村(社區)、1500戶農戶輪作種植小麥和高粱。帶動周邊區域種植面積11000畝以上,戶均年增收2000元,村級集體經濟年均增收15萬元,既保證了耕地質量,又帶動了農民增收。
高效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支撐,基地依托專業機構,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推廣良種良法,選用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小麥品種,配合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控,運用“一噴三防”等技術,小麥抗病性提升10%,化肥農藥用量減少20%。同時引入智慧農業設施,配備無人機飛防、土壤墑情監測系統和氣象監測平臺,使用控制電腦和云端數據互通,對農田生產氣候、病蟲害、土壤水質等進行監測,并通過LED實時顯示,實現精準化管理。通過科技賦能,基地小麥產值較傳統種植提高35%,樹立了全縣農業科技集成應用的新典范。
“我們積極對接省農科院及縣農技推廣技術服務中心,為經營主體和企業提供優質的農技服務。并幫助他們進行土地流轉、解決用工需求,提供農機社會化服務,做好農業保險等政策的宣傳和落實,提高抗風險能力。接下來,我們還將進一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為經營主體和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保障。”風華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干部唐勇表示。
風華鎮小麥示范種植只是綏陽縣小麥種植試點示范建設的一個生動寫照。據了解,綏陽縣2024-2025年度小麥種植試點示范建設還涉及蒲場、鄭場、茅埡、大路槽等鄉鎮,全縣開展特色面筋小麥、酒用有機小麥、酒用小麥品種提純制種等示范種植,總面積2000余畝,產量可達600噸左右。目前,全縣小麥收割工作正有條不紊地推進,預計一周內將全部完成。
(潘婭 唐鄭|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